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后的心得体会大学精选 校本研修过程中的自身经历和感受(2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校本研修后的心得体会大学精选一
1、政史教研组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年级的具体情况,依据校本研修专题,认真学习校本研修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实施。
2、将研修的内容分解到9、10、11、12四个月中。学期总时间要求为30学时,其中校本研修15学时(自主学习8学时、同伴互助5学时、专业引领2学时),听课5学时、评课讨论10课时。
3、根据本校研修主题及计划,开展有效的研修活动。每人每月围绕研修主题撰写一篇文章(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或论文均可)。每周组织一次集中听课、每两周安排一次集中评课、研讨;做好过程性记录,听谁的课课后有反思在会议中交流,说明教学设计,上课紧紧围绕转变学习方式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
4、每月教研组研讨推选出一篇优秀文章(附课后教学反思和教研组长点评)或教学课件、试题等,以电子稿形式于每月30日前上传县教研室。
研修目标: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相关理论,结合课例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矫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验收材料:听课记录、教学设计、教研组研讨记录、教学反思、个人总结等。
参考资料: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思想品德》教学参考书、 “校本研修参考资料”、“优秀教案”等栏目、学科刊物---《思想政治课教学》。
主题校本研修后的心得体会大学精选二
为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切实体现教师培训工作的连续性、前瞻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和市、县关于教师教育工作的任务要求和实际需要,遵照县教师进修学校对教师培训的要求和部署,本着“科学性、动态性、适用性”原则,围绕我校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和提升教师素质,特制定我校校研修年度计划。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以“三新一德”(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注重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差异性、整体性,聚焦课堂,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全面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期课程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1、全员参与原则:每位在岗教师应参加校本研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规定的研修活动该参加的教师必须参加,教师还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自修。
2、突出重点原则:抓住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和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培训,发挥他们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激励性原则:对积极主动和按时参与校本研修的教师给以肯定;对通过校本研修成长快的教师给予奖励;对研修持消极态度,且达不到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教师年度考核不得评优。
4、“土”洋结合的原则:走出去听专家讲学或邀请专家到校作讲座,本校学有专长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及时塑造身边的典型。
5、集体研讨和个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困惑出发,由学校教研组集体研讨解决途径和方式方法,再由教师具体在教育教学中去实践,去反思。
(一)加大管理力度
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因此本年度要加大对校本研修的管理力度。形成校长、教导主任、村小校长三级管理制度。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副校长、教导主任、村小校长负责组织实施,并协助校长搞好督促和检查工作,督促教师做好学习研修计划,及时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及时参加集中培训。
(二)扎实搞好校本研修。
1、自主学习。
教师要有计划地通过“自学——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形式审视、分析、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完成学校规定的自主学习内容,并认真写好笔记,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教育专著学习,并写好读书笔记,每月两篇。
2、同伴互助
教师以全处大教研组、学科教研组或村小为单位形成互助团队,以课例(案例)诊断(备课、说课、上课、诊课)、示范交流式(经验介绍、样板课)、主题研讨(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同伴互助活动,或校际联动的方式参与其他学校的教研活动,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3、专业引领
请市、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专家、研训教师来学校现场培训、现场指导;观看名师讲座光盘、名师上课光盘;网络学习。
校本研修后的心得体会大学精选 校本研修过程中的自身经历和感受(2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