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动起来心得体会怎么写 第二课堂参加活动的体会(3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第二课堂动起来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安排:首先,通过视频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然后,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视频,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接着,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到课外。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在此基础上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朗读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我们已学过《九寨沟》这篇课文,感觉九寨沟确实风光旖旎,很令人神往。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那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2.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1)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2)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①位置奇。(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里?)
②形态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3.观看录像,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像,谈谈你的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五、学习第二段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棵呢?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有何奇之有呢?(出示语句)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填表)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师可作适当引导: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啊!)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
第二课堂动起来心得体会怎么写 第二课堂参加活动的体会(3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