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心得体会如何写 英语朗读训练心得体会(8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朗读训练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吸气:吸气要深,小腹收缩,整个胸部要撑开,尽量把更多的气吸进去。注意吸气时不要提肩。
呼气:呼气时要慢慢地进行。要让气慢慢地呼出。呼气时可以把两齿基本合上。留一条小缝让气息慢慢地通过。
学习吸气与呼气的基本方法,你可以每天到室外、到公园去做这种练习,做深呼吸,天长日久定会见效。第二步,练声。在练发声以前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先放松声带,用一些轻缓的气流振动它,让声带有点准备,发一些轻慢的声音,千万不要张口就大喊大叫,那只能对声带起破坏作用。
声带活动开了,我们还要在口腔上做一些准备活动。我们知道口腔是人的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声音的洪亮、圆润与否与口腔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不要小看了口腔的作用。口腔活动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第一,进行张闭口的练习,活动嚼肌,也就是面皮。这样等到练声时嚼肌运动起来就轻松自如了。第二,挺软腭。这个方法可以用学鸭子叫“gāgū声来体会。人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就是鼻腔。有人在发音时,只会在喉咙上使劲,根本就没有上胸腔、鼻腔这两个共鸣器、所以声音单薄,音色较差。练习用鼻腔的共鸣方法是,学习牛叫。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平日说话时,如果只用鼻腔共鸣,那么也可能造成鼻音太重的结果。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决 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失败。
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作文辑性强,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演讲未必都使用演讲稿,不少著名的演讲都是即兴之作,由别人经过记录流传开来的。但重要的演讲最好还是事先准备好演讲稿,因为演讲稿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通过对思路的精心梳理,对材料的精心组织,使演讲内容更加深刻和富有条理。其二,可帮助演讲者消除临场紧张、恐惧的心理,增强演讲者的自信心。
演讲稿特点主要区别演讲和表演、作文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演讲是演讲者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的听众,直接发表意 见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次,作文是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则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所以,为演讲准备的稿子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主要特点第一、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辨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是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 和不同的层次。
描写朗读训练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1、自我暗示:每天清晨默念10遍“我一定要最大胆地发言,我一定要最大声地说话,我一定要最流畅地演讲。我一定行!每天都一定是幸福快乐的一天!”(平常也自我暗示,默念或写出来,至少10遍。)(10分)
2、想象训练:至少5分钟想象自己在公众场合成功的演讲,想象自己成功。(5分)
3、至少5分钟在镜前学习微笑,展示自己的手势及形态。(5分)
(一)每天至少10分钟深呼吸训练。(10分)
(二)抓住一切机会讲话,锻炼口才。(50分)
1、每天至少与5个人有意识地交流思想。(10分)
2、每天大声朗诵或大声讲至少5分钟。(10分)
3、每天训练自己“三分钟演讲”一次或“三分钟默讲”一次。(10分)
4、每天给亲人、同事至少讲一个故事或完整叙述一件事情。(10分)
5、注意讲话时的一些技巧。(10分)
a、讲话前,深吸一口气,平静心情,面带微笑,眼神交流一遍后,开始讲话。
b、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声音大一点,速度慢一点,说短句,语句中间不打岔。
c、当发现紧张卡壳时,停下来有意识地深吸口气,然后随着吐气讲出来。
d、如果表现不好,自我安慰:“刚才怎么又紧张了?没关系,继续平稳地讲”;同时,用感觉和行动上的自信战胜恐惧。
e、紧张时,可以做放松练习,深呼吸,或尽力握紧拳头,又迅速放松,连续10
1、每天至少20分钟阅读励志书籍或口才书籍,培养自己积极心态,学习一些技巧。(4分)
2、每天放声大笑10次,乐观面对生活,放松情绪。(4分)
3、 每天躺在床上朗读,坚持读一篇文章3遍,练习腹式呼吸,提高声音音质。(15分)
4、训练接受他人的视线、目光,培养自信和观察能力。(4分)
5、培养微笑的习惯,要笑得灿烂、笑得真诚,锻炼亲和力。(4分)
6学会检讨,每天总结得与失,写心得体会。每周要全面总结成效及不足,并确定下周的目标。(4分)
描写朗读训练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方法一、对口才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的焦点在口才训练上时,你必然就会关注平时生活工作中的口才技巧。兴趣在哪里,焦点到哪里;焦点到哪里,学问到哪里!这种方法进步更快。即使看电视,也在注意台词的优美,交际的仪态,幽默的笑眼,必然进步神快!
方法二、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是最好的自我沟通的方法,每天写上一千来字,既整理自己的思路,反省当日之进步与不足,梳理自己的情绪,释放一些不快,又可以学会遣词造句,天长日久,手能写之,口必能言之。
方法三、多找机会上台
很多同学认为生活中缺少锻炼的舞台,没有公众场合发言的机会。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我们平时生活工作中,公众演讲的机会太多了,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没有这个意识去参与。
如果你想突破口才瓶颈,你一定要多找机会讲话。每次开会,必定坐第一排,必定要举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有机会就给自己的员工、小组成员开开会;有机会还可以开开家庭会议,把家庭打造在学习口才的舞台;现在每逢节假日,路演比较流行,那一有机会你就上台去参与,不要管那么多,你只是在锻炼自己而已!放下自己,放下一切时,你发现学习口才就这么简单!
方法四、经常朗读朗诵
自己读书,大声地读出来。每天坚持朗读一些文章,既练习口齿清晰伶俐,又积累一些知识量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对身体大有裨益,清喉扩胸,纳天地之气,成浩然之身!大家多读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特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爱尚演说联盟强烈建议大家能够读熟背透。每天坚持朗读半小时以上,坚持两年三年,你不是大师也成大师!
a、对着镜子训练 b、自我录音摄像 c、尝试躺下来朗读 d、速读训练 e、即兴朗读
描写朗读训练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培训课程开始时,培训师需要明白学员们对即将展开的话题究竟了解多少。当然,你能够安排所有学员轮流发言,但这样是否略显枯燥、乏味?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方式,让交流和分享在简便、活泼的游戏中完成?试一试,必须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
目标:让学员分享大家的知识和信息
时间:10-20分钟
教具:一叠空白卡片
人数:3-7人。如果有更多参与者,将他们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
游戏过程:
1.事先准备4-5个与此次培训主题相关的问题。如果主题是在线学习,培训师能够准备以下五个问题:
(1)你来这儿培训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
(2)对这次培训你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3)你目前对互联网了解多少?
(4)你用什么型号的电脑?
(5)你认为网页是什么?
2.每人取出一张卡片,写上数字"1",然后在卡片上写下自我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重复以上步骤,直至答完所有问题。但每张卡片只能有一个问题的答案。将卡片写有答案的一面朝下,放在桌子中间。
3.让一位学员将所有卡片打乱,然后分发给每个人,还是正面朝下,一次发一张。
4.宣布游戏时间为10分钟,开始计时。
5.由第一位学员抽取一张卡片,大声念卡片上的资料。如有需要,可再念一遍。但不能将卡片给任何人看,以防从笔迹中辨认出作者。
6.除了朗读者,所有学员猜一猜谁是作者,并把自我猜测的名字写下来。(卡片真正的作者也能够写下他/她自我的名字,当然前提是他/她不是朗读者。)
7.完成后,大家公布自我的答案。此时,真正的作者能够揭晓谜底。凡是猜对者均可得一分,然后将卡片正面朝上放在桌子中间。
8.下一位再选择一张卡片,进行同样的过程。
9.如果只剩下最终一个针对某一问题的答案,朗读者只需将答案读一遍,然后将卡片放在桌子中间即可。(此次没有必要再猜,因为可经过排除法猜出作者。)
10.10分钟后立即结束游戏,宣布猜对最多者获胜。
11.最终,让学员继续朗读剩余卡片上的答案,同时揭晓作者。
(锻炼表达本事、理解本事)
教学目的:培训学员准确理解,准确表达的本事。
教学资料:20人以上围成一圈,由教师给出一句简短语言,要求学员准确理解并自行组织语言,悄悄告诉下一位学员(每人从听到前一位告知,到传达给下一位,不得超过1分钟)。最终一位学员完成表达后,比对教师原句,并分析是谁该变了语意。
道具:七彩积木
参加人数:20-30人
用时:约1小时
游戏前准备:培训师先自我用积木做好一个模型。
过程:
1、将参加人员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为宜。
2、每组讨论三分钟,根据自我平时的特点分成两队,分别为“指导者”和“操作者”。
3、请每组的“操作者”暂时先到教师外面等候。
4、这时培训师拿出自我做好的模型,让每组剩下的“指导者”观看(不许拆开),并记录下模型的样式。
5、15分钟后,将模型收起,请“操作者”进入教室,每组的“指导者”将刚刚看到的模型描述给“操作者”,由“操作者”搭建一个与模型一模一样的造型。
6、培训师展示标准模型,用
朗读训练心得体会如何写 英语朗读训练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