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觉悟本心后的心得体会和方法 自学心理知识感悟和收获(六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2022学习觉悟本心后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中秋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中秋节简介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活动二】中秋话习俗
1、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2、月饼欣赏
(多媒体课件:月饼)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中秋讨论会
讨论:对于现在的高价月饼现象怎么看?
3、主持人小结: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中秋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品尝月饼。
2022学习觉悟本心后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1.团结小组:团结就是力量!
2.聪明小组:聪明第一,学习第一!
3.奋进小组:奋发向上,享受成功!
4.天使小组:美丽天使,展现自我!
5.给力组:激情飞扬,超越自我。
6.奋斗组:插上两只梦想的翅膀,飞向智慧的天堂!
7.上进小组:拥有一颗上进的心,才能取得成功
8.晴天小组:心田阳光普照,快乐随时驾到。
9.缤纷小组:学习着,并快乐着秀出缤纷的自己!
10.阳光小组:我们阳光,我们快乐!
11.炫彩小组:炫彩炫彩,炫出风采!
12.超人组:我自信,我出色,我努力,我成功。
13.阳光之星:共同进步,取长补短!
14.团结智慧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团结友爱,智慧永恒。
15.快乐小组:快乐参与,快乐成长!
16.先锋小组:先锋、先锋,永远先锋!
2022学习觉悟本心后的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1.立足学校实际,通过校本研修,研究并实践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及时总结和反思,研究并解决教师的困惑和实施操作中的生成问题,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并进。
2.聚焦学科课堂,通过校本研修,关注学科本质,研究并实践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研究并提升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促动理论水平提高。
3.注重队伍建设,通过校本研修,完善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学习风气正、教研氛围浓的学习型群体,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品味,树立学校形象。
4.根植科研专题,通过校本研修,让教师成为教研主体,研究数字化课题实施,探索专业化发展道路,强化科研意识,提炼科研能力。
1.师德素养与道德建设:教育法规与政策、职业道德规范与规则的研究;职业倦怠与职业理想规划的研究、心理健康的认识与调控;良好师生关系的规范与构建。
2.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课程标准、课堂评价标准、质量评价标准与教材的学习与把握;三维目标的确定与分解落实;课堂模式的研究与探讨;课堂过程实施与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效策略;评价语言的选择与创编;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的反馈效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3.信息技术与课题研究:多媒体课件设计及制作;多媒体手段的选择及运用;白板的使用与课堂应用;课题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研究。
4.教育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学困生辅导与转化课堂组织与活动调控;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学生思想教育及心理咨询。
自主学习:读书研修,理论积淀;实践操作,自我推动。
同伴互助:经验分享,优势互补;教学观摩,感悟反思;案例教学,互动研讨;角色体验,换位思考;
专业引领:专题讲座,知识培训;教学质疑,集智解难。
与课题研究相融合的问题牵动式研究模式,即“筛选实际问题,形成研究专题——针对研究专题,确立研修主题——突出研修主题,设计研修活动——序化研修活动,达成研究目标——深化研修成果,完善学科理论”
㈠问题的来源:
1.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
2.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捕捉问题;
3.从阅读交流和观摩中发现问题;
4.从学科发展和学习中确定问题。
㈡专题的形成步骤
1.征集问题,个体与集体结合,寻找整体联系。
2.筛选问题,目标与方向统一,研究系统有序。
3.确定专题,分工与合作明确,专题细化可行。
4.理论准备,自主与互动相融,借鉴反思实际。
㈢研修主题的确立。
1.小处着眼,细处着手。
2.主题设定有联系性和渐进性。
㈣研修活动的设计。
1.研修形式有针对性。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面对个体需求差异
2.活动内容有参与性。角色体验有方向,合作分享有氛围。
3.解决问题有建设性。问题的提出源于现实,解决过程的立足现实,策略应用面向现实。
4.关注过程有生成性。敢于抓住生成性问题反思,分析原因,及时改进。
5.理论实践有指导性。由实践到理论升华,并应用于实践。
㈤研究目标的检验。
课堂观察、活动记载、质量检测、调查问卷(学生、教师、家长)。
㈥学科理论的完善。
成果的呈现包括:论文、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
㈠自我反思:
1.活动内容:
⑴个体反思:依据教学的过程实践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并及时记录:
①教学前的反思要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多维度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现实的学习能力和态度、自身的教学方式和习惯、预设的教学难点和策略选择。前瞻性地探求教学过程,其着眼点,在于教案中的学情分析。
②教学中的反思,要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主动反思、迅速调控。机智性地调控教学过程,其着眼点,在于教案中的二度补充。
③教学后的反思,要在一节课结束后,或单元结束后,借助理念指导,反观教学过程。一方面是批判性地剖析现实,一方面是总结性地理论提升。其着眼点,在于教案中的课后小结。
⑵集体反思:依据教研的过程,适时活动前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活动后的反思。
①活动前的反思,要凭借以往的活动经验,对新的教研活动进行多层面分析——教师已有的本体性知识、教师现实的教学态度和能力、预设的活动流程和实施要点。前置性的统观活动,其着眼点,在于活动方案设计。
②活动中的反思,要对发生在教研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灵活调整、有效引导。智慧性地调控活动过程,其着眼点,在于教学活动过程的记录。
③活动后的反思,要在一项活动结束后,或系列活动结束后,通过经验介绍和改进措施的选定。既要宏观评判,又要微观剖析,优缺点并存。全面性的总结活动,其着眼点,在于教研活动后的小结。
2.活动策略:
⑴针对课堂实际,每月两篇反思。一个成功的案例,获取有效解决策略;一个失败的案例,分析寻找相应对策。
⑵针对研究专题,撰写反思日记,一方面详细记录生成的点滴与思考,一方面条分缕析地写下收获与感言。借此触动后续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⑶针对自身问题,反思教学行为,剖析行为效果,寻找教学策略。
㈡同伴互助
1.活动内容:
分三个层面建立教师共同体:
一是教师与教师共同体,体现在教研组、师徒对子、各级骨干教师之间
二是教师与指导者共同体,教师与教研员、指导团队之间;三是教师与专家教师共同体,教师与名师、专家之间。
2.活动策略:
⑴修身活动工程。
①理论学习活动。学习课程理论,研读教育名著,结合研究专题
学习觉悟本心后的心得体会和方法 自学心理知识感悟和收获(六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