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德经第五课心得体会及感悟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心得(九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题学道德经第五课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还记得吗,两个月前。我们一起来到了初一十一班。这里我们尝尽喜怒哀乐,这里我们见证者友谊。
从来没有感觉到这样强烈的力量---我们的友谊。在我难过时你那一声声的安慰;忘不了,在我快乐时你送来的祝福;忘不了,我们一起乘风破浪时的背影。不知不觉之中,我发现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有什么快乐我第一个想与他分享的人--总是你.我总是说:你的女朋友多,每说到这,你都生气。其实这是对你的嫉妒--为啥你有那么多的朋友,我没有...
而今天,你对我说话,少了一份热情,多了一分冷漠;你的快乐不再向我分享;qq聊天你不搭理我...
或许一切因我而起,我从来不重视你的友情!放学,你好心等我,我只有冷冷的一句:‘你等不等我无所谓’还有...我错了 ,对不起。今天我才发现我最好的朋友是你。你在qq好友之中把我删除,我才发现我要失去这份友情...
愿时光载着我们回到开学那天,重新找到这份友情.....
原谅我
此致
敬礼!
每当看到别人因为误会发生矛盾和争吵时,我都会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当时那种难过的心情我一直忘不了。
那是半年前,同桌的爸爸出差回来,给她带了一支钢笔。刚笔的笔冒上镶嵌着几颗紫色的珍珠,在夜晚的时候还会发光,非常漂亮。我每次一看到这一支笔,就会情不自禁地想:“真漂亮!要是我也有一支,那该多好啊!”恰巧,在北京上大学的表姐要回来过寒假,我便央她给我带了一支一模一样的笔回来。
拿到笔的第二天,我把它带到学校,兴致勃勃地拿出来给同桌看,谁知我刚把笔拿出来,她就一下子夺了过去。她惊疑地瞪着我,好像看到了一只怪物。只听她质问道:“我的笔怎么跑你那儿去了?”我刚想辨解,她又说:“我还以为是谁偷了呢!”我气急了,大声喊道:“这是我表姐给我买的。”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好像都在说我是个可耻的小偷。做了这么久了朋友,难道她真的不相信我?看着同学愤恨的眼神,我百口莫辨,心里委曲到了极点,我一下子冲出教室,跑到厕所里大哭起来。
后来,在老师的调解下,同桌将笔还给了我,但我们二个却开始了“冷战”谁也没有再跟对方说话,因为这件事,我变得沉默了很多,总感觉同学们看我的眼光和平时不一样。
这种情形持续了一个星期,那天早上,我走进教室,看到同学们围在黑板前,对着一张纸条叽叽喳喳地议论着什么。我没有理会,只是一个人闷闷地坐在座位上。这时,一个同学将我拉到黑板前,让我看看那张纸条。读着纸条上的内容,我的眼泪一下子就盈满眼眶。原来这是同桌的道歉信,同桌说她已经找到了丢失的钢笔,是她妈妈做卫生时在床底下发现的。
同桌拿着她的那支钢笔走过来,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那天我错怪你了,请你原谅我!” 我也拿出我的笔,我们看着一模一样的笔,不约而同地笑了。
主题学道德经第五课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使用一年半了,在和一线教研员和教师交流过程中,发现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进一步去思考:其一,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其二,德育课程中知识教学如何能通达价值;其三,如何通过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其四,如何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其五,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对话式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的目标是小学德育课程中最为核心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才能用好教材来实现这类教学目标呢?其一,理解教材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情感线索,并由此初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比如,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这一教学目标,在三年级上册第5课“说说我们的学校”中就是从“我最喜欢的校园一角”切入的,因为通过两年多的学校生活,学生已经对学校有了一些天然的情感认同,而这些情感认同往往又是聚焦于学校中的某件事情,或者聚焦于校园中的某个角落。因此,通过“我最喜欢的校园一角”为切入口,让学生回忆自己这些过往的生活经验,自然就抓住了学生的情感线索,很容易初步实现学生对于学校归属感这一教学目标。
其二,关注理性思考对于情感态度的影响,通过情理交融的教学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类教学目标。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5课“说说我们的学校”中,通过学生对于学校天然的情感认同,初步实现了学生的情感切入之后,第二板块“我们的学校不简单”则是通过一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进一步认识学校,激发归属感。这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去了解学校的建校时间、历史变迁,学校取得的荣誉,学校开展过的有意思的活动等,再通过分享交流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从而实现“知之深,爱之切”。
其三,重视体验活动的设计,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地教学目标。比如,四年级下册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的第一板块“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在了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那么,如何能够让缺乏农村生活经验的城市学生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辛苦呢?曾经有一位老师就设计这样一个模拟农民插秧的体验活动:她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塑料小碗、沙子和吸管,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模拟农民插秧两分钟,然后再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当学生体会到腰酸的时候,再追问他们:“你们知道农民伯伯要插多长时间的秧吗?”这样一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农民劳动的辛苦,更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
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德育课程的教材更多是知识化取向的,这种取向的教材往往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教材内容往往由学习和巩固“关于道德知识”(杜威语)的两个部分组成,学习知识部分往往是由一个包含道德规范的故事构成,巩固知识部分往往是由一些练习题所组成。一般而言,故事往往会从正面给学生讲清楚某条道德规范的价值,或者从反面给学生讲清楚某条道德规范的后果,当然,有时也会以正反对比的方式来讲故事。练习题往往也是从正面、反面或者二者结合的角度再给学生呈现一些事例或者故事,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某条道德规范。其二,练习题中的问题设计大多以“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方式来题目。如果从学生品德发展的结构来看,“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更多是指向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1]。道德认知是品德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因此,这种教材设计对于学生品德发展也是一定的促进意义的。但是,品德发展显然不能仅仅限于道德认知发展的,更应关注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德育课程的教材更多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试图通过教材和教学引导学生整体生活的转变[2],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涵养他们德性。但是在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呼声中,人们似乎忘记了知识教学对于价值教学的作用。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理念的提出就是要反对传统的品德教学仅仅关注知识的弊端,但是这里还有更多问题需要澄清,传统知识教学问题根源在于将知识作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东西,试图通过教学将这些外在学生的东西注入给学生,这必然会造成这种知识仅仅是知识的教学,而难以上升到价值教学。然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曾经就提出“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断,当我们去深入理解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是什么时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知识会成为美德呢?原来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是一种包含着个人体验的真知灼见。由此看来,知识和价值认同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那么,如何才能让知识学习或者教学通达价值认同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一,转变知识教学的方式,从灌输式的知识教学转向探究式的知识教学。灌输式的知识教学是将成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体系注入学生头脑中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知识本身的正确性和系统性是关键,因此,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只是发挥辅助的作用,甚至是可以抛弃的。这种教学很难实现从知识教学通达价值认同,除非这个知识教学的过程碰巧和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吻合了,才能实现价值认同。探究式的知识教学则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的知识教学,它将价值认同隐含在知识探究的背后,通过对知识细节的探究,从而通达价值认同。比如,让学生深入地探究中医的神奇进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探究中医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知之深,爱之切”的作用,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通达了价值。
其二,寻找知识学习或教学与价值认同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中第一板块讲了“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那么,为什么要在多元文化的课中引导学生了解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呢?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进而尊重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的人。事实上,生活方式和文化上的差异和某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有助于他们价值上的体认。
其三,重视个人生活经验与知识学习之间的互动,实现个人直接经验与人类间接经验的相互促进。直接经验是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相关的经验,这种经验往往会与个人的情感、价值认同与否有关,那些作为间接经验的人类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要想通达价值,就必须建立这些知识与个人直接经验的有效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直接经验才能得以丰富和提升,也才能对作为间接经验的人类文化产生情感和价值上的认同。正如高德胜所言,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个人经验与社会文化的对流交汇,经由教育,个人经验得到丰富生长,超越个人局限性,进入社会文化的层面;社会文化下探到个人经验之中,在个人经验里‘开花结果’,实现自身的生长”[3]。
法治精神的培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重要目标,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呢?其一,明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定位是作为公民素养的法治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而非法律专业教育,因此,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的培养就是第一位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是第二位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的法治教育“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何才能落实好作为公民素养的法治教育呢?低段要重视规则教育(前法律教育),低年段的法治教育更多体现为规则教育,为今后的法治教育打好基础。《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就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1-2年级):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
到了中年段就应该逐步开始在生活情境中渗透法律条文,在这些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比如,三年级上册的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中是在一位学生失学的生活情境中,融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第四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这样融入方式就实现了法律条文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不再是脱离具体的生活来学习抽象的法律,而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而进行的法律教育,这种法律教育更容易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并履行自己法律义务的动机,从而实现法治精神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有效培养的学生的法治精神,在教学中也要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和需求出发,实现法治精神的培养。
其二,将宪法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与过班级、学校和社区等“准公共生活”结合起来。法治精神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宪法精神和公民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呢?《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将权利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使青少年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准公共生活”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比如,二年级上册教材“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中,就将公民意识渗透于班级生活中,对于学生而言,虽然他们还不是为成年,无法过严格意义的公共生活,但是学校生活场域中的这些“准公共生活”场域却可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再比如,三年级教材中是将公民意识与学校生活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的。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6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中,就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力所能及地解决这些问题;在三年级下册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中,则是引导学生关注社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力所能及地解决这些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重点关注一个主题教育内容,那么如何能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效性呢?关键在于树立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儿童立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就是基于儿童来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4]。比如,在教育目的上,教材就定位于提升儿童文化素养的教育,这意味着,教材不是把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并记忆多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而是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生活的真实影响。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在教学策略上,应从儿童感兴趣的事件或经验出发。比如,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一课中渗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是中国人重视家庭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这一观念怎样才能有效的实施呢?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两个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点,即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对于这两个点而言,它们是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就会有话可说。但是,仅仅抓住这两个点还不够,如何还能在这两个点中再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呢?传统节日所涉及的具体活动很多,教材则选择了一个既蕴含重要传统价值,又是儿童感兴趣的点,即“年夜饭”。因为,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餐。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
学道德经第五课心得体会及感悟 道德经第五章感悟心得(九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