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德育与文明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 德育工作心得体会(七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2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德育与文明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教育具有社会性、个体性和教育性三种价值, 它们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从社会存在、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创造以及教育自身发展需求三者结合的角度看,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育人, 是“铸人铸魂”。其最大特点就是把受教育者当作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体魄、内质、个性、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性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成为一个能够秉承人类文化成果, 具有思想、智慧和专长, 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人。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 但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的道德性是教育诸多属性中最为重要的属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也不应当专读书, 其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世界著名教育家艾伦·德瓦艾特认为, 教育有两个目的, 一个是要使学生聪明, 一个是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也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 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一个专家。”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 它要求教育要有全局观念, 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要以德为先, 让受教育者先学会做人, 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升华为个人的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使得社会文明在个人身上得以传承。要求指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开放的胸怀, 具有现代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责任意识, 积极迎接社会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其价值取向的核心应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 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整体”的人。

加强师德建设, 强化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 是学校全员育人的关键。应从思想、理念、制度、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强化教书育人工作。第一, 加强敬业爱生和学术道德教育, 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需要,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要进一步

加强教育, 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明确育人职责。一方面, 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 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要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主动将思想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各个方面,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 加强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 切实为教师释疑解惑。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为契机, 组织力量, 针对广大教师存在的思想困惑, 加大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 力争把“说不清”的问题说清楚、说明白, 帮助教师们消除怀疑和误解。积极探索德育教育规律, 借鉴重点有利学生道德教育的做法和经验,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不断提高教学实效。

, 进一步深化改革,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 用制度落实“全员育人”。建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长效工作机制, 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确保所有教师都履行育人的职责, 所有课程都发挥育人的功能。对以教学或科研为主和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分类制定考评体系, 对于那些热爱教学, 教书育人, 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应加大奖励力度, 实行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采取措施,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坚持“德育一票否决制”, 将教书育人状况纳入教师考评奖惩制度。

, 要以“教书育人”为切入点, 通过评选师德优秀群体和师德标兵等活动, 树立师德先进典型。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推动师德建设, 促进学校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 积淀学校精神品牌。大力弘扬恪守师德、教书育人的忠诚情操, 默默耕耘、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 严谨治教、刻苦钻研的敬业作风, 积极顽强、无怨无悔的执著追求, 构建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引导广大教师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师德传统, 结合时代要求, 树立“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崇高目标,严于律己, 以德施教, 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影响教育学生。引导教师发掘蕴涵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提高德育水平, 增强学科育人魅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对育人契机恰到好处的把握和高超的育人艺术中, 体验和感悟“正确的价值观”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 学校要以教师为本, 关心、爱护教师, 为教师排忧解难, 形成一个更加注重质量、注重教学、注重教师的良好氛围。认真研究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全面了解教师的工作、思想和生活情况, 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的工作。把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 注意关心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发展问题, 不仅给他们压担子、提要求, 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素质、生活待遇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创造好条件

描写德育与文明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受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世界多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德育素质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此刻以下四方面。一是思想素质方面,金钱至上的各种社会负面思潮影响日益增多,加之大学生群体的辨别是非本事不强、理解新鲜事物却比较快等特点,部分大学生梦想观念淡薄,人生坐标模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异化、扭曲,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有些大学生甚至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误入歧途、上当受骗乃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政治素质方面,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学生政治素养匮乏、爱国精神淡薄的情景。部分学生认为政治与自我没多大关系,对政治漠不关心,对国家大事基本没兴趣关注,政治知识匮乏,从而直接导致了爱国精神淡薄。三是道德素质方面,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不一样程度的诚信、合作精神缺乏,社会职责感淡化的问题。异常是一些大学生考试作弊和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无不凸显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社会职责感淡化、缺乏担当的问题。四是心理素质方面,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抗挫折本事弱。近期发生的国内某知名高校的一名硕士生临毕业季因学位论文、就业难无颜应对家长而在寝室自缢身亡的事件就直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心理素质比较差、抗挫折本事弱的问题。总之,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上述德育素质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而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

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都以课堂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单一、说教类的德育教育类型已经开始显现出它的局限性。为此,近年来,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开始探索新的德育教育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了“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和谐学校建设,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富有时代特点、区域特色的学校文化,发挥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主角。文化从层次上区分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学校文化是指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学校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我的特殊性。高校学校文化异常是行为文化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环境、教育心理、教育方法有积极的影响。高校学校文化经过学校环境中人们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不断影响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从而实现教育人、服务人的功能。努力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是推进高校改革与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文化人集中之地,知识密集,底蕴丰富。高校应当按照德育工作的原则,把握好学校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环境熏陶三环节,认真制定,严格规范,创立优越的学校制度环境,为大学生的真正成才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供给制度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环境,充分发挥德育环境对大学生品德构成的重要作用;创造与学校精神相契合的学校物质环境,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品德构成潜移默化的功能。

(一)加强高校“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简称“两课”)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两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的任务。高校要积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教育广大师生,进一步坚定大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把自我建设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同时,高校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用的教学方法、手段能够真正贴近社会实际,直面现实问题,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思考,解决其各种模糊认识,使其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认真、勤奋地学习,更加自觉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大力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重大活动等事件和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以及学生表彰大会等环节,广泛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如2010年,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学校活动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学校活动。近年来,广西各高校深入开展了“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凝聚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感,激励他们勤奋工作、学习,报效国家和人民。目前,广西多个高校都在开展以“我的大学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讨论活动,经过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梦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梦想,充实自我的大学生活,营造了浓厚的“书香学校”氛围。

(三)创立礼貌高尚富有时代特征的师生行为文化,注重发挥文化育人、环境熏陶功能。

高等学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第一,以高等学校

德育与文明教育心得体会及收获 德育工作心得体会(七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