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任教三年后老师的心得体会精选 当老师的感想和体悟(四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2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任教三年后老师的心得体会精选一

一、工作总结及疑惑

此篇报告分两部分,1)教学工作总结,2)研究计划报告。虽说是工作总结,但教训多于经验,困惑多于收获,故这一部分更像是倾诉困惑,而非工作中之经验总结

教育,与其说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个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学,至于说什么样的生活更好,什么样的生活更佳,那就没有任何依据或标准了,如果有的话,也都是基于自己对理想的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亦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即便不是教育工作者,只要身为父母,只要身处社会,就都会有自己对教育涵义的理解,心中都有一个理想教育的标准。

社会变化,对教育的要求也在变化。人的生活环境变化,他的教育理想也会变化。

教育没有一个恒久不变的、唯一的标准,她是一个理想抑或梦想。

我梦想,能通过教育,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自由、文明、理智、正义地活着,让每个人都能获得慈悲与智慧。我梦想,能通过教育,让社会变得正义、自由、文明。

以下所论及的教育是我所理解的理想的教育,与我所处的现实的教育。

1. 教学真的会有效吗?

理 想的教学,学生会对知识充满兴趣并获得满足和快乐,而不是漠然甚至厌恶;学生会对知识获得深刻理解,而不仅仅是肤浅的记忆;学生会对这个社会产生责任感, 并做出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独享其乐、漠然视之;学生会对现实进行批判,而不是满于现状。对于自然科学,学生会形成科学概念(scientific conception),而不是仍旧停留在朴素概念(navie conception)或形成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学生会主动探索这个世界,而不仅仅是接受现存的条条框框。

有效的教学或许会让所有的学生,不论贤愚(理想的教育或没有贤愚之分),都能达到上述理想的结果;培养的学生不论是应试还是其他能力,都当比应试教育更加优秀;课堂丰富多彩,吸引学生;师与生平等交流,其乐融融。

然而现实要残酷得多。

我所任教高二年级共有7个教学班,其中3个理科班,4个文科班。理科1班是重点班,基本上是全校前50名的学生;2班是我带的班,年级60~120名左右的学生;3班是年级后60名的学生。在前半学期,我一直相信,只要我足够努力,足够用心,就一定能使我班同学成绩有显著提高。第一次月考结束,我失败了,期中考试结束,我又一次摔了一跤,我彻底失败了,我的理想败给了现实。我即便是如何努力或如何地放任,都不会达到一班,也不会劣于三班。

其中我做过很多尝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怀揣理想,脚底无根。我每天努力备课,尽量使课堂丰富多彩,能够吸引学生,并让课堂充满探究、疑问,让学生积极思考,关心所有的学生,与学生们平等交流。由于此前在北大附兼职中有一点经验,所以,尽管与学生们有点生疏,但还是能比较好地掌控课堂。

第二阶段:面对现实,积极探索。第 一次月考结束,成绩并不理想,实际上是我根本没料到会这么差。我开始反思,发现自己太过理想,没有脚踏实地,对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而且以前丰富的课堂都是 假象,学生并没有投入其中,一切都是我在自导自演。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能在成绩上有所提高。之后我尝试采用学案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 地(或强迫地)跟上课堂的节奏,重视每一个课堂讨论环节,并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如教学生5r笔记法等)的养成,不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和作业。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与我的负荷都很大。

第三阶段:放松教师,主动学生。期 中考试结束后,这样的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成绩与第一次月考相差无几。我在想,或许是我主宰了整个课堂的缘故,学生不能主动地投入其中,并且学案教 学太过繁琐,使课堂程序化,失去了灵活性。于是决定放弃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部分权力或责任,比如不再将板书写得井井有条,而是七零八乱,让学生在课堂上主要 进行听讲、讨论,而不是在学案或笔记上记东西。令学生放学后自己读书、整理笔记,回顾当天所学,在下一节课开始,检查学生笔记,并在黑板上重新整理前一节 课的内容,形成一个概念图(concept mapping)。

第四阶段:软硬兼施,分层对待。可 想而知,第二次月考结束后,效果并没有想得那么好,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或许是有些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的学生反映概念图形式的笔记他们看不懂,而 且自己也整理不出前一节课的笔记。于是,在这一阶段,我开始放弃概念图式的板书,开始使用传统的条理清晰的板书。并且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我开始在一个学习 单元之后进行小测验,课前花5到10分 钟时间,让学生写下前几节课的重点内同,试图逼迫学生下课后复习。并在课堂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对待,那些学习成绩好一点的,不用我苦口婆心,他们自然 会主动积极地学习,于是对他们几乎不管不顾,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那些学习中等的学生,重点观察,课堂多提问,作业多检查;那些学习成绩较落后者,课堂上 不会提问,多督促,多检查,多鼓励。

期末考试结束后,成绩依旧,不增不减。

我开始对教学的理想产生怀疑,教学是有效的吗?而且据我所知,我的很多同学都有相同的疑问。人本身的资质决定了一切,即便是孔子,三千弟子中也只有72位小有成就。教学或许是无效的,如果说是有效的话,也仅仅是尽量为他们(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发展的空间,也即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

或许第五阶段,我会敬人事,顺天命,不再患得患失。

2. 到底该如何教学?

经过四个阶段的成长,或许我成熟了些。我明白,即便是我百般努力,学生的成绩也不会有丝毫增长。那么,我是不是只能顺天命了呢?我该不该继续进行我的尝试呢?我现在到底该如何教学呢?

我 不是个不求上进的顺天命者,我更看重“敬人事”。之所以用“敬”而不是“尽”,那是因为我觉着,“尽”只是无心地完成任务,而“敬”则是诚心实意、认认真 真地尽我所能。“顺天命”则是求个无愧于心、无愧于己,因为不可能诸事都会如我所愿,努力了不一定成功才是正常的,成功才是偶然的事。

我会继续探索各种方法,因为只有探索才会保持新意,只有新意才不会使这份工作失去乐趣,没有了乐趣,生活也就没了意义。

我 不会不择手段地提高学生成绩,“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有人提议我惩罚学生,而且我看到很多老师都这样,每节课都有好几个学生站着听课,有的甚至拳打 脚踢。但我下不了手。另有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好奇心、信心、尊严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学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充满信心,即便是现在成绩平平甚或不堪 入目,也会有朝一日重新拾起当年的兴趣,奋力向前。这样的人生难道会比一个冷漠的人生差吗(这也是我的理想,我不清楚这样的理想遇到现实会怎样)?

我没有为学生的成绩单负责,没有责骂过学生。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现在已有很多家长对我不满,我不知该如何。

3. 德性是什么?

学校更重要的功能或许是培养有德性的人。但是对于德性是什么,我至今仍旧困惑。古人云“知行合一”,但我连知都不知,如何敢行啊!

西 方主张“性恶”,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所以需要用法律、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孟子主张“性善”,可以通过 “自省”(修身)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君子),不需要法律、制度来规范。不论人性本身如何,一个有德性的人当是善良的、真诚的,好的。然而,不同的人性 观下,德性养成的途径或手段却不尽相同。这样不同的手段或途径孕育出的人的品质是否都是符合德性的呢?我有些怀疑,但也不知道哪个途径好些。

刚 开学,每个学生都发练习册,很多教师将练习册后的答案撕下来,目的是以免学生抄袭。基于性恶的考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目的,学生没有资源抄袭。另一方 面,假定学生是个贼,他很可能会真的成为一个贼。成了贼后,即便是将答案收了,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去抄,这样的途径真的有效吗?基于性善的考虑,每一个学 生都是自律的君子,他们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然而另一方面,这样的方法会使得清者愈清,浊者益浊。

学校不允许学生吸烟,学生也都听话,不在学校吸烟,可刚一出门,烟就叼在了嘴上。

我们的行为到底怎样才算合适?我们培养的是伪君子(或贼)还是君子?

通过“无理的要求”(学校规范、或应然层面的道德规范)或许根本达不到德性的目标,甚至适得其反。德性的获得或许源于理智,源于知识。

抄作业者或许由于太难或负担太重,不得已而为之,或许可以通过布置少量作业或降低难度方法让其体验成功,不再偷偷摸摸地抄。

吸烟或许是因为不知道香烟的危害,可以通过知识让其做出理智的选择。

德性或源于知识,人性或无所谓善恶!

4. 学校是有效的吗?

有效性或许有两方面的涵义,1)与入校时相比,学校生活对提高学生素质是有效的,这里的有效是与其在学校中假定不受学校环境影响,自然发展的结果相比较而言。2)与别的学校比较而言,学

任教三年后老师的心得体会精选 当老师的感想和体悟(四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