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优秀8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一
从6月底开始读这本书,到现在整整两个月,阅读近69个小时。
知乎上有一句话:也许你看不完一遍明史,但你却能读好几遍明朝那些事。
确实,本套书有七本,很长,但读起来很愉快,至少前六本是的。
那么,读完了有什么感受?嗯...在读这本书时,是以欢笑开端,以沉思结束的。
明朝的二百余年就在69个小时里匆匆而过,应该还是留下了点印象的。
比如说...淮右布衣朱元璋,阴险冷血陈友谅,七下西洋马三保(郑和),穷游天下徐霞客,裸奔装疯唐伯虎,知行合一王阳明,缺心眼子朱厚照,第一奸臣严惟中(严嵩),抗倭英雄戚继光,第一幕僚徐文长,本草纲目李时珍,世间再无张居正....
太多太多能让人感慨钦佩、愤怒唾骂的人,上面列举的人里,我刻意忽略了明朝后期,也许是我不喜欢悲剧。
但是历史注定就是悲剧的,所以用作者的话讲,读史读多了,容易悲观。
在读这本书的两个月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作者会怎样结尾,会怎样写一个朝代的谢幕,读到最后发现,关于落幕他一带而过,却以徐霞客的故事做了总结: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之前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还历历在目,读到这句话时,突然就安静了。
我不知道,也许确实是按照作者所说,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完这一生。
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二
一向以来,我读的历史书籍不多,王教师的推荐下,好好读了一下当代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感触还是比较多的。
而古代当皇帝是淘汰率最高,风险最大的职业,能够做到那个位置,绝不会是一个完全的蠢材。皇帝并不傻,只可是并不是站在老百姓角度看待对或者错,而是从皇帝个人角度看是否有利。
贪污或者其它坏行为其实并不关心,所以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了,最终被扳倒的罪名,往往是“意图谋反”或者“占了有王气之地”等等。
我刻意忽略了明朝后期,也许是我不喜欢悲剧。
但是历史注定就是悲剧的,所以用作者的话讲,读史读多了,容易悲观。
在读这本书的两个月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作者会怎样结尾,会怎样写一个朝代的谢幕,读到最后发现,关于落幕他一带而过,却以徐霞客的故事做了总结: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之前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还历历在目,读到这句话时,突然就安静了。
我不知道,也许确实是按照作者所说,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完这一生。
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二
一向以来,我读的历史书籍不多,王教师的推荐下,好好读了一下当代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感触还是比较多的。
而古代当皇帝是淘汰率最高,风险最大的职业,能够做到那个位置,绝不会是一个完全的蠢材。皇帝并不傻,只可是并不是站在老百姓角度看待对或者错,而是从皇帝个人角度看是否有利。
贪污或者其它坏行为其实并不关心,所以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了,最终被扳倒的罪名,往往是“意图谋反”或者“占了有王气之地”等等。
以上的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发现并不清楚答案。可是以下这些感悟,可能在我应对类似问题的时候,更加接近正确。
1.做事情要贴合“事物发展规律”。就像一次次农民起义,以及明朝300年气数已尽,其实蕴含着很多“社会规律”;例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因为万有引力,这是“自然规律”;纸币多了钱自然不值钱,这是简单的经济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对于未来而言就是“趋势”。
2.沉下心来,专注。想看清所有事物的本质,基本不可能。专注于某一领域,才能有更好的成就。要避免在一无所知的情景下,贸然在不懂的领域行动。例如“土木堡事件”中,那个太监明明没本事压根不懂军事,一通瞎指挥结果把自我和皇帝都搭进去了。
3.“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学习精髓,活学活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古代信息闭塞很多时候勾心斗角很有效,太监蒙皇帝也就骗了,而此刻要想更好的成功,需要同心协力,合作共赢。
4.打破惯性思维,打破思维误区。“好”和“坏”并不来自于主观确定,而是来自理性分析,克服人性弱点才能发现“真实”。崇祯皇帝就做了很多看起来是很好,实际却很糟糕的事。
5.“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类似于打仗之类的,很多时候需要极高的天赋。例如戚继光打倭寇,不胜都难,每次战损比为“1:30”,杀死穷凶极恶的倭寇几千人,自我仅损失几十人。
我投资方面实在没什么天赋,能够得到王永山教师指点以及帮忙,规避风险,实在是一件幸事。
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三
历史本身并不幽默,但讲述历史的人可以是幽默的,因为即使事物的发展再悲观,但也要积极面对充满希望啊。
我以前便对历史人物,事迹感兴趣,奈何从小对历史的的了解仅仅限于他人讲的,故事书看的,课文之中了解的,《三国演义》,历史书仅此而已。
这算是系统的了解一个朝代的兴亡史了,略有感慨。
书中出现的那么多鲜活的人物,每每让我惊叹,有的让我钦佩,像于谦,以一己之力救国于水火,奋勇前而有谋,刚烈果敢,实在是配的上国之砥柱。每当有奸臣乱世,不由之愤慨,像严嵩,魏忠贤,人为何能无耻到这种地步,置国家危难于不顾,置苍生百姓于不顾,贪赃枉法,枉为人也。也有为那些能臣而感到可惜的,像袁崇焕,性格缺点造成最终结局,可惜啊!
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消散在了历史的风尘之中,但我知道在六百年前,有那么一个朝代,叫做明,出现了很多的人,有正有邪,发生了很多的事,有好有坏。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的真相等待着一个又一个有求知欲的人去探索。
历史虽然最后难免出现悲观结局,但生活还是要充满希望的,你也只是历史中的一个渺小的点,你当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历史。
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四
我一口气读完《明朝那些事儿》,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写了张居正死后,万历十年(1582)至天启六年(1626)朝廷中发生的政治、权利争斗,边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写了东林党的崛起和覆灭,魏忠贤的阴谋及势力的扩张,努尔哈赤的强大和对明朝的入侵,最后以袁崇焕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宁远大捷和努尔哈赤的死亡作为结局。
明六已经是才子当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风格不改,幽默、耍宝、充满智慧,虽然已经没有初次拜读明一的惊艳,没有其后五部的叹为观止,但是出于对明朝系列发自肺腑的喜爱,还是对明六充满赞赏,对作者充满钦佩。
读完明六,相比前五部,感觉能让人记住的可圈可点、才华横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将明显少了,不是作者的写作枯竭,而是真的没有了,明末那些像杨一清、李东阳、徐阶、张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么是天资平庸要么历练尚浅,况且朝廷面临前所未有的黑暗:作为老板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贤等的素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低。没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这样一个乱七八糟、妖风肆虐、黑暗无比的时代明哲保身、肩负重任,几乎,是不可能的。
天启年间,太乱。书中的几句对现实的细节描写真的让我毛骨悚然:某财主故意杀人,七品县官判其死罪,财主找关系,此人是魏忠贤之流,索要一万两,财主予之,附加条件因知县判刑,杀知县允没有天理了。庆幸自己没活在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可圈可点的人物,还是被一个天资平凡的人感动了。杨涟,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值得名垂千古、载入史册的人,当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杨涟的绝密遗书和绝笔还有素不相识、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监狱看守不顾生死、不顾地狱的折磨留存,寻找机会昭示天下的时候,我真的流泪了,我知道不管多残酷,高尚的操守终能唤醒良知!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于黑暗的天启年间,若身居高位,我是选择尚有操守和良知的东林,还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对天启年间权监魏忠贤不顾家国天下,任人投靠即给官给权的拉拢与诱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贤的东林党人,即便有很多缺点,也可称作不朽,因为,他们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五
由农民起义,到洪武之治,经永乐盛世,接仁宣之治;再起成化新风,图弘治中兴;又启嘉靖中兴,行隆庆新政,谋万历中兴;终止于光宗新政。二百七十又六年尔!可曾忆,其励精图治,万国朝贡,外族未敢侵?可曾掩泪,奸臣当道,党派相争,至百姓于水火?可曾叹息,朝堂混乱,内忧外患,大明之后无华夏!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回首两百七十对年的大明王朝啊,只能叹息一声,时也!命也!
当年明月真的是在笑谈历史,我想每个人读了之后,都会暗自称赞并佩服,这诙谐有趣、洋洋洒洒、毫无拘束的叙述方式的。当然这里要除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朋友,你一定要说没有历史严肃感,那我也无心反驳。倘若你一定要否认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那我自然不会认输,还会义正言辞地告诫你,你可以不喜欢,但请你不要盲目否定。在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销量和评价面前,你的特立独行显得很无趣。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众人皆醉我独醒是要结合具体情境的,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此时、此景、此人。
很多时候,我有点当年明月说的的二杆子精神,就是较真,那是不是可以自诩为遗传了传统士大夫的儒气呢?(一笑)后来,我觉得有点亏,因为书里有很多值得自己反复思考的东西,迁怒于他人,未免本末倒置。那些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为黎明百姓,为保家卫国无畏付出生命的正义之士,我还没来得及爱戴和景仰;诸如那些奸佞小人,逆臣贼子,为一己私利,不惜摒弃信仰的过街老鼠,我也没来得及去唾弃和厌恶。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我们浮游一生,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不过沧海一粟。何不勇敢一些,歌我所歌,泣我所泣,恨我所恨!
我歌咏所有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己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的人,比如两袖清风的于谦、比如矢志不渝的杨涟。他们有雄浑慨然之壮气,万仞如身不改其志的坚韧,不服不行,不爱更不行。
我悲愤所有那些本应热血沸腾,在经历残酷的斗争,无休止的吵闹,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后,却成为历史的牺牲品的人,比如不理朝政的嘉靖,比如放任奸权的万历。你骂他们昏庸无能,你又发现他们实属无奈。欷歔,仰天长叹,皆欷歔。或许飞蛾扑火,或许不自量力,我们要更加坚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头破血流,何其壮哉!
我饮恨所有哪些贪绞背盟,阴谋机巧,是非不分,滥杀无辜的人,他们的丑陋和污秽虽沧海横流,也恒然不变,他是乱谋朝政的王振,他是贪婪无垠的魏忠贤!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要自由自在的度过一生,枉然不是如此!追我所追,觅我所觅,断然不齿旁门左道,毒害他人,迫害国家!
很多人都喜欢当年明月里后记的那句话,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我自不例外,和声应曰:
纵使人间,灯火辉煌,喧嚣成海,
我亦无畏,心如止水,爱我所爱。
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六
暑假在家,又看了一遍明朝那些事,每次品读都有新的感悟,也对书中的人物更深一层的了解,对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有一些认识。
一切的开始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说起,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一个男婴,根据当时的传统,名字都是要带数字的,为好记名字,于是叫做朱重八。
朱重八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惨,他的房间是一件冬凉夏暖的破茅草屋中度过的。他曾经也想过好好读书,但残酷的现实使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为了生活,他只好给地主刘德家放牛。当时朱重八的梦想是有一个属与自己的家,有一位贤淑的老婆,好好生活在乡下。
此时的中国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征服者似乎不认为自己统治下的是人。从赋税到徭役,只要是能想出的都要给钱,过节有过节钱,干活有常例钱,就连什么都不干也要收钱。
1344年,灾难终于降临了,首先是黄河泛滥了,之后山东冒出几十万难民,国家情况十分危险。元政府让沿着黄河的居民去修理黄河,浑不知元朝的统治就要结束了。
在当时农民的口号中,最出名的当属“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在修河堤时,从泥沙中捞出的石像中得来的。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无所依靠,自己的家人们已经全部死于饥荒,在绝望中,他选择了一份危险的职业,参军。朱元璋当时的梦想是加油打仗,并获得天下。
朱元璋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斗争,先后打败了徐寿辉,张士诚和最为可怕的陈友谅。他去除了成功道路上的一切阻力,在最后1368年在南京称帝,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在最危险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让朱元璋在孤立无援的时候,依旧获得胜利。冷静:让他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快速准确的做出决策。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我读了这本书后,朱元璋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他在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到万人敬仰的皇帝,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一直都相信自己,鼓励自己,最后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葬于明孝陵。
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篇七
思考;坚持;人生——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很好!非常好!
这本书将我脑海中那点在课本上学到的历史逐渐被唤醒,但当年明月(此书作者)讲的却不尽相同:朱元璋并不是一个杀人狂魔,他只是一个童年饱受磨难,并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受难的父亲;袁崇焕是位抗击后金的名将,一个优秀的战略执行者,但并非大家认为的“明末关键先生”,孙承宗才是;张居正是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但也有独断、专权、狡猾的一面;给严嵩贯以大奸臣的称号也是相当靠谱的,但也应看到他在向权力高峰攀登的过程中是如何变质,从清廉变成腐朽的;崇祯并非只是昏庸无能的皇帝,相反他清除阄党,遏止党争,勤于政事,奈何“诸臣误我”,而且经前几任皇帝及几个奸臣的闹腾明朝内耗严重,已是强弩之末,气数已尽;等等。
不过作者曾讲,他写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正史(参阅了大量的明史资料),因此书中所展现的历史绝不是乱来的。难道历史是被我们误读了?还是有人捏造了所谓“真相”?细细一想,便觉有趣。
更有趣的是作者采取的写作方式:轻松幽默。枯燥的历史就像一潭死水,但在作者的笔下却生动起来。用轻松的方式,将历史写得好看,读起来很受用。有道是“历史本身很有趣,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
当年明月还对一些历史谜案——朱允炆下落之谜、郭恒案等,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推理。他像是一个杰出的侦探——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找出一根细丝,模拟人物当时心理的分析,找出事件发生时政局的变化,得到一个完美的符合人性的答案。
《明朝的那些事儿》无疑是成功的,突破五百万册的销量,足以让其成为十年内难以打破的畅销书。据说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本书也可以排在前十五位。当年明月无疑也是成功的,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人只要有勇气,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就会获得成功,即便他只是一个历史的业余爱好者。(事实上,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即使知道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抉择。)
关键是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他有投资。投资什么呢?答案是时间和精力,还有思考!注意,这是个关键问题。生活中的我们容易被各种诱惑肢解,具体表现为喜新厌旧,不能专注,思想分散,一事无成。没有全心全意的付出而奢望成功,这大都是蠢人干的事。
其次,他在写史的同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没有情绪的历史就是一个个无精打采的故事,被我们一翻而过。殊不知,被大家一翻而过的是无数人的一生。写史即写人,历史人物也是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也有思考。我想感同身受是作者之所以把历史写得如此深刻生动的关键原因。
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历史中的当事人着想,才可能发现这些东西,比如: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等等。杨涟面对奸党时不屈的呐喊,于谦面对冤告时淡定的表情,袁崇焕面对女真时坚定的决心,王守仁面对叛军时睿智的目光。。。他写的不仅是史,更是人心。
再者,是坚持和勇气。写东西,不是吹牛,何况是写史,是需要能量的。作者三年来一千多个夜晚的笔耕不辍,换来今天的成功。没有坚持,哪来成功?没有面对外界干扰和质疑的勇气,怎会成功?有勇气的人,会把事情坚持到底,只为证明他不是一个浅尝辄止的弱者。
然后,他选择了自己的一个表达方式,来向世人表露他的所思所想。
无需多言,正如他在书的末尾所讲: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篇八
“书写完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很多次,高兴、兴奋、沮丧,什么都有可能。但当这刻来到的时候,我只感觉,没有感觉。”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感觉------没有感觉。大明朝270多年的历史,从朱元璋到崇祯朱由检,读完这套书用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从一开始的想一口气读完到后来慢慢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看着大明这个舞台上主角的更迭。今天,这个剧组收摊了。没有感觉的原因是我不再把这套书当做小说来看,不再期待小说高潮的紧张,结局的怅然若失,也就无所谓有什么感觉了。历史,就是要也只能是旁观。
“对于他来说,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看到这句文评不禁感叹:确实比我会说。。我之前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时,觉得语句太白,但因慕其盛名,还是义无返顾地读下去了。越读越会被当年明月的语言吸引,带入到大明岁月中,不知不觉,语言的事,竟也觉得不是事儿了。其实如今我认为,初读时之所以认为其语言太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观点:一般此级别语言的小白文无非就是作者功力一般或者内容无内涵。但读下去会渐渐了解到当年明月是一个有态度的文学创作者,当其深厚广博的知识通过文字展现在你眼前时,你会发现,这本书很好读。对于我来说,我自问算是能看得进书的人,但一口气读7本也着实有些麻木,甚至乏了,因为这套书不同于演绎、秘史、戏说,其忠于正史的态度多少会令人觉得有些乏味。但这就是历史啊,历史本就是冰冷无情的啊,当年明月用幽默诙谐的语句写出无情的历史已经很成功了,我也为我能一口气读下来感到骄傲。
把整个明朝算作一段历史来叙述,一口气看下来还是能有些收获的。每一位皇帝,每一位忠臣、太监、文人等都能单独出一本书写,但宏观来看以大明这270余年历史为整体,无论是对作家还是读者,都有更高的要求。“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相信这是读过很多史料,看过太多人生起伏,王朝更迭的人才能有的感悟吧。其实一个人应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尊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历史和教材上的字句可能是不同的,和人们传统观念上和口口相传的内容可能是不同的,至少看完这本书,我意识到有些英雄我们是不能遗忘的,有些出现在教材中的、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人们,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其实也是片面的。
“我相信,这是个自由的时代,每个人有看和不看的自由,也有买和不买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应该被强迫。”这句话一定要为之点赞,因为我读的是网络电子版,从当年明月的作品中收获了新的知识和感悟却没有付出,在此要对他说一声谢谢。不买是因为确实负担不起读一本买一本的预算,不过昨天去书店,看到一位作者的名字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花钱买了----敬一丹。在我看来,她出的书在网络上可能不太容易找到电子版,其次她是我非常尊重且认为人设绝不会崩塌的一位优秀的知识分子,她出的书应该是有深度、质量有保障的,所以我买了。“买与不买的自由,看和不看的`自由”,说的真好。
总的来说这是套值得推荐的好书。
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优秀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