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物理教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有关物理课堂教学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一
一、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备课时我们东、南两校几位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摩擦力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二、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参加一个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并不像学生夹菜那样得心应手,引出摩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在认识摩擦的现象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在课堂上学生说出了搓澡巾与身体的摩擦,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等摩擦现象。教师还通过三个对比试验:1、把两手合在一起;2、两手离开移动;3、两手合在一起搓动,来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将手放在桌面上拖动,手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突破重难点时,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来做,同学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很不稳定,并且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设计了一个让弹簧测力计静止,抽拉下面木板或棉布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来研究摩擦力跟压力的关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孩子们通过自己设计试验、相互谈论、合作交流、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试验的专注性来看,学生的兴趣始终在课堂上,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中,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掌握更为牢固,让孩子真正动了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说一下这节课缺憾的地方,在讲解摩擦力这个概念时,应该先让学生分析总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摩擦产生摩擦力,然后教师再出示课件,这样学生感受会更深刻。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应再引深一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说一说。如学生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时,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区别,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意识。
在讲静摩擦力的时候学生对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受摩擦力很难理解,如果能够先让学生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即两物体接触并有压力,接触面粗糙,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这样结合起来更容易理解了。另外还应该大量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实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有关物理课堂教学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二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1.
创设生活情境。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物理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学习“液化”的知识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烧开水时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煮饭时冒出的“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
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更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感兴趣。
2.
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复杯实验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气球的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过程中。
3.
创设事件情境。
初中学生的学习意志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精力不易集中,因此课堂上难免有学生思想开小差。
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风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吸引学生。
比如,偶然的一堂课上,笔者正复习“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
顷刻间,教室里炸开了锅。
笔者灵机一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燕子,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涉及到哪些物理知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燕子在向上飞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可能跟频率有关,也可能与力的平衡有关……”出乎笔者的意料,他们竟然想到了频率与力的平衡。
不管学生是否说得全面,他们的思维在拓展,他们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
二、学以致用,激发探究式创新的欲望
拓宽知识面,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教育的升华。
比如,笔者在讲完“光的折射”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用一篇作文的形式将它描述出来。
一位学生写:“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眼睛,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这是光的漫反射现象;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这又是光的直线传播;走到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正在思考的过程中,电话铃响了,原来是朋友找我一起登山。
在去山脚下的车上,发现身边的树木飞速地向后“跑”去,这里是以车为参照物。
那么车的速度到底多少呢?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呢?车行驶的时间又是多少呢?这时身边的朋友告诉我,可以借助于路边的树木。
对呀,我开始一边记时,一边数走过的树木,然后算出车的大约速度。
正在喜悦之中忽然听到汽车鸣笛,原来车已经行驶到山脚下……”可见,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
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使探究式教学落到了实处。
作者:许红云 单位:甘谷县十里铺级中学
有关物理课堂教学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三
非常荣幸参加了这次区教育局主办的由铜仁民族学院承办的“美育培训”活动,通过这次的聆听和学习,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美
物理课堂教学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物理教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6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