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病理生理学知识重点(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病理生理学知识重点篇一
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的永久性停止。死亡的标志—脑死亡。
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小于3.5mmol/l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大于5.5mmol/l
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过多的体液在体腔内积聚又称为积水。
缺氧:各种原因引起机体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使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应激:指机体在受到一定强度的体内外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以神经内分泌反应为主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休克:休克是机体在各种强烈的致病原因作用下发生的组织微循环有效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导致细胞和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结构损伤的急性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dic: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引起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是缺血所致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一现象称iri。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或临床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障碍,以至机体在海平面上,静息状态吸入空气的条件下,pao2降低或伴有paco2增高,并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患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又称肝性昏迷。
急性肾衰: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至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
试分析酸碱紊乱与血钾变化的相应关系
答: 酸中毒:h 进入细胞与k 交换,使血k灌流量急剧减少,导致细胞和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结构损伤的急性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dic: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引起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是缺血所致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一现象称iri。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或临床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障碍,以至机体在海平面上,静息状态吸入空气的条件下,pao2降低或伴有paco2增高,并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
肝性脑病: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患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又称肝性昏迷。
急性肾衰: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至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
试分析酸碱紊乱与血钾变化的相应关系
答: 酸中毒:h 进入细胞与k 交换,使血k 升高
碱中毒:h 离开细胞与k 交换,使血k 降低
大约每0.1单位的ph变动引起0.6mmol/l的血浆钾变动 试述发绀与缺氧的关系
答
1、乏氧性缺氧:在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的人,发绀与缺氧同时存在时,可根据发绀的程度大致估计缺氧的程度,但血红蛋白过多或过少时,发绀与缺氧不一致,发绀是缺氧患者的表现,但缺氧患者不一定出现发绀。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2、血液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的患者可无发绀表现,但根据引发缺氧的原因不同,皮肤黏膜颜色改变不同。co中毒—樱桃红、高铁血红蛋白症—咖啡色、贫血—苍白。
3、循环性缺氧:缺血性缺氧时,组织器官苍白,淤血性缺氧时,组织从血液中摄取的含量则多,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易出现发绀。缺血——苍白、淤血——发绀
4、组织性缺氧—鲜红色:因细胞利用氧障碍,毛细血管中的hbo2升高,患者皮肤黏膜可呈鲜红色或者玫瑰红色
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微循环缺血期)
答:
1、回心血量↑ :(1)自身输血: 肌性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
(2)自身输液: cap流体静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增加
2、心输出量↑(心源性休克除外):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心肌收缩力↑
3、血液重新分布:保持生命重要器官心、脑供血
4、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与心肌收缩性减慢是如何发生的
答:收缩相关蛋白质的破坏、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 试述肺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答:肺性脑病是由于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其发病机制:酸中毒和缺氧 对脑血管的作用: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脑血管通透性增加、脑间质水肿、脑细胞水肿、脑血管dic—脑疝。
对脑细胞的作用:脑电波变慢、y—氨基丁酸增多、磷脂酶激活—脑功能抑制脑细胞损伤。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影响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
单纯性酸碱品衡紊乱的类型:代酸、呼酸、代碱、呼碱
缺氧的类型:乏氧性缺氧、循环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目前认为常见重要的发热激活物有哪些:
微生物、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固醇
目前已经发现的ep有(内生致热源):
白细胞介素-1(i l-1)、肿瘤坏死因子(t n f)、干扰素(i f n)、白细胞介素-6(i l-6)、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 i p-1)
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因素有:
缺血时间的长短、侧枝循环的形成情况、对氧需求程度以及电解质浓度
dic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的有哪几大表现: 出血、气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
心力衰竭是临床的三大主征:肺循环淤血、体循环淤血、心输出量不足
左心衰时能出现哪几种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肝心脑病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
氨中毒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r-氨基丁酸学说。
病理生理学知识重点篇二
呼吸衰竭: 1.呼吸衰竭: 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pao2降低或伴有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诊断标准为:pao2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高于50mmhg。
2.呼吸衰竭指数(rfi): 指pao2与fio2(吸入气的氧浓度)之比。当fio2不是20%,可作为呼吸衰竭的指标。rfi=pao2/fio2,如rfi≤300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3.限制性通气不足: 指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主要原因有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或气胸。
4.阻塞性通气不足: 由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不足。常见原因有气道痉挛、炎症、水肿、肿瘤及异物等。
5.等压点: 呼气时,气道上有一部位的气道内压与胸内压相等,称为等压点。正常人等压点位于软骨性气道,气道不会被压缩,某些病理情况(如慢性支气管炎),使等压点下移至无软骨支撑的膜性气道,导致小气道受压而闭合。
6.弥散障碍: 由于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厚度增加和弥散时间缩短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7.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分两种:一种是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正常,va/q低于正常,发生功能性分流;另一种是部分肺泡血流不足而通气正常,va/q高于正常,发生死腔样通气。都可引起气体交换障碍致呼吸衰竭。
8.死腔样通气: 肺动脉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动脉炎、肺血管收缩等,可使部分肺泡血流减少,va/q明显高于正常,患部肺泡血流少而通气多,肺泡通气不能充分利用,称为死腔样通气。
9.功能性分流(静脉血掺杂): 病变重的部分肺泡通气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使va/q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未经充分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类似于动-静脉短路,称功能性分流,也叫静脉血掺杂。
10.肺性脑病: 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发生机制主要为缺氧、co2潴留及酸中毒对脑血管和脑细胞的作用,导致脑间质水肿和脑细胞水肿、γ-氨基丁酸增多、磷脂酶活性增强及溶酶体酶释放,从而引起神经细胞和组织损伤。
1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由于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及全身性病理过程(如休克、败血症)等引起的急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病人通常发生ⅰ型呼吸衰竭。
12.真性分流: 解剖分流的血液完全未经气体交换过程,称真性分流。肺的严重病变,如肺实变和肺不张,是该部分肺泡完全失去通气功能,但仍有血流,流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也称为真性分流。
13.肺源性心脏病: 呼吸衰竭累及心脏,主要引起右心肥大与衰竭。发生机制较复杂,与呼吸衰竭时缺氧和co2潴留及h 浓度过高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心肌舒缩功能降低、红细胞增多使血黏度增高等因素有关。
肾功能不全
1.肾功能不全: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功能障碍时出现多种代谢产物、药物和毒物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肾小球滤过率急剧减少或肾小管坏死而引起的一种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严重急性病理过程,往往出现少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水中毒等综合征。
3.慢性肾功能衰竭:一些肾脏疾病的晚期,肾单位进行性破坏,有功能的肾单位越来越少,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历而体内逐渐出现代谢废物蓄积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4.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血液灌流急剧降低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无器质性病变,血流恢复,肾功能也迅速恢复。
5.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也称为功能性arf。
6.肾后性arf:肾以下尿路阻塞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又称阻塞性急性肾功能衰竭。7.非少尿型arf:肾内病变和临床表现较轻,病程短,预后好,特点为:尿量不减少,在400-1000ml/d左右;尿比重低,尿钠低;有氮质血症;多无高钾血症。
8.少尿:尿量小于400ml/d.9.无尿:尿量小于100ml/d.10.氮质血症:急慢性肾功能障碍,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的蛋白代谢产物,因而使血中尿、肌酐等非蛋白氮的含量大量升高。
11.夜尿:正常成人每天尿量1500ml,白天约占2/3,夜间仅占1/3。慢性肾衰时,夜间尿量和白天尿量相近,甚至超过白天尿量。
12.多尿:24h尿量超过2000ml。
13.等渗尿: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肾浓缩和稀释功能都丧失,其终尿渗透压接近血浆晶体渗透压,尿比重固定在1.008-1.012之间。
14.肾性骨营养不良:是crf,尤其是尿毒症的严重并发症,也称肾性骨病,包括儿童的肾性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骨囊性纤维化,发病机制与高磷低钙、pth分泌增多、1,25-(oh)2-vitd3形成减少、胶原蛋白代谢障碍及酸中毒有关。
15.肾性高血压:肾脏疾病时,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体内水钠潴留和分泌降血压物质(如pge2等)减少导致的高血压。
16.肾性贫血:肾功能衰竭时,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血液中的毒性物质破坏红细胞、抑制骨髓造血、铁再利用障碍、出血等所致的贫血。
17.尿毒症:急慢性肾衰晚期均可致终末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性物质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而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
18.尿素霜:尿毒症时尿素随汗液排出,在汗腺开口处形成的细小白色结晶。19.原尿反流:肾小管坏死时,原尿经受损的肾小管壁进入周围的肾间质,致尿量减少,还可引起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造成囊内压升高,使gfr降低,出现少尿。
20.矫枉失衡学说:机体对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适应过程中所发生的新的失衡,这种失衡使机体进一步损害。如肾功能障碍时,血磷因gfr降低而升高,机体为了适应产生了pth,促进排磷,起到抑制血磷升高的作用,但随病情发展,健存肾单位过少,不能有效排出血磷,使pth进一步升高,对机体其它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如pth的溶骨作用,内环境进一步紊乱。
21.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在慢性肾脏疾病时,由于健存肾单位的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流量增加,导致健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称为肾小球过度滤过。这种长期、慢性的过度代偿会使肾小球发生肥厚、纤维化和硬化,使健存肾单位少到不足以维持正常泌尿功能时,出现内环境紊乱。
22.健存肾单位:在慢性肾谖疾病时,许多肾单位不断遭到破坏而丧失功能,残存的部分肾单位轻度受损或仍属正常。
23.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即器质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由肾实质器官病变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1.肝功能不全: 各种病因严重损害肝脏细胞,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严重障碍,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称为肝功能不全。
2.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不全的晚期阶段。
3.肝性脑病: 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上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后进入昏迷状态,这种在严重肝病时所继发的神经精神综合征,称为肝性脑病。进入昏迷状态时又称为肝昏迷。
4.假性神经递质: 肝功能不全时,血中苯乙胺、酪胺增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后在β-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苯乙醇胺、羟苯乙醇胺,这两种物质与正常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结构相似,因此它们与正常的神经递质竞争性的与相应受体结合,但其生理功能极其有限,因此在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唤醒功能不能维持,从而发生昏迷。这两种物质苯乙醇胺、羟苯乙醇胺即为假性神经递质。
5.肝肾综合征: 肝硬化失代偿期或急性重症肝炎时,继发于肝功能衰竭基础上的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又称为肝性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6.亚临床肝性脑病: 那些虽无明显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但用精细的智力测验和电生理检测却能发现的肝性脑病。
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即心泵功能减弱,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
最新病理生理学知识重点(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