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字词句教学
一、对照比较
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对照比较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去获得准确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字词句都可以对照比较,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如一词多音多义比较,有的同形、同音而不同义,有的同形而不同音、不同义。《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入朝见威王的朝(读cháo,当朝廷讲)、朝服衣冠的朝(读zhāo,当早晨讲),词义不同,读音不同。这样比较,便于理解词义,读准字音。又如古今词语比较,《赤壁之战》中诸人各顾妻子的妻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璧有瑕,请指示王的指示,与现代汉语不同。这里,妻子是两个名词,妻子儿女的意思;指示是两个动词,指出来给看的意思。这样比较,对词性、词义的认识就一清二楚了。再如词语改换比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卷,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和洒,能不能换成刮飘落?不能,因为卷写出风势之猛,飞写出风吹茅草的速度之快,洒写出茅草散落之广。这里充分显示课文用词之精巧,如改用其它词语就索然无味了。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也能对照比较。如判断句式,现代汉语是是等于的句式,而文言文经常用也者,也的句式来表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通过对照比较,学生的思路更为广阔了,能全面地具体地深入地分析问题,既懂得应该这样,又懂得不应该那样,进而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温故知新
虚词也好,实词也好,句式也好,许多学生学了后头,忘了前头。讲新课时,我总是启发引导学生联系旧课已学过的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这样,讲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例如,然可以作词尾,即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后面,作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的地相当。我讲到《赤壁之战》中的勃然,联系到《黔之驴》中的庞然、《愚公移山》中的杂然、《捕蛇者说》中的汪然;后面讲到《庖丁解牛》中的怵然,又联系到《鸿门宴》中的默然、《石钟山记》中的森然、《促织》中的猝然等。这样,学生对然作词尾就掌握得比较牢固了。又如,我讲到《劝学篇》,如改用其它词语就索然无味了。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也能对照比较。如判断句式,现代汉语是是等于的句式,而文言文经常用也者,也的句式来表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通过对照比较,学生的思路更为广阔了,能全面地具体地深入地分析问题,既懂得应该这样,又懂得不应该那样,进而把握一事物与另
浅谈文言文字词句教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