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50 读论语八佾篇有感(九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50一
孔门三乐中的第二乐,是与朋友交流分享的快乐,我认为那种快乐是更高层次的快乐,是长时间且不留遗憾的。初级的快乐一般都是短时间的,很快就会离我们而去,被我们抛诸脑后,随之而来的呢,是跟友人分离的那些痛苦。学校最近讲的《滕王阁序》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王勃在经历了非常宏大的场面,会见了非常多的好朋友、名人之后,马上感到自己非常的失落,因为他知道胜景在下一刻就会成为往昔的回忆,那不可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东西。所以说,在酒宴上的快乐都是短暂的快乐,并不是孔子所说的高级的快乐,那应该是与人分享后的不留遗憾,是一种知识,是认识上的传递,这不会因为与人的分别而减少。
这一则短短的语录让我了解到了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在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时,应取诚实的态度,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孔子,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请孔子判定谁是谁非,孔子不能判定谁是谁非,但是这两个小孩并没有嘲笑孔子的不知。
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和精神也反映了孔子的实事求是。
作为中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对于后世的人们一直有着指导意义,我们今天还可以从中受益。
朋友,多读一些好书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心动不如行动,试试看!
自从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注音版《论语》,我每天都会抽出一小时让妈妈教我。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论。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开篇的第一章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过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里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不仅可以加强理解,同时也会从知识中领悟到新的道理。就是老师经常说的:“温故而知新。”
在《论语》中,孔子对“诚信”二字做了详细的解释。诚就是以诚待人。信就是说过的话要算数。信字是人字和言字组成的,意思是人应该讲信用,守诺言,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友好相处。
虽然我在很多词语上磕磕碰碰,似懂非懂,有时甚至觉得枯燥无味,但我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了启发,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对孔子的敬仰。我一定会花很长时间去读,把里面的知识记在心里。
最新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50二
坐在桌前,写《论语十则》读后感。拿着《论语》摇晃了半天,也感不出个头绪来。恍惚中似乎看见一缕魂儿头过纸背,飘荡在春秋战国和两三千年后的今天。
想当年,孔老人家为做官周游列国,历尽颠簸,费劲口舌。不只是相貌不够酷,还是不太会做秀,反正最后没戏,只得回到老家教书。为了多挣几个钱,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个温饱,最后也没发财。就得了几束肉干,几片干鱼,很失败的样子。
说他是办学的祖宗,有可能的。听说以前的私塾都挂他的画像。现在私立学校是不挂他老人家的像了,不过收费比起祖宗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说他书教的好,似乎有点儿勉强。据观察,他就的教学宗旨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由,会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在路上大伙儿互相讨论学习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凭兴趣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吧。
学的怎么样,全靠一个“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劳;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经收到了肉干,鱼片,“我是老师我怕谁?”
后来要不是几个学生有出息,哭着喊着又是叩头又是膜拜的,他老人家才不会成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说他书教的好,让他拿特级教师证出来看看!
教书不怎么样吧,说话也没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边上憋了好半天,总算说了句有意思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弟子们历尽记录下来大呼高明。其实就在他不远处有一位老农也在说;“不抓紧点种上,秋后就得饿肚子了。”
从战国回来,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写到作文本上,那不是找死吗?还是按照“四勿”原则,端端正正的写上:要抓紧分分秒秒时间,刻苦努力,向孔子学习。
学什么?……忘了。
最新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50三
寒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 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 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
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兴找 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钟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发誓不再弹琴。可见在一生中友谊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呀!
这些事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来我家玩,一开始我俩还相处挺好的,也合得来,但没过了几天,我们便经常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 不可开交。最后,妈妈告诉我们俩要团结友爱,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还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过了几天,我的朋友小杨来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训,与小杨开心的度过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谊真是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磨难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友谊的珍 贵。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它教育了我怎样与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最新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50四
一提到《论语》就会马上想到孔子,想到他对弟子的教诲。《论语》这书是全世界的精华宝典,《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自从秦始皇的那个时候有“炆书坑儒”,打打打急了《论语》的传播,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xx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当我们拿着一本《论语》看时,可能刚开始觉得只是几句简单的话罢了,可是细细品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这些只是概括性的结论而已,事实上,孔子对待不同的人,对于它们就有不同的解释,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很是
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50 读论语八佾篇有感(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