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范文范本 散文 范文(二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散文随笔范文范本一
楼外参差的竹林间已经有了朦朦胧胧的雾气,往日的色彩斑斓突然走向了朴实无华。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听雨的人,因为在用心听雨的时候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都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圆融与宁定。在雨声中,我时常会梦回江南,时而会神游塞北,情不自禁地想在精神的世界里离群索居,寻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的荒村、抑或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独享一份宁静与自然。因为醉心于听雨,所以我也写过不少关于听雨的文章,而今日却是大有不同。雨声带来的诗情画意和听雨息心的情怀,都没有了。雨声同样只是雨声,是人的心境有所变化,而又为何会有所变化呢?
是泪悲生灵,是忧心如焚,是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近日来,新闻中报道最多的就是我国不少的省市地区连降暴雨,造成了空前的洪流肆虐。多少的良田蹈谷卷入了洪流中,多少的楼台屋宇坍塌成了一片废墟,又有多少的人民流离失所痛哭成了一片泪海?本来温柔似江南女子的雨演变成了掠财夺地害命的江洋大盗般的洪流。在电视新闻中,看得最多的是亿万民众流离失所后的面孔,让人揪心。这样的面孔,心肠再硬的人,看过第一次,就再也没有勇气认认真真地看上第二次。不过我依然每天在关心着洪水肆虐过的地方的点点滴滴,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着天上的云气。
诗情画意的雨恰逢亿万民众的泪,还能够自然的柔情万般么?
中国历代的诗词散文中,关于听雨的文章颇成气候,成就很高。但是大部分关于听雨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抒发小我的情怀。而今天这场淅沥的雨,却像是一条跨越疆域与人心的纽带,让我卑微的心与中国的亿万民众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所以我听雨时的情怀也就不再只是个人的儿女情长,而是悄然有了一份兼怀天下的宽广。这份情怀,也就从天马行空的幻想与柔情似水的小我中,走向了更为贴近生命的大地。这份情怀,也就不只是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也就不仅是秦观笔下闺中女子“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的淡淡闲愁与宛转幽怨;也就不只是蒋捷在人生不同时期听雨后的归结“悲欢离合总无情”(《虞美人》)的小我人生的感悟,而是多了一份如季羡林先生在听雨时的那份心系广大苍生的博爱。
我是一个徘徊于文化门口的粗人,从前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如今有这般情怀,也多多少少算是沿袭了一点我们范氏先祖范仲淹的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的匡世情怀吧!也顺带有一点毫不相干的希望:中国的文人墨客们,能够更贴近天下苍生。
话还是说回正题来吧!我希望无情的洪流尽快退去,在洪流中流离的人民能够早日恢复家园、安居乐业;我希望以后世间的每一场雨都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好雨,而不是阴差阳错的不合时宜的灾难雨;我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尊重自然,而自然能够有观音大仕的菩萨心肠,多一点对人类的眷顾。无论如何,我还是始终坚信:只要人间处处有真情,任何的苦难我们都能够大而化之的。曾经在雨声中竭力逃避世间喧嚣的我,今天又心甘情愿地食那人间烟火。或许这是一种人类在艰辛追寻之中对人性的一种皈依吧!
文至尾声,窗外的雨声渐渐地稀疏了,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是我又在不停的担心,担心慢慢消停的雨又会一下子急促起来。
于是我双手合十,潜心默祷,祝愿这场不合时宜的雨早点消停,最好是戛然而止。我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
2023年散文随笔范文范本二
旅行
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 —寿终正寝。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
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
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携带铺盖究竟还容易办得到,但是没听说过带着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我很怀疑一个人于整夜输血之后,第二天还有多少精神游山逛水。我有一个朋友发明了一种服装,按着他的头躯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睡衣,人钻在睡衣里面,只留眼前两个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绝,─—只是那样子有些像是kkk,夜晚出来曾经几乎吓死一个人!
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钻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我惋惜米尔顿所称述的中土有“挂帆之车”尚不曾坐过。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刘伶 “死便埋我”,也不是准备横死。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虽无勇气披发入山,至少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hszlitt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如果你说路那边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侣也许闻不见。如果你指着远处的一件东西,你的伴侣也许是近视的,还得戴上眼镜看。”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到美国落矶山上旅行过的人告诉我,在山上若是遇见另一个旅客,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脱帽招呼,寒喧一两句。这是很有意味的一个习惯。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癣,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晌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那里去找?
梁实秋散文朗诵篇3
散文随笔范文范本 散文 范文(二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