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校园防疫工作心得体会 校园防疫感悟(五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描写辽宁校园防疫工作心得体会一
欢迎参观葫芦岛兴城古城。
兴城古城位于葫芦岛兴城市区,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古城始建于1430年,当时称宁远卫城,清朝时改称宁远州城。1620xx年,驻守此地的袁崇焕主持重修。当时除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城池以外,在其周围还构筑了众多的沟壑、碉堡、防御墙等其他军事设施,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古城也逐渐发展为明朝末年关外第一军事重镇。
古城作为山海关外明朝的重要卫城,见证了明亡清兴的历史更迭,历经580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争洗礼,如今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先后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韵沧桑的兴城古城,瑞气升腾的温泉,挺拔秀美的首山,碧波荡漾的大海,桃源仙境般的菊花岛,交相呼应,相得益彰,正成长为我国北方新兴的沿海风景旅游胜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参观游览!
古城是一座正方形卫城,这种形制在我国是不多见的。城墙外表用大块青砖砌成,里边用巨石砌成。古城城墙四面正中各设一座样式相同的城门。四座城门雄踞四方,雄伟壮观,给人以固若金汤的安全感,城门上都筑有两层高的门楼,门外有半圆形瓮城,城的四角设有方形炮台,用以架设红夷大炮,现在城墙上摆放的大炮炮击后金军,击中努尔哈赤,使他深受重伤,被迫撤军,返回圣经的途中重伤而亡。行走在古城中,依然可以感受到300多年前战马嘶鸣、硝烟四起的历史烟尘。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兴城古城南门延辉门。延辉门两侧的半圆形围成叫做瓮城。这里取的是瓮中捉鳖之意,它的功能是保护城门。
古城东南角是一座魁星楼。‘魁星’是28星宿之一,亦称‘文曲星’。古城的魁星楼因其他地理位置而被誉为“关外第一魁星楼”。
我们面前的这条大街称为延辉街,街道两侧是以经营商业为主的旧式建筑,建筑不高,多为一二层。延辉街上矗立着两座古朴壮观的石牌坊,这两座石雕艺术瑰宝犹如一首凝固的音乐,其优美的旋律回荡在古城内外,给人以一种美德享受。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位于延辉街南端的祖大寿“忠贞胆智”坊,向北大约85米处,矗立着组大乐“登坛骏烈”坊。两座石坊形制大体相同,都是方形坊木结构,四柱三间五楼式,单檐庑殿顶。而且都是柱高楼小,更加显得牌坊凌空矗立,古朴苍劲。jing。祖氏石坊虽经历300多年的风雨剥蚀,仍保存完好,这对于研究明清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和研究明清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内十字大街交叉处,即古城中心,建有一处钟鼓楼。楼座上建有两层楼阁,是旧时城内更夫为官衙及居民撞钟击鼓报时辰的场所,战时则有预警及指挥作用。现已辟为文物陈列馆,陈列兴城出土的各类文物数百件,其中荷兰牛皮大鼓为省内现存最大最完好的一面军鼓。
文庙位于古城东南隅始建于1430年,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是东北三省最古老的、辽宁省境内最大的一座文庙,也是古城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群落。
文庙南墙之外、东西角门的两侧,各有一块石碑,碑上面刻着同样的字:“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这就是从古至今的下马碑,彰显出这位功盖天地“至圣先师”的威严。这座文庙南北长200米,东西宽84米,是一组平面呈长方形的古建筑群。它是一座三进院的建筑群,照壁、棂星门、泮pan桥、大成殿等主要建筑安排在建筑的中轴线上,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行走在这庄严肃穆、儒气十足的孔庙中,心中不自觉地便生出一些恭敬、礼赞之情,不由得慨叹孔子儒家思想的高深厚重。
现在大家自行参观吧~
描写辽宁校园防疫工作心得体会二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昭陵,因为位于沈阳市的北郊,所以又称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挤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过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凝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
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顺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足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
现在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是第一部分。
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的陵墓,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位于沈阳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昭陵由南至北,依次为分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
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是由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造形生动,引人注目。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显得异常华丽。
隆恩殿后经过明楼,到达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又称宝顶。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
陵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
北陵还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
北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
沈阳北陵(昭陵)古老的历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为之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浏览胜地。
描写辽宁校园防疫工作心得体会三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昭陵,因为位于沈阳市的北郊,所以又称为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挤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过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20xx年,完成了东北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也就是公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凝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死后的梓棺移至陵寝暂安。顺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与皇太极合葬。
昭陵建于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即1651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又具有满足陵寝建筑的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中轴线的最后面是全部建筑的主体。现在我们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顺序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是第一部分。
[从下马碑到正红门]
游客朋友们,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下马碑。北陵周围有6座这样的下马碑,上面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告戒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和尊重。
现在我们走在神桥上。这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原为青砖铺面,现在改成了条石,两侧有石雕护栏,栏板和护栏上雕刻天马、花卉、八宝等图案,桥两端有守桥的石狮子,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是清朝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又有实用价值。以这个昭陵来说,陵寝地势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有大量的雨水从后向前泄出,神桥下面的玉带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护陵寝的作用。
大家请看,眼前这座巍然耸立的石牌坊,也称为石牌楼。它是古代建筑中“门”的一种,但并非仅仅用做大门,还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是明清时代特有的装饰性建筑。它来源于华表柱连成的大门,后来演变成为对某些人的战功政绩或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旌表的纪念建筑物,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祠堂、道路和园林之间,除了表彰公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引导人们进行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这些石牌坊是在嘉庆六年即1820xx年增建的,用辽宁出产的青石雕凿而成,高约15米,长约14米,4柱3楼,单檐歇山式楼顶,仿木斗拱,透雕栏板刻有八宝花卉、行龙等文饰。柱脚下有坐狮4对,獬豸1对,形象生动。整个石坊雕琢京戏,刀法粗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件石雕艺术精品。下面我们将走进中红门参观第二部分。
[从正红门到方城]
穿过石牌坊,我们就来到了正红门。在正红门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院落。东侧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谒陵时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按照清代惯例,皇帝谒陵时,第一天行“展谒礼”,要穿素服,第二天行“大飨礼”,要穿朝服。衣服不能在来前就换好,需要在正红门前的更衣亭内更换。后面的小亭为净亭,是皇帝的御用厕所。西侧的叫宰生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院内北侧的房间是安置锅灶的,用来收拾上祭用的猪、牛、羊等。
请大家随我上台阶,这就是正红门。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它是一座单檐歇山式三洞拱门建筑,楼顶铺满黄色琉璃瓦,中门脊上刻有
辽宁校园防疫工作心得体会 校园防疫感悟(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