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加减法听课心得体会如何写 分数加减法听课评价(九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分数加减法听课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9~50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第51页练习七第1~4题。
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
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理解列方程解决简单分数实际问题的思路。
一、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
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用除法计算。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2)用方程解答。
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3、引导检验: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交流检验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4、小结。
三、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十二第1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学生说题意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并校正。
3、做练一练第2题。
启发: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为什么要列方程解答?
3、小结解题策略。
四、作业:练习十二第1、3、4题。
主题分数加减法听课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师出示问题(2)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 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 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 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2、出示问题(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 估算。
(1) 出示问题(1)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2) 出示问题(2)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主题分数加减法听课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课。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义务教材六年制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内容。这部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2、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法,让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组织练习法,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1、学生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发现法、操作体验法,学生在折纸上画出相应的阴影部分后,必然会对那三个图形进行观察和比较,从中有所发现。之后老师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证明那三个分数大小相等,让尝试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2、在学习例题的过程中教师先采用启发法,再采用自自学尝试法,独立自主地学习将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分数,并尝试完成做一做,达到检验自学的目的。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教育学家布朗曾提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兴趣最好的老师”。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带来一个和尚分饼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三个小和尚。小和尚最喜欢吃老和尚烙的饼了。有一天,老和尚做了三块一样大小的饼,想给小和尚吃,还没给,小和尚就叫开了。矮和尚说:“我要一块!”高和尚说:“我要两块!”胖和尚说:“我不要多,只要四块!”老和尚听了二话没说,立刻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取其中的一块给了矮和尚;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两块给了高和尚;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六块,取其中的四块给了胖和尚,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同学们,你知道哪个和尚吃的多吗?
这样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1、小组合作,让学生用一张纸代替饼,试着分分看。经历验证猜想——学生操作验证——集体汇报交流——展示成果四个过程。
2、引导提问:既然三个和尚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他们分得饼的三个分数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得出:这三个分数相等关系,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3、引导学生从左到右观察等式,想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保证了分数的大
分数加减法听课心得体会如何写 分数加减法听课评价(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