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6回的心得体会简短 红楼梦第五六回心得(7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红楼梦第6回的心得体会简短一
我深陷于红楼的梦境中,无法逃脱。贾府的繁荣到败落,从满园的欢声笑语到杂草丛生,我尽收眼底。
落红满地,她惋惜地皱眉,一双似睁非睁的眼不觉间流下泪水。这女子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除黛玉,谁还能有这般美好?这般富有诗意的女子,有着这般细腻的心思……最后却还是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移步,抬头,见一女子在打理盆栽。兰花清幽,虚涵若谷,优雅淡然,风轻花落定。时光踏下轻盈的足迹,卷起昔日的美丽悠然而去,那与之有良师一起品茶论经的日子,渐渐模糊,而那良师,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边,带着一颗素心,期待着执子之手。探春,纯洁如你,坚强如你。
红楼梦中,贾府的女子有数人,我偏爱非议最多的宝钗。相对于林黛玉外冷内热、鲜活灵动,薛宝钗显得太冷静,也太无情——还记得宝玉生日群芳抽签占花名吗?宝钗抽到的那根签子上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动人是真的,无情亦不假。金钏去世时,她为王夫人开解;尤三姐之死,她更是冷漠。在宝钗眼里,尤三姐的死、柳湘莲的远遁,还不如伙计们吃饭重要。不错,她冷漠、无情,可是就算是她为尤三姐、柳湘莲尽洒同情之泪,甚至写下伤感的诗篇,又有何用?死去的不能复生,远遁的也回不来,倒不如打理府上的事。宝钗总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地帮助一些人,比如给和自己毫无关系的邢岫烟施以援手,雪中送炭,这种善心,她不愿别人知道。金钗雪里埋,高贵如你,孤寂如你。
由宝钗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就是小善与大善、感性与理性的区别。小善者,就是妇人之仁,表面会做出慈善状,当真的事关自己利益时,便就不再理会,不愿真心付出。宝钗则是君子之仁,这个有智慧的女子早就一叶知秋地参透世间没有永久的繁华,便有言:“姨娘是深知我家的,当日我家也是这样冷清不成?”今后,我知道了,做人应做大善者,并且不能被别人的小恩小善所迷惑。
迎春、妙玉、晴雯……这些女子,性格各异,像是让作者写活了一般。曹雪芹笔下,这些女子是那么活灵活现,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格格不入。评点四大名著,《水浒传》中,女子要么是水性杨花的,要么就是“母老虎”;《西游记》中,更是把女子塑造成一个个妖怪;《三国演义》里虽不乏有许多美丽的女子,但终究是“祸水”……只有《红楼梦》,在一个女人还在裹脚的封建社会,写出了这样的大观园胜景——一个个姑娘。这本名著不仅是文学上的突破,更是社会思想上的突破。
也许第一遍读此书的人会觉得《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有悲有喜。但读过多遍的人再去读,便会觉得全书的格调都覆盖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作者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便道出了这一点,这是对全书的最好总结,也是作者的写实。从家族鼎盛到家道中落,从锦衣玉食到剃度出家。从荒唐、叛逆的少年开始,他便痛恨官场的人浮于事,不屑于政治的伪善面目,但他的生活离不开这种官僚体制的供养,无奈之下,《红楼梦》出于世。而无论那般生活,那种状态,对社会的批判、不满,在洋洋洒洒的文字间,都显得那么淋漓尽致。
一本红楼,一世浮华,半生成梦,爱恨成空。一个个身影在我脑海中浮现,大观园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我坐于窗下,轻合书页,长叹一声,感慨万千。
对于红楼梦第6回的心得体会简短二
《红楼梦》叙述了一个发生在贵族之家衰败过程中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是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相当高的地位。
林黛玉,封建社会妇女们才华和痛苦的总结。她有高度的文学天才,清醒的哲学头脑,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热情。她鄙视封建文化的庸俗,她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她不谄上骄下,不贪图富贵,她用生命来争取她的理想,不屈服,不投降,不同流合污,为了坚持自己完整的人格与幸福的爱情,她斗争到最后一分钟。在她身上,我看见了刘兰芝、李清照、朱淑真、崔莺莺、杜丽娘等各种灵魂各种智慧或多或少的点点滴滴的交流。
作者曾刻画出宝玉如何迷醉于宝钗的一只肥润柔美的手,又指出宝玉如何偶然受了鸳鸯的粉嫩的脖子的诱惑;然而对黛玉,他只在第一次见面时发现她有着微微颦锁的双眉。宝玉曾说黛玉像个神仙,却没有说她是个美人。黛玉的美是被人公认的病态的美,也是痛苦的美。高级智慧遭遇了苦难的灵魂,便发出了一种奇异的光辉来。被珠光宝气,腻绿红肥所围困的宝玉,他所要追求的是抽象的超现实的灵感:黛玉幽僻的生活,奇异的文思,超越的意境,对宝玉的确能给予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满足。在宝玉眼中,她那疲弱的身体显得脱俗,含愁的眉眼显得深刻。成为宝玉心上人的不是那“艳冠群芳”的宝钗,而是“风露清愁”的黛玉,只因她能使宝玉的灵魂清醒、升华、净化。
罢《红楼梦》,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写的是,那些不过是生命的伏笔,供红学家们有机会上《百家讲坛》,诗词歌赋是一波三折的咏叹调,反反复复,都是说不尽的薄命。相比对青春、对逝去时光的刻骨铭心的留恋之情,幽微灵秀,气象万千的红楼境界以及光景常新的人文熏陶。使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从中,我强烈地体验到爱的珍贵和生命的永恒缺憾。
回想起宝玉对黛玉产生崇高的感觉时,黛玉对宝玉产生知己的感觉时,我不禁感叹人生意识的共鸣。宝黛爱情的悲剧的必然性不只是由于个别的封建制度。不幸的结局之所以不可避免,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而且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宝玉不但在黛玉死后仍然爱着她,不像张生那样悔改,而且他对于一系列的封建制度都不满和反对。他反对科学、八股文和做官。他违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讨厌封建礼法和家庭的束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胆的,不知悔改的叛逆者,黛玉却同情他,支持他,爱他,而且她本人也并不是一个驯服的女儿,等待她的自然也就只有不幸的命运了。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我不满黛玉之死。黛玉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两人要想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最终气死了。可转念一想,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向贾母开的了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
我不满宝玉出家。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了。他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便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像都无法改变。
我不满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宝玉他不做和尚又能做什么呢?难道他追求功名利禄,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
爱情和生命,在那个年代都显得短暂而失败,像一首钢琴曲的最后一个音符,无论有多么高亢的调,结局都是消失于离开……
对于红楼梦第6回的心得体会简短三
今年暑假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读完第一章就已经爱不释手了。
它主要是以宝黛二人的感情杯具写的,它以生动的描述,写出了那时候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在这个故事中,我最喜爱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了,正因我觉得她美丽、聪明,又很好学,还知书达理。但是,她的缺点就是太多愁善感。我最不喜爱的人物就是薛宝钗,正因她明知黛玉多愁善感,没有母亲,还在薛姨妈怀里撒娇,感觉好像是故意的。我不太喜爱《红楼梦》的结尾部分,正因太悲惨了。
读了《红楼梦》,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还要学习《红楼梦》中人物的优点,从自身找找有没有和里面人物同样的缺点,并把它改正。这是我第一次看《红楼
红楼梦第6回的心得体会简短 红楼梦第五六回心得(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