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封控政策7天心得体会和方法(四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上海封控政策7天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上海又称申城,而如今网络微博上又有了新的称呼:魔都。
上海是座美丽的城市,有节奏,有文化,有创新,有活力。
在这座城市里,我们周围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哥哥姐姐可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而张口闭口上海闲话的阿姨爷叔倒并不一定是正宗上海人。
在这座城市里,每天都会有变化,每天都会有事情发生……
我想告诉大家,作为上海人我特别喜欢“一抹绿”,它有一个平凡又上口的名字:小白菜---志愿者。
自从上海世博会后,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白菜们”的身影:每天清晨,在繁忙的十字路口,可以看见“一抹绿”在协助交通管理;小区里,“那抹绿”正在清理的乱扔的垃圾;在医院,“有抹绿”热心的引领着就医的病患;地铁口,“这抹绿”面带微笑迎来送往来自各方的乘客……
其实就在我家也出现了这样的绿,那就是我的“白菜妈妈”。我妈妈去年当上了区图书馆的志愿者,每周双休日她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去图书馆帮助那里的工作人员整理图书。将借阅者归还的图书整理上架,还要不停的整理被读者翻乱的图书。妈妈当志愿者没有报酬还要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很多人不理解,但我每次看到妈妈那洋溢着快乐和满足的笑脸时,我知道那是帮助别人后的幸福。妈妈告诉我,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如果将自己的爱传播出去,将会得到更多的爱。
我也要当小小志愿者,去帮助更多的人,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充满着爱,让我们的城市更美丽。
2022上海封控政策7天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3月21日至3月26日,我参加了名校访学培训。一周内,我们听了四个专家讲座:有特级教师马老师的《职业觉悟与有效课堂》、博士生导师谢利民的《常规教学艺术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建平中学廖飞的《转变课程观,提升竞争力》、松江进修学院曹怿岚的《关注文本语言形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们走进了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的市西初级中学和城郊的三新学校,共听评了七节课,参加了三次主题研修活动。其间,有马不停蹄地奔波之苦,有茅塞渐开的喜悦之情,更有回味揣摩时的喟然反思。下面,我分两部分来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和收获,有些是鹦鹉学舌,也有些是自己的拙见。
第一部分:是谁阻碍了我们成功?
在马老师的报告中,他提到了教师的四种职业状态:昏----对时代趋势和职业要求无敏感;睡----无跟进的欲望和行动;觉----有想跟进的欲望和行动;悟----有明确的目标和执着的追求,那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自己的状态属于哪一种呢?谢利民教授讲到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阶段:分为模仿性教学阶段---刚毕业时,学教案、学名师、学身边的老教师;独立性阶段-----有了自己的思路、方法;创造性阶段----呈现强烈的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不固守现状,赶超与突破他人,常教常新;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对教学最优化的刻意追求,不断突破自己,努力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试想,我们现在正处于哪一个阶段呢?我们教师普遍的现状是不读书、不研究、不用心合作,教育落后50年!听说已有试点在实行“五年一考教师资格证”的新规定,我们的职业可能不再是铁饭碗,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了。专家们的讲座高屋建瓴,他们站得高看得远,道理讲的是深入浅出,让人时常有一种被棒喝的感觉。蓦然惊觉:多年来,我们已让原有的专业知识及一些固有的模式主宰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已渐渐失去了突破与改变的勇气。多年来,教师的付出,教学的价值,如果用分数来计算,永远被不等价的低廉着,因此,我们少了很多拼搏进取的热情。可是,我们虽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挤压,但细细想来,我们仍可以改变自己,向成功一点点靠拢。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如果你不能转身,就转念吧。”
教育家凯洛夫所说: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但是决定着孩子们对老师的进一步关系的,还是老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信口开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又如何培养学生们严谨踏实的作风?身教胜于言教,我们的工作态度治学态度同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让我们来看一看散文界的
2022上海封控政策7天心得体会和方法(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