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比例尺教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一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亮点是在学习比例的时候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比例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告诉孩子们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孩子们热爱数学并能学好数学。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在时间上掌握不是很好,在前面复习导入部分用时过多,加上练习题偏多、偏难,以至于学生思考时间较长,所以整堂课看起来前松后紧。
其次,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并且在整堂课中的语速都偏快。
再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在分数比例里应该读成比的形式,但一部分同学读成了分数形式,而没有给予纠正。在练习题中孩子们耗时较多,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在最后思考题的摄入中给孩子们的启发较少,没能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让我和孩子们都能有更大的进步!
描写比例尺教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始为一线教师所采用所喜欢。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儿童的.学习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孩子在自主探究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一定的发展,在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中,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充分张扬。
但从课改许多实验区的有关教改资料看,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喜爱较以前好多了,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从考试成绩看,学困生比例有增加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在关注学生技能、情感、价值观发展的同时,给学困生以足够的关爱,为他们多提供一些适应其发展的生存空间?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无法回避的话题。
在教育教学工作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纵观学生的学习习惯,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一类学生学习习惯缺乏,满足于基本听懂、会做、考试过关,很少有预习、复习等学习习惯。一类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如作业拖拉、多次催讨不交、抄袭,考试作弊等种种不良习惯。还有一类学生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思考、能独立作业,又有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水平也就不同。可见,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水平的影响非常之大。教师的职责是教。教什么?教知识、教学习方法,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学习的习惯。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希望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在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给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数学好玩”。数学既然是好玩的,数学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快乐的。我们有理由还给学生快乐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快乐的学习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唤起学生要学习的需求,那些符合儿童“玩”的天性的教学,才能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惊讶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让儿童在课上真正活跃起来,以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玩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景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在玩中产生求知的欲望。
如教学一年级《统计》一课时,课前教师准备了一段运动会上运动员入场的进行曲,放给学生听。学生马上来了兴致,都抢着说是开运动会时放的音乐。教师趁势说:“原来今天‘森林运动会’开幕了(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图),请小朋友看看有哪些代表队参加了比赛?”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都争着说。教师抓住时机又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通过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哪个代表队参加比赛的项目多?”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每个代表队分别来了多少小动物?”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最后哪个队得了冠军?”教师由此提出一些统计的要求和做法。显然,正是由于学生爱玩的天性,又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致盎然。
陶行知先生当年就号召对学生实行六大解放:头脑解放,使他们能想;双手解放,使他们能干;眼睛解放,使他们能看;嘴解放,使他们能说;空间解放,使他们有时间消化所学的和干一点自己愿意干的事。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适当地“玩”,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要让学生“动”起来,实现眼、耳、口、手、脑的“全频道”接受,“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我们在教学“有趣的拼搭”一课时,整节课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全班学生积极地参与各个程序的活动,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舒坦。开始采用“比比谁跑得快”、“谁堆得高”的游戏形式,让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从滑板上同时滑下和往上堆。学生们全身心的开展这一活动,全班学生很快发现在这四种物体中,球滚得最快,最难堆;长方体、正方体滚不动,最容易堆。从这一现象中学生又通过观察思考得出原因,虽然学生不能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在学生的意识深处,感受到球容易滚动的原因是“球是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容易滚动的原因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是平的”,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虽然用去一定时间,但学生真正“动”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在头脑中留下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这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的清晰而又深刻的表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经常给学生谈起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的行字歌诀,帮助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
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能过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儿童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凡是事都尊重学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诚心诚意地鼓励学生,挖掘学生的优点,真诚地告诉学生他们身上让你感到骄傲的闪光点,那怕是一点点也要执着地让他们明白你是欣赏他们的。这样学生的发言大胆了,争辩自由了。每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成果,
比例尺教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