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地理说课指导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地理说课指导思想心得体会范文高中(六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1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地理说课指导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本板块由汉乐府的《长歌行》、朱自清的《匆匆》和一个“表达”构成。向我们展示了古今惜时的名篇佳作。

《匆匆》写于1922年3月,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从人们日常习以为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寄情述怀,感叹人生短促,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全文篇幅短小,结构单纯,“燕子”“杨柳”“轻烟”“微风”“薄雾”“初阳”等事物飘忽灵动,给人营造出一种清隽淡远的意境。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排比、对比、拟人、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展示出作者的内心世界。结尾一句照应了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时间的名言,但他们并能感受到时间每天都在我们身边流逝,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用语言来表现出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种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本节课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本节课将渗透三种学习方法:

一、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

二、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在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即仿写),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

三、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也是我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告诉他们,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关于地理说课指导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书p60--62《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分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张白纸。是他们在四年级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法、以及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学习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尽管教材在知识呈现上显得比较简单,但是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知识点较多,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以及分数单位和单位“1” 的含义等。而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这节课教学难点是单位“1”的理解。学好这节课是后面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以后学习有关分数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在分析、比较、辨析活动中,拓展思维、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学习虽然不是从零开始,但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对概念的理解还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朦胧到明晰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充分感知,形成表象,把理性知识物化在演示、操作过程中,使具体形象向抽象转化,建立分数的概念。基于以上教学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感知—表象—抽象)

(三)让学生在练习巩固、内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具体安排有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忆旧引新。

师:关于分数,你们已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学生可能会谈到分数的读写法、分数的产生、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简单分数的含义等(如1/2 1/4),这时教师作适当的小结。

设计意图:我觉得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可以找到本节课的教学起点。然后作为新课教学的切入点,并联系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分数的意义。

(二)提供材料,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利用实物感知)

根据学生在前面提到的一个分数作例子(如:1/4)让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你能否用学具袋中的学具(学具袋中有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多根小棒、多个正方体)来表示1/4?

(1)小组合作分一分或摆一摆

(2)大组汇报(边说边展示作品)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的表示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被分物体的个数有一个物体的、有一些物体的。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都表示1/4)

(4)归纳说明单位“1”的含义。

(5)列举单位“1”。

设计意图:单位“1” 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学生分一分,借助动作思维使学生先获得鲜明感知,即直观地感知到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然后归纳说明单位“1”的含义,使学生理解起来容易,突破了教学难点。动手分一分,还可以使学生再一次直观地感知到分数要“平均分”。“平均分”和单位“1”是分数意义中的共同本质属性。这样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利用图像,加深感知。(利用图像感知)

出示图例(略)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其中两个不能用分数表示)。

(1)写一写用哪个分数表示。(有1/3 5/6 2/5 4/7 1/2 3/8 )

(2)说一说它们的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围绕以下几点说一说有什么体会

a、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可以用“1”表示;

b、“平均分”,没有平均分就没有分数;

c、其中的一分或几分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观察、写一写、说一说使学生再一次获得感性认识,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这样让学生经历了这些分数的形成过程同时,也理解了这些简单分数的含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创造分数,加深理解。

用画图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一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说给同桌听。分数有:1/2 1/3 2/3 1/4 2/4 1/6 2/6 5/6 1/12等

设计意图:创造分数能直观地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4、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1)师:我们已学了那么多的分数,那什么叫分数?

(2)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这部分让学生在建立“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能抽取出它们的共

地理说课指导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地理说课指导思想心得体会范文高中(六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