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教育心得体会和感想 教育心得感言(7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感动中国教育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女,瑶族,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研究生。
半岁时,江梦南因用药物失聪,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从小到大,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
按照计划,江梦南将于明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她就读生物信息学专业,江梦南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
(颁奖词)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
我们觉得,
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
从无声里突围,
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
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
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
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江梦南
有关感动中国教育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却在生命的每一个空隙不着痕迹的流。流年的浪花总是涤荡在辽远的心际,水波涟漪般徐徐荡开,风中花瓣轻轻坠落。而那些令人难以察觉的陪伴却不经意留下点滴感动......
万籁俱寂的房间内,一阵“哗啦哗啦”打破了这死一
般的寂静,轻轻翻开那本积满灰尘的日记本,眼眶中不觉已溢满了晶莹的泪珠。一页,一页的翻开,目光定格在了那个时光。那是小升初紧张的而回忆,那段时光,是多么匆忙,有那样一瞬即逝,而她陪伴了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紧张、漫长又短暂的的日子......
那张脸上,已留下了时光的痕迹,已被日夜操劳而爬上了皱纹;那双眼睛却依旧那般温柔,只是那头黑发,却已被时光耕耘出一片显眼的白。她就是我的外婆。
外婆,这个熟悉的字眼,又是那么陌生,那么亲切,又有些疏远。在童年的记忆中,对外婆的记忆屈指可数,可是小升初的那段日子,却是这个字眼变得沉重起来。
多少个日日夜夜,她温柔的关心飘荡在耳畔;多少个早早起来的早上,听到她在厨房忙活的声音;多少个失落难过的日子,轻轻的安慰溢满身边......
还记得她面色苍白,额头烫的惊人的早上,她坚持着把早餐给我煮好,然后走进我的房间轻轻的把我叫醒,刚睡的我也注意到了外婆的脸色不对,便忙问怎么了,或许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影响学习,她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没事”两个字。可我当时却这么傻,以为外婆真的没事,听到没事便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也不去摸一下她那烫人的额头......待我上学后,她才吃了点早餐去了趟诊所......
此时,感动已化为一颗种子,在我的心里萌芽......
多少个日日夜夜,屋中的一盏灯总是亮到深夜,窗帘上的影子正奋笔疾书,大概是有谁进来了,她的头转向了门口,低声的关心弥漫在空气里,使她有点缺氧,阵阵牛奶香溢满了整个世界,将她催泪。那一滴滴眼泪,是那般晶莹剔透,那般的美丽动人,那般纯洁,不正如外婆对我的关爱吗......
临考前一天早上,厨房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是那样的动听,我从楼上慢慢地走下来,我知道外婆没有看见我,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匆忙的背影。我静静地站在楼上看着她,才发现她两鬓的头发已白了那么多,我的心颤了一下。在灯光下,她的背影变得那般矮小......
我心中的感动那颗种子早已开花了......
依稀记得,每次回外婆家的时候,外婆那个高兴的表情,我真希望时光把这一刻永远定格下来......
外婆,您知道吗?您的外孙女长大了。您还记得对她做过的种种吗?她早已明白了她心中的那份感动。现在,她将携着那份结着丰硕果实的感动,去撑满她人生的帆。“外婆,谢谢您!”
有关感动中国教育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毛相林:
那一刻我喊话问老百姓还修不修了,可以说男男女女举双手,喊出来修!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我立誓,为了我们子孙后代,就算我们这一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感动中国》颁奖辞
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
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
不信天,不认命
你这硬实的汉子
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
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 毛相林
有关感动中国教育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远去的20xx年,有难关、有难题,更让人难忘,也因此,感动在这一年变得必须、必要、也那么必然。20xx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感动更大的分量。
在江西南昌一家医院旁边的小巷子里有一个特殊的厨房,每到饭点,这里都特别热闹,空气当中混杂着各种饭菜的香味,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却处处充满着亲情的温暖。
小巷与江西省肿瘤医院一墙之隔,这些忙碌着的都是病人家属。他们来到这里炒几个菜,让病床上的亲人能吃到家的味道。一日三餐,炉火熊熊,人流熙攘,这个专为病人提供炉火的厨房,被人们称为“抗癌厨房”,厨房的主人就是万佐成、熊庚香夫妇。
从肿瘤医院旁小巷里的油条摊位到炒1个菜收1元的“抗癌厨房”,18年来,江西南
感动中国教育心得体会和感想 教育心得感言(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