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阅读心得体会及感悟 关于端午节的阅读感想(九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端午节的阅读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2、 端午佳节,菖蒲插屋。
3、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
4、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5、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6、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7、 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
8、 五月节,小哒埠。
9、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10、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11、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12、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13、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14、 未吃五日节粽,破裘不甘放。
15、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16、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17、 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
18、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19、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20、 吃菜豆仔茄,吃了会嬲跳。
21、 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
22、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23、 端午节卖菖蒲。
24、 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
25、 蛤蟆蝌蚪躲端午。
26、 吃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老。
27、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28、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29、 未吃五日节粽,破裘不甘放。
30、 蛤蟆蝌蚪躲端午。
31、 吃菜豆仔茄,吃了会嬲跳。
32、 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
33、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34、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35、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36、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37、 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
38、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39、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40、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41、 吃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老。
42、 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
43、 最怕端午节水,不怕七月半鬼。
44、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45、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46、 端午节卖菖蒲。
47、 吃了端午筗,还有三更冻。
48、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49、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
50、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51、 端午佳节,菖蒲插屋。
52、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53、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54、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55、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56、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57、 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
58、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
59、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60、 五月节,小哒埠。
61、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62、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63、 吃了端午筗,还有三更冻。(客家)
64、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温州)
65、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66、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67、 五月节,小哒埠。(广东潮汕)
68、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浙江)
69、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70、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71、 最怕端午节水,不怕七月半鬼。(江西)
72、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上海)
73、 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福建)
74、 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南京)
75、 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福建)
76、 吃菜豆仔茄,吃了会嬲跳。(湖北)
77、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福建)
78、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79、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80、 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南京)
81、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82、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广东)
83、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84、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85、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最新端午节的阅读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可就是没有被国王采纳,他反而被逐出宫中。屈原气得不得了,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的渔夫得知后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江给屈原。之后,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来纪念屈原。我们全家都十分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就是吃粽子。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妈妈。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都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然后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个枣,之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老佛爷在睡觉。等粽子包完后,然后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然后就能够吃了!妈妈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见到粽子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每当吃粽子时,我总就是吃得很多!
过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哟!
我最喜爱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拿着桨,奋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激情洋溢,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水手们听了不得不更加使劲划船。整个赛龙舟的场面十分壮观、热烈。
吃粽子、赛龙舟,这两样传统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
初一有关端午节的作文2曾经,有一位叫屈原的诗人。他身为一个楚国人,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被秦国攻破,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附近楚国百姓得知,纷纷前来凭吊屈原大夫的死,渔夫划起渔舟来打捞屈原大夫的真身。
一个渔民把糯米制成的饭团抛向水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据说糯米可以粘住鱼的嘴,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人们主要的活动就是看龙舟,吃完早饭,便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西陵峡“屈原沱”汇集,倾城出动,争看竞渡。端午阳的屈原沱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江上七条龙舟飞渡,岸边数万名群众观战。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惊叹。
每当这时,我不禁在心里默念起屈原大夫的绝作:
《怀沙》: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初一有关端午节的作文3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和“过年”、“中秋”并称为一年中的“三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屈原是我国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是“楚辞”这种文体的创立者。屈原很爱国,他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农历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们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江边,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人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还不见踪迹,之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划龙舟比赛来纪念屈原。百姓们还拿出准备好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人们认为让鱼蛟虾蟹吃饱了,它们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
这就是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和吃粽子。 端午节这天,南京人会在门前挂上艾叶、菖蒲除秽驱邪,用滴了雄黄酒的清水洗眼睛等等。还要吃粽子、绿豆糕,儿童颈项上要挂五色丝络,络中装咸鸭蛋。南方人主要吃“五黄”,
端午节的阅读心得体会及感悟 关于端午节的阅读感想(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