中国著名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本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800(9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中国著名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本一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该馆于1999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阳陵是西汉第四代皇帝景帝刘启的陵墓。这里是陈列馆的前言大厅。大厅正面墙壁上的浮雕,表现的是汉景帝阳陵周围从葬俑出土时的情景。看到这些千姿百态,无臂赤身的裸体俑,您可能会问:“素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行为准则的中国人,在汉代怎么会展示这样的裸体俑?”其实,这只是历史老人跟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这些俑在汉代时既非裸体,更非无臂。而是一群着衣贯甲的陶俑,它们的臂膀是用木头雕刻好后固定在陶俑肩上,陶俑身上还穿着色彩绚丽的丝、麻质地的衣服,属于专为帝王和达官显贵们从葬的着衣俑。其余三面墙上的浮雕是依据史料和汉壁画而创作的艺术品,表现的是在西汉皇帝们出行时,专为他们鸣锣开道的仪仗车队。
前言
阳陵是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从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始建寿陵起,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0_年)王皇后入葬,阳陵修建时间长达20_年,当时正值西汉盛世——“文景之治”时期。
阳陵陵园占地面积很大,地上地下的文物十分丰富。经过近三十年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考古工作者基本掌握了陵园的形制、布局及规模。特别是通过对陵园南区的从葬坑、帝陵封土堆四周的从葬坑和陪葬墓园的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各类陶俑及其它珍贵文物。这些轰动中外举世瞩目的考古发掘使阳陵成为陕西旅游景点中的又一新热点。
上 层 展 厅
前面木板上的图表是西汉世系表。表现的是西汉十一位皇帝(吕后除外)的相互关系、在位年代及先后顺序。在这些皇帝中,较为著名的有斩蛇起义、创立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开创“文景之治”的盛世贤君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还有反击匈奴侵略,拓展大汉疆域的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
汉 景 帝 画 像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汉景帝刘启,他生于公元前188年,死于公元前141年,为西汉第四代皇帝。他32岁时(前157年)即位,在位20_年。
他在当政期间顺应历史潮流,继续推崇“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与“和亲匈奴”的政策,成功地平息了“七国之乱”,使西汉王朝的统治更加巩固,经济进一步繁荣,国家安定,百姓富足。
景帝与其父文帝的开明统治被后世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有关中国著名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本二
江南徽州婺源的精髓在篁岭,这个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地方。因为,篁岭是婺源的集大成之地,梯田油菜花、古村落古树、晒秋文化、徽派建筑、风俗传说...这些都是婺源的精华,而篁岭全都有。
篁岭,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它地处婺源石耳山脉之间,整个古村就坐落在海拔不到五百米朝南的山坡上,是典型的“山居人家”。顺着进村步道可轻松到村落水口,篁岭枕山面水,山后来龙,水口成了聚落核心。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排布,属于典型u字型聚落古村。全村约有128栋古徽州民居,黛瓦白墙,飞檐拱门,沿坡而建,层层叠起,高低错落。它们“向上生长”,几近山顶,层次极为分明,村子全部被周边山体上的树木所掩盖。古村的中间,是一条约有千米之长的街道,当地人称之为“天街”。因为古村时常会被山间的浓雾所笼罩,时隐时现的街道,犹如天上的街市一样。而半山腰之下,便是村民们祖祖辈辈修建起的山间梯田,弯曲回绕,密如斑马条纹。
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村落“天街”似玉带将经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四季花海展示惊艳的“大地艺术”。
婺源是什么
在婺源,一直流传着婺女的美丽传说:尧帝时,天下洪水滔滔,婺源这样一个山区,也家家户户被水淹没了。就在很多山民被水包围、无处逃离的时候,远方漂来了一个美丽的姑娘,骑在一条巨大的鳙鱼的背上,逆水而上,把一个个孤立无援的山里人拉上鱼背,逃出了洪水包围。后来,水消退了,大鳙鱼干死了,化为婺源境内的大鳙山,那个美丽的女子,也飞上了天,化成了“婺女星”,每到夜晚都向人们眨着眼睛……所以,婺源,乃古星名,古神话中的婺女,能文能武,是智慧的化身。
婺源的文化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徽州仍是他们难以割舍的心灵故园。如今婺源自然山水及人文景观均极丰富,而且不少新建的粉墙黛瓦仍旧是徽味十足,较现在的徽州核心地带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人极为直观地看出婺源人对于传统徽州文化的固守。
不过问题来了,婺源不是江西上饶的吗?怎么会与江南徽州纠缠不清呢?这可是婺源人的一个结。
婺源从唐宋以来就一直隶属于徽州,历时已千余年。翻开清代的地图,徽州府位于安徽省南部,包括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歙县。徽州府的西南一角突出,深深地插入江西省,有记载:“徽州府在省极南,所辖六县歙为首,休宁祁门婺源角,绩溪府北黟西守。”这是用诗歌的形式,对徽州一府六县的地理位置做了形象的概括。这就是说,徽州府所辖的六县中,歙县是首县,为徽州府治所在,而婺源县则恰恰处于整个徽州府的西南一“角”。
所以,婺源人说自己是徽州人这点没错,不过意思是指古徽州这一府六县的地方,并不是安徽省这个概念!在婺源著名的回皖运动中,他们强调,婺源从文化、军事、经济及民生等各个方面来看,都与徽州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并标语要求:重回徽国,甚至有“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隶赣,死不隶赣,生生死死决不隶赣。”还有“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宁做安徽鬼,不做江西人。”我勒个去,可见民间对于徽州的认同感!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婺源划归江西的呢?这要说到民国时期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国共两党的纷争,婺源两度被并入江西。第一次是在1934年,蒋介石出于所谓剿匪的需要,婺源被第一次划归江西省管辖。这引起了徽州人强烈的不满,婺源县紫阳书院以及旅京、旅沪、旅(无)锡、旅休(宁)等处婺源同乡会疾声力呼,纷纷请求免于改隶。1946年,在著名人士徽州绩溪人胡适的参与下,婺源终于划回安徽。据说,原先该县买食江西盐是2角7分,婺源回皖后,一下子就变成了1角9分,所以老百姓兴高采烈,认为还真是回皖好啊!
到了1949年,由于婺源及赣东北等地区由解放军“二野”解放,以屯溪为中心的徽州地区由“三野”部队接管。在两支部队军管会分割的体制下,婺源县于同年5月再次脱离安徽,婺源又再度被强制划入江西,隶属浮梁专区。
呵呵,就这样一不小心,徽州婺源人变成了热情的江西老表。
篁岭的故事
篁岭的老祖宗是来自中原的曹姓人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古代,北方战乱时往往引发了大量的北人南迁,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移民。篁岭的曹氏先祖就是在唐末黄巢起义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始南迁的。曹氏一脉相传是魏武帝曹操的后裔嫡脉,他们先在歙县停留六代,后辗转反复二百余年才最终在这片幽篁之地——篁岭驻足。
不仅是篁岭,整个婺源,甚至整个徽州府都是北人为避战乱南迁的重要之地。最后也许是这儿的如画山水、也许是这儿的温润气候,颠沛流离几个世纪的心灵累了,他们停下来、静下来去欣赏这片桃花源式的美景。这儿也许是最像他们老家的地方。
曹氏传人曹文侃是篁岭古村的先祖,创始人。传说,一日他在篁岭的山脚下耕田欲返家时,耕牛却死也不愿走,曹文侃遂指耕牛前的一堆柴火说:明早吾归,此火堆不熄,以示此地宜居,子孙后世生生不息。这个传说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迄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曹文侃生有三子:元吉、元清、元昌,然后子孙繁衍,成为篁岭的曹氏宗族至今。
在清朝时,篁岭成为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镛的故里,曹氏父子俩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大半历史都在他们父子的影响之下。嘉庆皇帝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不得了了,宰相行使皇帝的权利,呵呵,民间至今听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俗谚。
说到篁岭水口,它可是徽州村落水口文化缩影。所谓“水口”,风水书籍这么说:“水口者,水既过堂,与龙虎案山内诸水相会合流而出之处也”。形象地说,水口的很多作用与今天的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徽州村落整体建筑格局中有“门户”和“灵魂”之誉的水口,是村落文明的象征。篁岭水口不仅指水源所从出之口,具有出入口功用,相当于村口,更在于对风水的诉求,是村民命运、前程的象征,也寄托着群落、宗族美好希望。为了达到自然环境与风水相合模式,需人工造景调整,如溪流架桥“关锁”作用;辅亭阁、牌坊、水碓以镇物;培植水口林藉以“藏风聚气”。篁岭水口居然存活了近百株百年以上“植物中大熊猫”红豆杉,这仅靠“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传统习俗约束是不够的。
“山居人家”篁岭,共有“三桥六井(塘)九巷与天街”,构造村庄的主体。“三桥”,即步蟾桥、安泰桥和通福桥。六井·塘”,有五色鱼塘、方塘、尚源井、忠延井、霞披井和廉井。“九巷”,即大丰巷、担水巷、添丁巷、厅屋巷、团箕巷、五桂巷、犁尖巷、月光巷和方竹巷。它们在以天街为“主轴”的基础上纵横交织,曲折延伸,通达于村庄的每家每户,每个角落。已有百年历史的天街历来是古村落原住民商业交往、聚集议事、庙会采风交流场所。
篁岭的建筑有一百多幢,其中“官厅”和“五桂堂”最为有名。
“官厅”,顾名思义是供权贵人物遂行祭拜奠仪的地方。村庄有人在外为官,回故里修建官厅既显身份又备奠仪之用。这座嘉庆年间官厅双层构造,顶带轩棚,气势较大,显示了主人的身份。规避战火、择吉而居的古徽先民,明清时期活跃在士界商界,他们“商而兼士,贾而好儒”。深厚的宗族思想与乡土观念促使其一有积蓄便携资奉亲归里,充分展示儒雅才能,大兴土木修园林、建广厦颐养天年,久之成就了徽派建筑体系的辉煌。
“五桂堂”的故事要从一张封条说起。在篁岭村落的历史里,家家户户每逢嫁女,都会在嫁妆上贴上封条,上面书写“山东祖樵国郡上蔡世家五桂堂”十余字,再挑到夫家。为何在几百年的历史里,一个南方村落嫁女会写一个北方早已不存在的地名?其实前面的字不重要,重点在最后三字——“五桂堂”。它是村落的一处宅院之名,但更深远地讲,它是曹氏族人的荣光。记不清过了多少代,篁岭曹家五世一品,也就是五代都做了一品大员,有感于在功名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曹家取“蟾宫折桂”之意,命名了“五桂堂”。它是整个篁岭曹氏族人的荣誉,也成了他们身处于大山之地,不废耕读、勤于奋进的写照。从此篁岭一脉的曹氏,就用一张封条——“山东祖樵国郡上蔡世家五桂堂”为自己的出身还有名望做了名片。
晒秋文化
春秋季节的篁岭似打翻的颜料桶,漫山遍野大红、大黄、深绿、浅白。人们将一年劳作成果用竹筛匾晾晒,才有了闻名遐迩、世界独一无二的“篁岭晒秋”,成为最美中国符号。
在古时,劳动人民在辛苦耕作之余,把收获的粮食农作物如稻谷、玉米、辣椒等,放在太阳下晾晒干燥,以便可以长时间保存。
然而篁岭因为是在山坡地上,村民家几乎没什么院子,日常生活中的晾晒,只能借天了。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本世纪初,有写生的画家来到这个山村,立马被村民晾晒的场景所折服,这也是“篁岭晒秋”最早的版本了。发展到现在,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篁岭晒秋已经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化符号”地方。晒秋,使人真切听到了大地万物同太阳之间亘古的呼唤和应答。
山居人家,对晒秋有着深厚的情感,篁岭晒秋代表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因此,婺源篁岭也被外界称为“晒秋人家”。
有关中国著名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本三
各位游客:
新疆的吐鲁番有两座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称为吐鲁番盆地中一对风格不同的“姐妹城”。它们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如今虽然只留下断壁残垣,然而当年高耸的城墙依然气势恢弘,深陷的护城河轮廓仍历历在目。下面让我们带着访古探胜的心情,先去参观一下高故城吧:
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国的历史
游客们,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5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即木头沟河的三角洲地段,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为麴氏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都城,历尽繁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它的得名和历史。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中称为“亦都护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传》中称它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据历史记载,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当时称为“高昌壁”或“高昌垒”,汉、魏、晋历代都曾在此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公元320__年,前凉张骏在此设置高昌郡,开创了西域郡县制的先河。高昌建国是在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车师国灭亡,柔然立阐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从而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南北朝时期,这里诸王争霸,但国号仍为“高昌”。公元620__年,唐贞观年间,高昌王勾结西突厥截断丝绸之路,唐太宗派人平定了高昌王国,将高昌改称“西州”。公元9世纪末,由漠北西迁到此的回鹘人建立了回鹘高昌国,仍臣属中原王朝,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1220__年,高昌回鹘则顺成吉思汗,称“畏兀儿王国”。1283年,高昌城毁于战火,高昌回鹘王国灭亡,至此,高昌城被废。 纵观高昌故城的历史演变,历经1500多年,其间由盛及衰,演绎了一部西域部族的兴亡史。
高昌故城遗址→高昌的对外交流→高昌文化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高昌故城遗址。只见残破的城墙全用黄土夯成,倘若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的长安城。外城呈正方形,周长5.4公里,城墙最高处达11.5米,城基宽12米。内城居于外城正中,周长3600米,现仅存西墙980米,南墙850米。宫城居于外城城北。请看,前方那数座高3米至4米的土台称为“可汗堡”,就是原回鹊高昌的宫廷所在地。这里发掘出的绿色琉璃瓦、纹饰华丽的石柱础和巨幅的奏乐图精美壁画,记录
中国著名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本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800(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