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天堂是故乡作文
认识诗人张文斌有十多年了,他是个读书人,当过医生也干过许多世俗的事务,然而在我印象中,这是一个十分有风度彬彬有礼的儒雅君子。大概这种印象主要来源于读他的作品,他的诗歌写得很好,现代感十足,他的摄影作品拍得精美,艺术上讲究。对了,我所谓的“认识多年”,也只见过两次面,更多的是通过他的作品,感知到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气质与风范。
这本《南歌子》诗集,是诗人写故乡的集子,乡情、乡亲、乡土,大概每个诗人一生中都要面对这个主题。诗人张文斌说:这是一本回忆家乡的诗集,也是唯一一本我母亲能看得懂的诗集。诗人在这里强调了“母亲能看得懂”,这句话是引导我阅读这本诗集的入口。看得懂与看不懂,曾是诗坛一个争论的命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新诗潮出现之始,这个争论有明确指向,新潮与先锋突破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受到了“看不懂”的责难。在今天,当我们把所有的技术活都练了一遍,诗坛上让人眼花的拳法,早就引不起观众的惊讶。人们对“看不懂”或者“不好看”,都习以为常了。习惯于“放下”,不读就是了。不是说不需要诗艺的提高,成熟的诗坛与成熟的读者,十分大度,面对各种花拳绣腿礼貌的鼓掌之后,转身离去。其实,诗歌在这个世界上活了数千年,最根本的命门是直指读者心窝最柔软的那一处,让人无法逃避的怦然心动。好诗只有一条:直指人心,让读者动情!人心不死,诗也不死,诗歌存在的基石,就是“人心”。
这是诗人故乡的诗集,而且是一本“母亲能看得懂”的诗集。故乡对于闯荡世界的诗人而言,是“过去式”的存在,是藏在心灵深处的圣地。而“母亲能看得懂”是诗人与故乡亲人对话时的选择,脱去一切世俗的礼仪与规矩,像一个孩子站在母亲的面前。
一幅我们熟悉而陌生的画面:游子归家。但是,对于现代人而言,这也是奢侈的梦想。现代交通已经让天空和大地无所不至,然而归家的小路早就隐入岁月的荒原,那个魂牵梦萦的家园早就面目全非。因此诗人张文斌的归家之旅,就是一场重建与召唤的跋涉,是树叶对根的怀念,是浮云对大地的依偎,是心灵在回归的求索中重燃信念和希望。“回忆故乡,是一个人返回内心和童年的过程,是休憩,也是出发。故乡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是永远的客观存在,也是把他推向形而上的一个窗口。故乡情结,保持住了一个写作者永远眺望的姿态……如今,当我有足够的时间积淀,借,面对各种花拳绣腿礼貌的鼓掌之后,转身离去。其实,诗歌在这个世界上活了数千年,最根本的命门是直指读者心窝最柔软的那一处,让人无法逃避的怦然心动。好诗只有一条:直指人心,让读者动情!人心不死,诗也不死,诗歌存在的基石,就是“人心”。
这是诗人故乡的诗集,而且是一本“母亲能看得懂”的诗集。故乡对于闯荡世界的诗人而言,是“过去式”的存在,是藏在心灵深处的圣地。而“母亲能看得懂”是诗人与故乡亲人对话时的选择,脱去一切世俗的礼仪与规矩,像一个孩子站在母亲的面前。
一幅我们熟悉而陌生的画面:游子归家。但是,对于现
诗人的天堂是故乡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