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书评
中国人之所以都爱《滕王阁序》,不仅仅是爱其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华章丽句,更在于它凸显了一颗蓬勃之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滕王阁序书评,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王勃仅靠对滕王阁所进行景物描摹,便早可雄视百代了。但王勃还觉得不过瘾,他自己一定要走到台前,借阎都督的酒浇一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纵观全文,有四个字是王勃情绪的转折点——
兴尽悲来。
“兴”指什么?指“四美具,二难并”。秋高气爽,登临高阁,览尽天地大美,贤主嘉宾,高朋满座,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应俱全。
老子说:“物壮必老。”事物达到极点,便向相反的方面滑落。
王勃的“悲”由何而来呢?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宇宙无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思维过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杂文砍一常阋约犹椋趴衫忠病�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是东晋的大贵族,大官僚,大名士。在经历了兰亭的优雅之景、清雅之事后,顿感“老之将至”,因生命的短暂而悲痛不已。
王勃离王羲之的名望、地位还都差得过远,“兴尽”之后,他慨叹“盈虚有数”,事物的兴衰成败都有定数,不随心愿而改变。这是王勃仕途失意、前程渺茫时的真切感受。所以,他紧跟着补充道: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失路”,丧失前路。人生的最大痛苦不是站在十字路口犹疑不决,而是前方已无路可走。犹疑不决,还可冒险一试,无路可走便只能大哭一场。
魏晋时期的阮籍就有过这样荒诞的记录。他坐在马车里,不去驾驶,等到无路可走时,就下车大哭一场。他是在用怪诞的行为,来表达内心失去方向时的极度痛苦。
可以说,王勃此处写出“失路”二字,心理上便与阮籍灵犀相通了。王勃“失路”,原因在于官场失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杂文砍一常阋约犹椋趴衫忠病�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王羲之是东晋的大贵族,大官僚,大名士。在经历了兰亭的优雅之景、清雅之事后,顿感“老之将至”,因生命的短暂而悲痛不已。
王勃离王羲之的名望、地位还都差得过远,“兴尽”之后,他慨叹“盈虚有数”,事物的兴衰成败都有定数,不随心愿而改变。这是王勃仕途失意、前程渺茫时的真切感受。所以,他紧跟着补充道: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失路”,丧失前路。人生的最大痛苦不是站在十字路口犹疑不决,而是前方已无路可走。犹疑不决,还可冒险一试,无路可走便只能大哭一场。
魏晋时期的阮籍就有过这样荒诞的记录。他坐在马车里,不去驾驶,等到无路可走时,就下车大哭一场。他是在用怪诞的行为,来表达内心失去方向时的极度痛苦。
可以说,王勃此处写出“失路”二字,心理上便与阮籍灵犀相通了。王勃“失路”,原因在于官场失意,他说: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王勃自比西汉才子贾谊,心念庙堂之高,希望皇帝召询治国之策。可惜,王勃的疑问语气表明,这仅仅是一个假想。
当外部环境绊住手脚时,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
逃避消沉,虽为不得已,但却是多数人的选择。比如阮籍,便终日饮酒以麻醉自己。当然,也有自寻其乐者,比如陶渊明。他退守田园,看看天上的归鸟,看看水里的游鱼,采采菊花,摸摸孤松,以此来舒解自我。
王勃与他们都不同。
感知到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时,他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引吭高歌,唱得激扬澎湃。他说: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年龄不是问题,“鬓微霜,又何妨”,六十岁的身体,仍有二十岁的心胸。
位置不是问题,即使只是普通一兵,也要有做将军的远大理想。
身处污浊,没关系,我能出淤泥而不染,持坚守白。
身处困境,即使成为困在车辙迹中的枯鱼,没关系,我仍然像“泰坦尼克号”沉没前那些乐手一样,生命不息便欢乐不止。
理想虽然在远方,我就是那只大鹏,乘着扶摇飙风,朝发夕至。
机会虽然失去,但只要是我有才华,好运就一定能再眷顾我。
王勃,活出了激情,活出了热血,活出了年轻人的精气神。
在困境之下,王勃虽有不平,虽有怨言牢骚,但他最终没有沉沦,没有逃避,啸出了气贯长虹的勇气。
我想,中国人之所以都爱《滕王阁序》,不仅仅是爱其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华章丽句,更在于它凸显了一颗蓬勃之心。
有人问,王勃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勇气?
第一,是年龄给他的。王勃此时二十六岁,正是年少轻狂之时。未来的路还很长,尚有无限的青春可以挥霍。
但问题是,五十多岁不算年轻了吧,李白依然能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傲。秋天,原本是草木摇落满目衰杀,刘禹锡却能喊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澎湃。
启功先生曾说,唐诗是嚷出来的。嚷,是在说唐朝人有无尽的热情,一有触发,他们的诗句便喷薄而出。这便是大唐特有的气象。
所以,第二,王勃的勇气与热度是“大唐气象”给他的。那么,大唐气象又是怎样形成的?
大唐是强盛的王朝,开放的的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去支撑。统治者对于文化、人才兼容并蓄的政策,更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循环能力。如此,有才之士当然有着群体的超级自信,因为梦想照进现实并不是天方夜谭,大路就在前方,条条大路都能通向梦想。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是这些士人中的佼佼者,必然会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超级自信。反过来,这种自信又推动“大唐气象”的进一步升温。
我非常喜欢“唐朝乐队”的一首摇滚乐——《梦回唐朝》,歌词这样写到: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男耕女织丝路繁忙。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纸香墨飞词赋满江。
今宵杯中映着明月,豪杰英气大千锦亮。
这是现代人对大唐的向往。然而,经典是稀缺的,歌曲接着唱到: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
只能在梦里回到唐朝,因为今天已不再是唐朝。我们喜欢自信的王勃,恰恰是因为我们不是王勃,缺少了他那心中的超级自信。
滕王阁序书评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