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华严金师子章》简析
《华严金师子章》全文约一千五百字,文字不多,但言简意赅。
一 引言
《华严金师子章》,简称《金师子章》,是法藏为武则天阐释华严宗义理的一次讲经记录。法藏祖籍西域康居,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卒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佛学理论家、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法藏一生著作很多。根据宋代沙门志磐的《佛祖统计》卷二十九《诸宗立教志》记载,《华严金师子章》作于武则天圣历二年,即公元699年,当时法藏已经五十七岁;又根据清代钱塘慈云沙门《续法辑法界宗五祖略记?三祖贤首国师》记载,该章上贡于武则天长安四年冬天,即公元704年,则当时法藏已经六十二岁。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说法,都说明《华严金师子章》属于法藏晚年的作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集中和简要地概括了华严宗的基本观点,因而是研究华严宗思想的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论著。
《华严金师子章》全文约一千五百字,文字不多,但言简意赅。该章不仅融摄了《华严经》的有关思想,同时还兼取了《大乘起性论》、《摄大乘论》、《十地经纶》、天台宗、法相宗以及华严宗二祖智严的有关学说,基本上概括了华严宗的宗教理论。但是,由于文字过于简略,未能够铺陈展开,因此,在研究时有必要参阅法藏的其它著作才能做到比较全面地把握。另外,该章问世后,宋代沙门承迁注《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1],净源撰《金师子章云问类解》[2],日本华严僧人景雅著《金师子章勘文》[3]、高辨作《金师子章光显钞》[4],这些都是研究中可供参阅的资料。
二 《华严金师子章》的结构及其基本思想
(一)结构
《华严金师子章》正文一共只有十段,每一段分叙一个问题。如其开篇所言:“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用“十”来论述教义、教理是《华严经》的一种格式,法藏继承了这种格式。法藏说:“依《华严经》中立十数为则,以显无尽义。”“所以说十者,欲应圆数显无尽故。”[5]“十”这个圆数能够显示华严宗的“十十无了《大乘起性论》、《摄大乘论》、《十地经纶》、天台宗、法相宗以及华严宗二祖智严的有关学说,基本上概括了华严宗的宗教理论。但是,由于文字过于简略,未能够铺陈展开,因此,在研究时有必要参阅法藏的其它著作才能做到比较全面地把握。另外,该章问世后,宋代沙门承迁注《大方广佛华严经金师子章》[1],净源撰《金师子章云问类解》[2],日本华严僧人景雅著《金师子章勘文》[3]、高辨作《金师子章光显钞》[4],这些都是研究中可供参阅的资料。
二 《华严金师子章》的结构及其基本思想
(一)结构
《华严金师子章》正文一共只有十段,每一段分叙一个问题。如其开篇所言:“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用“十”来论述教义、教理是《华严经》的一种格式,法藏继承了这种格式。法藏说:“依《华严经》中立十数为则,以显无尽义。”“所以说十者,欲应圆数显无尽故。”[5]“十”这个圆数能够显示华严宗的“十十无尽”、“重重无尽”的奥妙之义。
整篇论文又可以分成四个层次:第一段至第五段论缘起;第六段论五教即华严宗的判教;第七段论十重玄门、六相圆融;第九、十段则论菩提智慧与涅槃境界。全文以法界缘起为理论基础,著重发挥了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中心思想。该章第六段用了约一百八十字的篇幅阐扬了华严宗的“五教说”,显示了法藏对于判教的重视。法藏按照对佛教教理理解的深浅不同,将佛教各派划分为五教:第一愚法声闻教,第二大乘始教,第三大乘终教,第四大乘顿教,第五一乘圆教,认为华严宗至全至圆,地位超出于其它各派之上。当然,五教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严宗的圆融思想,但它的真正目的在于争夺教内之正统,在哲学上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本文不作进一步分析。而最能反映华严宗宗教哲学和教派特色的是其中的“无碍缘起”、“六相圆融”以及“十玄无尽”的学说。
(二) 无碍缘起
无碍缘起说是华严宗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华严宗的世界观。缘起说本为佛教大、小乘共同使用,但具体到各家各派中又各有表现。法藏在《华严金师子章》中以金师子作比喻,说明了缘起性空、体用一如的道理。该章开宗明义地说:“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法藏认为,金可比喻诸法实相,万物之本体;金师(狮)子可比喻因缘而成的诸法。金师子是金与能工巧匠的因缘和合而产生。“金无自性”,并非真如无性,而是真如“不守自性”[6],所谓“万象本空,假缘方有”[7],也如《华严经》所说:“诸法从缘起,无缘即不起。”诸法虽然因缘而起,但无色亦不成空。所以,法藏又说:“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妄有,名为色空。”是说师子相虽然虚幻,然无幻色则无以显其本真,色空幻有与真如实相并存而不相妨碍。又,色非实有,名为色空,虽为色空,但不断空,非谓离开幻有之万象而别有空。
接著,法藏又借法相宗、《摄大乘论》中的三性说来华严宗的圆义。“师子情有,名为偏计;师子似有,名为依他;金性不变,故号圆成。”是说众生迷于情见,以本无实体的金师子执著为实有,这叫偏计所执性;金师子不是实有,但起于因缘的和合,表征犹在,能现“似有”,这叫依他起性;制
法藏《华严金师子章》简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