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关注残疾孩子心得体会总结 爱心关注残疾孩子心得体会总结怎么写(四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爱心关注残疾孩子心得体会总结一
请接受xx学院团委、学生会对您和您的捐助行为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我院20xx级张xx同学代表学校参加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比赛中不幸受伤,经医生诊断其左膝半月板完全粉碎、韧带断裂,伤势严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得知张xx同学的消息后,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并在第一时间向张xx同学和其家人伸出援助之手!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询问伤情,并慷慨解囊,奉献爱心!自20xx年4月21日至4月28日,我们在xx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设立了捐款箱,截止到4月28日,捐款总额已达到12,207.00元。我们已将捐款用于张xx同学的治疗,希望她早日康复。
在这里,我们十分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援助张xx同学的老师和同学。是你们热情的问候、无私的援助,让她感受到情谊的高贵和大家庭的温暖;是你们点燃了她生活的希望和曙光;同样是你们给了她战胜伤情的决心和意志。她是出色的篮球运动员,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她意志坚强,我们坚信,有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心、有大家美好的祝福和期盼,她一定能战胜伤情,早日康复!
在此,请允许我们和您一起祝福张xx,祝福她早日康复!
在此,请允许我们和她一起感谢您和您的捐助,并祝福每一位有爱心的人好人一生平安。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关于爱心关注残疾孩子心得体会总结二
看着书目里那么多的好书,一时不知道看哪本,不过我感觉《爱心与教育》应该是一本不错的教育类书籍——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最近,我也经常看《输在坏习惯》,《每天多做一点点》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
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这学期里的“阳光体育”运动中,我们班级那么多弱小的家伙,输给别的班级是不可避免的了,按着我以前的急性子,也会批评他们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也想为班级争光,也非常富有集体荣誉感,我不能伤害他们,所以我一直安慰他们,一直鼓励他们,其实这个过程中不仅他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有些事很容易释然的。过后,他们还邀请我去和他们一起练习打球呢。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关于爱心关注残疾孩子心得体会总结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拥有健康和快乐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当我们每天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享受着成长的快乐的时候;当我们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时候;您可知道,就在我们身边,却有一个脆弱的生命正遭受着白血病的折磨,与病魔进行着痛苦的搏斗!
我校高二400班团支部书记、三好学生黄琬杰同学今年16岁,在校期间一直努力学习,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同学的喜爱,于今年4月3日被查出身患白血病,目前正在湘雅二医院接受治疗。这不仅意味着她必须承受病疼的折磨,而且她的家庭也将为此付出巨额的医疗费用,化疗要20多万,骨髓移植至少要40—50万元,合计要70—80万元。为付此巨额的医疗费用,黄琬杰同学家里的积蓄全部算上,把住房抵押借款,向亲戚朋友逐一借钱,所有这些钱凑集起来还差一半的医疗费没有着落。病魔可以夺去生命的健康,但却不能夺去人间的真情。为此,学校工会、团委学生会、教育处诚挚的发出爱心捐款倡议: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伸出您的友爱之手,献出您的一份爱心,为这个不幸家庭在最困难的时候,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您的仁爱之心,您的点滴之恩,都有可能拯救这个年轻的生命。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贵在有份爱心。只要您去做了,她就多了一份生存的希望。您捐助的每一分钱都饱含无价爱心,将化作一缕缕阳光,汇成一股股甘泉,给厄运中的黄琬杰同学以无限力量,让她的生命重新焕发灿烂的生机。
愿黄琬杰同学早日康复,重新走进课堂!
在此我们衷心感谢您对黄琬杰同学的支持和鼓励!
祝好人一生平安幸福!
关于爱心关注残疾孩子心得体会总结四
《爱心树》描写从前有一棵树,她好爱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每天都跑去树下吃苹果、荡秋千,依偎在她身边陪她聊天,树觉得好快乐。可是男孩渐渐长大,对树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树却总是不求回报,用尽一切力量来帮助小男孩。
这是一本寓意深远、令人动容的好书。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用简单的文字,带领读者进入故事的情境。书中以树和男孩的隐喻描写男孩小时候直到老年所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他无止尽的欲望。随着作者笔下的故事铺陈,看着爱心树无怨无悔的付出与牺牲,着实让人鼻酸。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尝。故事中,有许多画面让我感到悲伤不已。小男孩长大了,不再需要爬树和荡秋千,他只需要钱、房子和一艘带他远离的船。树的内心虽然感到孤单,但还是选择默默的帮助他,不但不责怪他的自私,反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了换来男孩的笑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说为人子女想要尽孝道时,父母亲已不在世上。爱心树的不求回报就像爸爸妈妈的爱,在我们生病时,他们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在我们伤心难过时,他们总是默默的陪伴我们,给我们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孝顺要及时,很多事情是无法重来的,我们要好好陪伴亲爱的家人,珍惜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努力做个孝顺的好孩子!
爱心树的读后感400字
我最近喜欢上了一本书叫《爱心树》。它讲述了一个小孩和一棵大树的故事。这棵大树是一棵孤独的大树,但是不久之后它有了一个朋友——一个小男孩。这个男孩很可爱,总是和大树玩,陪大树聊天。不过,他很自私,他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停向大树索取。大树给了他自己的苹果、树枝和树干,自己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树桩。
我喜欢大树,它很无私,为了朋友,乐于奉献。而我却不喜欢那个小男孩,他太自私,不懂感激,自己想获得什么物质要求,应该自己用劳动获得,而不应该总向别人索取。
如果我是那个小男孩儿,我只会和大树快乐地玩耍和生活,不那么自私。并且自己有什么需要还会靠自己的双手用劳动去获取。
爱心关注残疾孩子心得体会总结 爱心关注残疾孩子心得体会总结怎么写(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