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文化 洞庭碧螺春历史典故(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洞庭碧螺春文化(精)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益阳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湖南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湿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最大的过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白鹳、白鹤等等许多水禽的重要栖息地,经济动、植物产量高,价值大,对长江的洪水调蓄作用极其重要。
简介
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益阳市,面积168000公顷。地处长江中游平原最大的过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每年在保护区越冬的水禽约1000万只,是白鹳、白鹤等许多水禽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国家一级保护鱼类中华鲟的栖息地。该湿地对长江的洪水调蓄作用极其重要。
已被国家列为“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上生活着多种珍稀濒危水禽和其它野生植物。南洞庭湖有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鲟、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10种。
地理位置
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洞庭湖西南,沅江市境内,地跨东径112°18′15〃至112°56′15〃,北纬28°113′30〃至29°3′45〃。保护区内有15个乡、镇、场,30万人口,总面积16.8万公顷。
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南岸,它的东、南是我省湘江和资水的出口。
自然条件
1、地貌:该区属长江中下游洞庭平原堆积而成的沼泽地貌。境内河岔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全区由118个湖洲和18个湖泊组成。
2、土壤:南洞庭湖湿地土壤,主要为潮土、沼泽土和沼泽化草甸土。
3、水质:洞庭湖属过水性湖泊,湖水更换周期最长为19天。据检测,水质属国家标准ⅱ类。
4、气候:南洞庭湖区属华中地区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日照和无霜期都比较长。
鸟类资源
保护区内鸟类资源极其丰富,据调查记录表明,本区有鸟类16目43科164种,其中鸭科30种,鹬科19种,鹭科14种,鹰科6种,隼科4种,雉科3种,雀科4种,秧鸡科9种,杜鹃科4种,翠鸟科4种,反嘴鹬科3种,伯劳科3种,鸦科6种。据专家测算,在此越冬的候鸟有1000万只左右,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白鹳805只,黑鹳300只,白头鹤200只,白鹤400只,白琵鹭1000多只,大鸨30只,白忱鹤400只,天鹅400多只,灰鹤1000只,中华秋沙鸭20多只,白额雁30000只,豆雁35000只。1997年,日本雁类协会池内俊雄测出此处小白额雁30000多只,远远超出世界记录的18000只。另外,保护区有植物154科475属863种,兽类23种,爬行类23种,两栖类8种,鱼类12目23科114种,虾类4科9种,贝类9科48种。
描述
由于湘、资、沅、澧和长江水汇流注入,使南洞庭湖湿地具有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沼泽地貌特征,境内河汊纵横,洲岛密布,广阔的湖面上星罗棋布地散布着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20__年,南洞庭湖被确定为国际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其核心区在沅江市境内的鲁马湖,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湖洲芦苇面积达2.4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苇荻群落。湖洲上生长的野芹菜、野藜蒿、芦笋和蓼米被誉为“洞庭四珍”,是地地道道的野生的绿色食品,倍受人们珍爱。
2023年洞庭碧螺春文化(精)二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江南春》。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2.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3.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诗意。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一、导学: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你来!流利!真有感情!你会的真多!)
(图片以及古诗)
1、这幅画面,是正在浅吟低唱《静夜思》的李白,无论古今,不分中外,所有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是啊,这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2、《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正是,潇洒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3、《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怎样的李白?
(请你回答。你也想说,请,)——正如你们感受到的,这是有情有义的李白。(板书:有情有义)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自学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
(二)出示自学指导:
1、结合工具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重点词意,充分发挥想象来理解诗意。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互学。
1、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讨论诗意,请小组代表发言。
2、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一)、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
(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二)、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3、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三)、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测评
1、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2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学;
1、出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同学们, 你知道这句谚语的意思吗?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2、出示资料来简介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君山在洞庭湖中,山上有诸多名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自学: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二)出示自学指导:
1、结合工具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重点词意,充分发挥想象来理解诗意。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互学:
1、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讨论诗意,请小组代表发言。
2、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1、初读全诗。
2、再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
(1) “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镜未磨。
3、细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山就是指君山。
洞庭湖和君山 ,就像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翠,
白银‖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5、 知人论世,悟诗情
五、测评:
(1)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作业:
1、背熟《望洞庭》。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2、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这首词的意思。
3、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一、导学: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自学: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2、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这首词的意思。
3、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出示自学指导:
1、结合工具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重点词意,充分发挥想象来理解诗意。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互学:
1、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讨论诗意,请小组代表发言。
2、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四、展示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教师补充:
白居易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白居易在50岁至55岁期间,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苏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长官),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味这段令人愉悦的回忆。这首《忆江南》同就是他在67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3)全班汇报交流。
(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首句“江南好”,直写“江南”之所以值得回忆,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惟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是自己旧时早就感受到、体验过、熟悉了的,并非得之传闻。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那么,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在白居易之前,人们描写江南春色,比较多的是抓住“花飞”“莺啼”来渲染的,而白居易在这首词里为我们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三、四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对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可欣赏插图。)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即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江南之忆,特具情味,而又引起读者的遐想,让人玩味不尽,不失为大手笔。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五、测评
三、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忆江南》。
2023年洞庭碧螺春文化(精)三
各位朋友,我们就要到达位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依次下车,待会小x将随大家一起去登临那“天下楼”!
好了,请大家看门前这副“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楹联,其下句为“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今天各位就来当一当天下士,以洞庭为酒,开怀畅饮,一起品位博大精深的岳阳楼文化和岳阳的壮丽山川吧!兴许您也会像诗仙李白一样“醉煞洞庭秋”!
登上巴陵古城墙,穿过“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的牌坊,进入眼帘的就是江南三大名楼之冠的岳阳楼。为什么说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冠了,有哪位朋友知道吗?好的,就请大家听小x慢慢道来吧!一,历史悠久。大家看看眼前这楼是不是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岳阳楼创建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只知在公元220xx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所以说咱这岳阳楼面子可不小哦!要由我们的诗仙李白来亲自命名!大家看看横匾“岳阳楼”,这三字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现以编入《中国名匾》一书!
大家再仔细看看这楼,有没有发现其特别之处?这位朋友好棒哦!居然小x知道想说什么。对了,岳阳楼第二个特点就是文物珍贵。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有岳阳楼是保持其原址、原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级文物!咱们这岳阳楼楼高21.35米,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其建筑特点:“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大家可看清楚了?咱这岳阳楼可是未用一砖一瓦,一颗铁钉的!在建筑上是不是一个奇迹啊?说到这,小x就想和大家说一故事:相传在建楼时,人们怎么也无法把楼层很好地建成,这时来了一七旬老者,手拿一尺,对大伙说,让我试试看吧?大家别无它法,只好让老者试试,不曾想老者三两下就把大家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给轻松地解决了!大家正想酬谢,却只见地上一把尺,不见老者的踪影,拾起尺子一看,居然写着“鲁班尺”,所以在我们岳阳一带有“鲁班助楼”的传说!再看看这“飞檐”可是咱老祖宗聪明才智的体现!其便于采光,减少笨拙感,同时节约了用料!大家看看这屋顶像不像古代将军的头盔?对了,这就是“盔顶”,这种建筑方式并不多见,据说是现在仅存的啦!威武雄壮的“盔顶”,配以飞檐,曲线流畅,给人势欲凌空之感!再看“盔顶”下的如意斗拱,它形似蜂窝,层叠相衬,饰以龙头、凤头、云头纹饰,既承托盔顶重力,又使整个建筑更精美、庄重、和谐。屋面的宝顶、脊饰、翘首等构件都是清代中叶遗留下来的陶制精品。因此,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和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大家不禁要问,既然是天下名楼,为什么只建了三层呢?有朋友说,在古代三层就为高楼了,话是如此,但更重要的是封建迷信,据说当时修建者是为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
古代建筑都与风水学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大家看看这四根通天金柱。这四根楠木大柱自楼底直贯楼顶,代表的就是一年四季,作为内圈的12根大柱就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大家再数数看,在这周围有多少柱子啊?这位朋友数的可真快,一下子就数出来是20根了,这20根柱子有什么含义吗?大家想想,可以参照小x刚刚的讲法!
大家来看看这幅雕屏,哇!是大家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的雕屏的哦!其由12块紫檀木组成,黑底绿字!当年滕公子京接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喜出望外,请大书法家苏子美书写,著名雕刻家邵竦将它雕刻在木匾上。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合称“四绝”。可惜雕刻毁于宋神宗年间大火中。我们无缘得见啦!现在的雕屏是由清干隆年间著名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干隆称其为“王羲之之后的第一人”,其字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精品!但请大家张大眼睛瞧仔细了,待会到二楼,我们还将看到另一副雕屏,其中一真一假,哪副才是咱们张大人的真迹了?请大家自个瞧仔细呢!
大家可记下了这幅雕屏?好了,我们一起去二楼看看另一幅吧!
各位朋友,请看这中堂的雕屏,与一楼的有什么不同吗?仔细瞧瞧!对了,一楼是黑底绿字,而这幅是金字!为什么在同一栋楼里会同时存有两块一样的雕屏呢?就让小x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清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姓吴的知县,他一上任就看中了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雕屏,便用重金贿赂一个民间艺雕高手,花了十七个月时间精心临摹,秘密仿制雕屏赝品。两年后,吴知县趁调离岳阳楼之机,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张照的雕屏真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出逃。没想到船行不久,风雨大作,船被风浪掀翻在洞庭湖的九马嘴段,雕屏也随波逐流,因是紫檀木制成,全部沈入了水中。后来,湖水干浅,《岳阳楼记》雕屏的真迹才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打捞时,不慎损坏了三个字,当地一文士吴敏树花了三年时间临摹张照的手迹才补上。各位现在可以看到,这雕屏上还有明显的修补痕迹,所以我们现在看见的这幅才是张大人的真迹!至于一楼那副,虽是赝品,其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也是文物了。两副雕屏一真一假,正像一张功罪表,昭示着后代子孙!
大家请随小x一起登楼,同看那范公笔下的“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呵呵!我们的这位朋友好聪明哦!知道小张接下来要给大家讲岳阳楼为三大名楼之冠的第三个原因了,那就是风景独特。岳阳楼的胜景由江、湖、山、城构成。有诗云:“楼前十分风景好,一分山色九分湖”,就是对岳阳楼地理形胜的绝妙赞美,岳阳楼是得水而壮,得山而妍,形胜江南!世人只知范公的《岳阳楼记》,不知滕公子京也为骚客,其有词,云:“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短短59个字写景抒情,却很有气势!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幅木刻雕屏是毛主席手书的杜甫的《登岳阳楼》,其书法笔意奔放,布局严谨,雄健挺拔,形神兼备,笔触与唐代怀素的狂草相似。在雕屏两侧的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落款为“长庚李白”,也就是我们的诗仙李白了,一楼同存诗仙、诗圣和和主席的真迹实在是不简单啊!由此可以看出咱岳阳楼的深厚文化!这就是小张要说的第四点了,岳阳楼文化的深厚!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足、笔,而真正使岳阳楼闻名天下的是北宋范仲淹作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只寥寥368字,但其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真可谓匠心独道,字字珠玑,千秋之绝唱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成为传世名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沉淀!
请大家放下心中杂念,凭轩远眺,看着那浩淼的八百里洞庭,是否会与范公产生共鸣?当年范公未曾登临这“天下楼”,却作了不朽的《岳阳楼记》;今日你我同登这千古名楼,可有一种超脱世俗之感?
时间不早了,我们的游览马上就要结束了!转过身,让我们再摸摸四根楠木大柱,您想到了什么?四根金柱为我中华民族撑起了“先忧后乐”、百折不挠的民族脊梁千年!
“天下楼”的登临就要结束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噢!对了,小x还没告诉大家那20根柱子的含义。聪明的朋友可能已经知道答案了,对了,就是20加4,24,中国的24节气,您可猜出?现在行程结束请大家跟小x一起上车返程休息!
2023年洞庭碧螺春文化(精)四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
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
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
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
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
长沙浦边秋风清朗,云梦田上霜迹已空。
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
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湖水向东潺潺而流。
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
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巴丘山,位于岳阳南。又名巴蛇冢。传说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骨久积成丘,故得名。
周览:纵览,四面瞭望。
际海:岸边与水中。
长沙浦:指由长沙而入洞庭之湘水。
云梦:古代泽薮名,位于南郡华容县(今湖南潜江县)西南。古云梦泽,跨江之南北,自岳州外,凡江夏、汉阳、沔阳、安陆、德安、荆州,皆其兼亘所及。
瞻光:瞻日月之光。
阅水:阅逝去之水。
徂年:流年、年华。《后汉书·马援传》:徂年已流,壮情方勇。
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
潺湲:水流动貌。
郢:春秋时楚国国都。
采莲:梁武帝所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中有《采莲曲》。此指江南女子采莲时所唱之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长流夜郎中途获赦,结束了十五个月的流放生活,重新得到自由。诗人随即乘舟东下,在江汉一带逗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南游洞庭、潇湘。这首诗就是作于这一年秋天。
诗的开头“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写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诗人登上巴丘山,眺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居高临下,湖光山色,无不尽收眼底。清澈的湖水和明朗的天空交相映照,充分显示了天高气爽的秋色之美。诗人对之不禁赞叹不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开头六句是写意,是概括的描写,淡淡几笔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接着六句则是工笔,用鲜明的色彩细致地加以刻画。“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两句写静态:山青树也青,远看山和树简直浑然一体。水是碧绿的,没有被朦胧的寒冷的暮霭所笼罩。“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两句写动态:湖面上突然出现风帆,原来是过往的船只;天空中鸟儿翱翔而过,朝着日出的方向飞去,逐渐消失了。“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两句写洞庭湖周围的秋景:长沙浦水净风清,云梦泽的田野蒙上一层白霜是那样空明。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这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身世之感。诗人看到水流不息,联想到那已经过往的岁月和消逝的年华,不禁感慨万端,悲从中来。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这里运用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意思是说,无论是善于唱歌的歌手唱起《白雪歌》,或者是越地的女子唱起《采莲曲》,都无法使作者高兴起来,反而更加悲伤。诗到这里,戛然而止。“泪如泉”的原因,诗人没说,留给读者去联想,去思索。
此诗为五言古诗,而语言工致,对用对仗,可见是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李白诗歌素以雄奇奔放、豪迈不羁著称,但这首诗表现出李白诗歌精细工致的另一面。
2023年洞庭碧螺春文化(精)五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益阳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湖南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湿地位于长江中游平原最大的过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白鹳、白鹤等等许多水禽的重要栖息地,经济动、植物产量高,价值大,对长江的洪水调蓄作用极其重要。
简介
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益阳市,面积168000公顷。地处长江中游平原最大的过水性淡水湖泊——洞庭湖的南部,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每年在保护区越冬的水禽约1000万只,是白鹳、白鹤等许多水禽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国家一级保护鱼类中华鲟的栖息地。该湿地对长江的洪水调蓄作用极其重要。
已被国家列为“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上生活着多种珍稀濒危水禽和其它野生植物。南洞庭湖有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鲟、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10种。
地理位置
湖南省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洞庭湖西南,沅江市境内,地跨东径112°18′15〃至112°56′15〃,北纬28°113′30〃至29°3′45〃。保护区内有15个乡、镇、场,30万人口,总面积16.8万公顷。
南洞庭湖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南岸,它的东、南是我省湘江和资水的出口。
自然条件
1、地貌:该区属长江中下游洞庭平原堆积而成的沼泽地貌。境内河岔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全区由118个湖洲和18个湖泊组成。
2、土壤:南洞庭湖湿地土壤,主要为潮土、沼泽土和沼泽化草甸土。
3、水质:洞庭湖属过水性湖泊,湖水更换周期最长为19天。据检测,水质属国家标准ⅱ类。
4、气候:南洞庭湖区属华中地区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日照和无霜期都比较长。
鸟类资源
保护区内鸟类资源极其丰富,据调查记录表明,本区有鸟类16目43科164种,其中鸭科30种,鹬科19种,鹭科14种,鹰科6种,隼科4种,雉科3种,雀科4种,秧鸡科9种,杜鹃科4种,翠鸟科4种,反嘴鹬科3种,伯劳科3种,鸦科6种。据专家测算,在此越冬的候鸟有1000万只左右,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白鹳805只,黑鹳300只,白头鹤200只,白鹤400只,白琵鹭1000多只,大鸨30只,白忱鹤400只,天鹅400多只,灰鹤1000只,中华秋沙鸭20多只,白额雁30000只,豆雁35000只。1997年,日本雁类协会池内俊雄测出此处小白额雁30000多只,远远超出世界记录的18000只。另外,保护区有植物154科475属863种,兽类23种,爬行类23种,两栖类8种,鱼类12目23科114种,虾类4科9种,贝类9科48种。
描述
由于湘、资、沅、澧和长江水汇流注入,使南洞庭湖湿地具有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沼泽地貌特征,境内河汊纵横,洲岛密布,广阔的湖面上星罗棋布地散布着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20__年,南洞庭湖被确定为国际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其核心区在沅江市境内的鲁马湖,面积达80多平方公里。湖洲芦苇面积达2.4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苇荻群落。湖洲上生长的野芹菜、野藜蒿、芦笋和蓼米被誉为“洞庭四珍”,是地地道道的野生的绿色食品,倍受人们珍爱。
洞庭碧螺春文化 洞庭碧螺春历史典故(5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