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学务通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九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2022北京学务通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在明清时期广场可没有这么大,当时它呈“t”字形,“t”字的那一横就是我们今天的长安街,那一竖就是从现在的国旗杆前至_纪念堂前的这一长条形区域,在这一区域的两侧是按文东武西的格局分布着当时政府机关。解放后,原来广场两侧的建筑被拆除,从而形成了今天广场的基本格局。
在天安门广场的四周,有很多著名的建筑,现在我为大家以顺时针方向做一个简单介绍,就让我们以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开始吧!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是全国人民代表参政、议政、举行重大会议,当家作主行使主权的地方,建成于1959年,最高处46.5米,是现在广场上的最高建筑。整个大会堂由三部分组成,南部为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中部为万人大会堂,北端是国宴大厅,整座建筑自设计到完工只用了10个月,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广场的北端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天安门城楼,它是新中国的象征,就是在天安门城楼上,1949年10月1日_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广场的东侧矗立着中国历史博物馆及中国革命博物馆,完工于1959年,那里是收藏并展览中国古代、近代历史文物及革命文物的主要场所。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面是_纪念堂,原来在那里曾有一座门,明代叫大明门,清代叫大清门,民国时又改为中华门,解放后拆除,1976年_逝世后在其基址上建起了庄严肃穆的_纪念堂。纪念堂建成于1977年,是为纪念伟大领袖_而建,现在_的遗体安然地躺在水晶棺中,供人们凭吊、瞻仰、表达深深的敬意。
广场的正中,巍巍耸立着中国第一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是为了纪念那些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及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英雄们而建。整座纪念碑高37.94米,座落在双层基座之上,碑座四周镶嵌有八幅汉白玉浮雕,反映了中国近百年革命历史。纪念碑的背面是_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正面是_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近代革命的见证人,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一二˙九都发生在这里。天安门广场也是新中国诞生的见证人,更是今天人民幸福生活的见证人。现在,它已被全国人民评为“中国第一景”,每天都有来自海内外的朋友们到此参观游览。
2022北京学务通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经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1、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
第一条甲方: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
注册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经营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条乙方
性别:_____________
居民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
在甲方工作起始时间_______________
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
在京居住地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
户口所在地:_____________
2、劳动合同期限
第三条本合同为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本合同于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___日生效,其中试用期至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_日止。本合同于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月_______________日终止。
3、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第四条乙方同意根据甲方工作需要,担任_____________岗位(工种)工作。
第五条根据甲方的岗位(工作)作业特点,乙方的工作区域或者工作地点为_____________。
乙方工作应达到_________________标准。
4、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六条甲方安排乙方执行_________________工时制度。
执行标准工时制度的,乙方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个小时。每周休息日为_____________。
第七条甲方安排乙方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或者不定时工作制度的,应当事先取得劳动行政部门特殊工时制度的行政许可。
第八条甲方对乙方实行的休假制度有________________
5、劳动报酬
第九条甲方每月_______________日前以货币形式支付乙方工资,月工资为________________元或者按照_____________执行
乙方在试用期期间的工资为_____________元。
甲乙双方对工资的其他约定_____________。
第十条甲方生产工作任务不足使乙方待工的,甲方支付乙方的月生活费用为_____________元或者按照_____________执行。
6、社会保险及其他保险福利待遇
第十一条甲乙双方按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甲方为乙方办理有关社会保险手续,并承担相应社会保险义务。
第十二条乙方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的医疗待遇按照国家、北京市有关规定执行。甲方按_______________支付乙方病假工资。
第十三条乙方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的待遇按国家和北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甲方为乙方提供一下福利待遇___________________。
7、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第十五条甲方根据生产岗位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规定为乙方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发放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第十六条甲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生产制度;乙方应当严格遵守甲方的劳动安全制度,严禁违章作业,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十七条甲方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止责任制度,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
8、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经济补偿
第十八条甲乙双方解除、终止、续订劳动合同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国家以及北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甲方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本合同时,为乙方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15日内为乙方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第二十条乙方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9、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一条甲方双方约定本合同增加以下内容:
十、劳动争议处理以及其他
第二十二条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可以向甲方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二十三条本合同的附件如下:
第二十四条本合同未尽事宜或与今后国家、北京市有关规定相驳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______
2022北京学务通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非常悠久的学校,它所在的地区是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最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这里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道光年间,道光皇帝把熙春园分为两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为近春园,东边的一部分仍旧叫做熙春园。后来咸丰皇帝即位,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这就是“清华园”这个名字的最早由来了。
而要说到清华大学的建立,则是和一起重大的国耻事件——八国联军侵华相联系的,所以老一代的清华人都把我们的学校称之为“国耻纪念碑”.
1920xx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惨败,于1920xx年与八国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加在一起为9.8亿两。当时的美国政府分得了3200万两,折合美元为2400万元。
后来美国政府觉得赔款“实属过多”,所以决定拿出赔款的1/2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1920xx年,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美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部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那桐批准,于1920xx年开始兴建校舍,1920xx年,第一批校舍建成,1920xx年4月29号学校开学,取名为清华学堂,这就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历史纪元了。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校园占地约450亩,全校师生只有1000多人。直到1920xx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招收大学本科生,当时设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三个部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性大学过渡。1920xx年成立“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1920xx年,清华大学最后一班留美预备生毕业,结束了我们的留美预备学校的历史。
1931到1937年是清华大学的蓬勃发展时期,当时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名主治校,而且还建立起来了在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这一时期被清华人称为“黄金时期”.
但是很不幸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的北平非常不平静,很多大学开始南迁,清华大学首先南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又迁到昆明,与北京大学、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西南联大也坚持了8年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却是清华历史上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如最早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杨政宁、李政道,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是毕业于西南联大时期;著名的民主人士闻一多、吴晗等,都在西南联大任教。当时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正是这四个字鼓励清华的学生们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进取。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才迁回清华园复校,当时只设了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共26个系。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发展工业的号召,调出文、法、理、农四个学院,其中文科基本上都并入了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理科并入了北京大学,其他的院系则成立了一些新的学校,比如现在的北京农业大学
就是我们的农学院分出成立的,还有总理温母校中国地质大学,就是当时清华大学地质系分出后成立的,还有因为神州五号升空而名声大噪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是当时我们的航空航天系分出成立的。当时的清华大学,只留下了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文科、经济和管理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xx年,在教育部批准下,我校成立了医学院,20xx年4月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xx年5月18日,清华大学恢复了航空与航天系,并将他扩大为航空与航天学院,它的首任院长是神州五号的总设计师,清华大学1952级校友王永志先生。
清华大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13个学院,53个系,成为了一所具有文、法、理、工、医、经济、管理、航空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全体师生员工的奋斗目标是:到20xx年百年校庆之时,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
(在荒岛)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叫做近春园遗址公园,“近”是远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遭到严重破坏。到同治年间,同治皇帝想重修圆明园,因此拆除了近春园的所有残存建筑
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圆明园没有修成,而近春园的所有建筑材料也不知去向,从此沦为“荒岛”达100余年。现在一提到荒岛,清华人都知道是这个地 方。直到1979年,学校才决定彻底改造荒岛,在岛上种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经过几年的改造,荒岛终于成了现在这处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胜迹。
现在树立在我们面前的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雕像。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学思想,如我们所熟悉的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温故而知新”等。
这尊孔子塑像是清华的一位毕业生专门从孔子的故乡山东曲府运过来的,它的寓意就是希望清华的学生们不要忘记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理工科的学生能多关注人文科学。此外大家身后的这块纪念碑和对面山坡上的零零阁也都是清华的毕业生赠送给母校的礼物,在清华大学像这样的小纪念物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在这里我要简单给大家介绍两个清华大学的著名人物,第一个是吴晗先生。吴晗是清华大学1934届毕业生,在校时因为学习非常刻苦,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学戏称为“太史公”.他从清华毕业后,就一直留校担任助教、教员、教授等职,1949年北平解放后,曾调任北京市副市长。“文革”期间,吴晗因著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受到严酷迫害,1969年10月11日惨死于狱中。后来,清华的师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杰出的校友、学者,在荒岛上立了一尊吴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亭内匾额“晗亭”两字是1984年邓小平亲笔手书。
与晗亭相连的是“临漪榭”,“临”是面临的“临”,“漪”是涟漪的“漪”,“榭”则是指水边的亭子的意思,临漪榭是遗址内唯一象征性的旧物恢复。
在我们正前方的这座亭子,叫做“荷塘月色亭”,关于这个亭子,还必须提到一个人,它就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作家朱自清。朱自清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于1920xx年应聘来清华执教,前后担任过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图书馆长等职。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都读过朱自清写的散文,像《背影》、《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写近春园的景观。1920xx年7月 由于蒋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心里非常不平静,当时他就写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并且在文章里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叶子,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实际上,这一切都折射出了当时他苦闷和孤独的心情。
朱自清于1948年8月因贫病交加而逝世,临终之前他还嘱告家人,说他已经签名拒绝“美援”,因而不要再买政府配售的廉价美国面粉,毛泽东称颂他“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后来,清华师生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亭内悬挂的“荷塘月色”四字是来自朱自清文章手稿中集下的手迹。近春园一直以来都是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休闲场所。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也是清华大学早期建校的地方,还是清华景色最美的区域之一——清华园了,在这里汇聚了清华大学几个时期的建筑,而且很多建筑在20xx年的时候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华学堂是一栋德国古堡式的建筑。清华学堂是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校舍中的主体建筑,建于1909到1920xx年,建成后作为学生教室。学堂总面积约为4650平方米,大门外正上端书写的“清华学堂”四字,就是清朝末期军机大臣那桐所书。1920xx年起,学校在这里增设了“国学研究院”,当时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在这里荟聚,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为这所楼房增添
2022北京学务通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