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疫情心得体会怎么写 疫情心得体会格式,范文(8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吉林省疫情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松花湖风景区,位于吉林省吉林市,距市区17公里,距省会城市长春120公里。松花湖风景区总面积700平方公里,分为骆驼峰、北大门、五虎山、卧龙潭、石龙壁等10个景区。景色特点松花湖的形状狭长,长达200多公里,最宽处约10公里,最深处约70多米,蓄水量约100亿立方米。松花湖的湖身长,沟汊多,窄处两岸青山对峙,婀娜多姿;宽处烟波浩渺,万顷一碧;周围层峦叠嶂,林林葱茏;整个湖区的景色十分秀丽,因此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一处游览胜地。松花湖越往上走,湖越窄,山越越,石越奇,林越密。下游多岛屿,其中是大的五虎岛面积达五十公顷,由东西两岛组成,中有一桥相连。更使人惊叹的是湖岸的陡峭岩壁和奇峰异石,虽然形态各异,却有共同的风格和特点,都由一根根黑色的六万石柱集合而成,如同无数根巨大的筷子捆扎在一起,垂直湖南腔北调而立,长短不一,排列有致。冬季的松花湖别具特色,尤其是冬季沿江十里长堤的冰雪树挂景观,为国内罕见。风俗习惯吉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吉林地区还有著名的“二人转”(又称作“唱蹦子”和“吉剧”)。风味特产白鱼,鳌花鱼,鳊花鱼,人参,貂皮,鹿茸。交通概况松花湖离吉林市20公里,有班车从市区直达湖区。
松花湖风景区的主体是水、林、山。
百里湖区碧波荡漾,白帆点点宽处烟波浩淼,万顷一碧;窄处两面巨石,倒影如黑。周围山环水绕,因而多数时候湖面风平浪静,山影浑沉,具有中国山水画般恬静的柔情。松花湖的美,美在山幽。湖区群山环抱,层峦叠嶂,千米以上的峰有几十座;这里石壁挺拔、悬崖峻峭、千姿百态、形茂;群山抱绿水,碧波绕青山,深山幽谷,引人入胜;140种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繁殖,为湖区增添了无限生机。
湖区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覆盖率达70%以上,形成了特有的秀丽景色:初春,林木吐翠、万物复苏;盛夏,绿树成荫、鸟鸣幽谷;金秋,漫山红叶、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花,银装素裹。百里湖区,到处是松韵惊涛、欢歌鸟语,引人入胜。
松花湖以其绮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吸引着都市里的人们。国内外的许多摄影家到了松花湖,无不为这里的水之静、山之奇、林之秀、石之异而叹为观止。著名诗人贺敬之在游览松花湖后,感慨地写下了“水明三峡少,林秀西子无,此行傲范蠡,输我松花湖”的诗句。1994年6月,来到这里,欣然题词:“青山绿水松花湖”。 松花湖风景名胜区
松花湖风景区分十个相对独立的景区。以 丰满大坝分为东西两岸,建设了各种疗养院,称为疗景区;从松花湖丰满码头向湖区走,有骆驼峰、凤舞池、 五虎岛、卧龙潭、石龙壁、 摩天岭、 额赫岛等旅游区。有的景区已经开发,有的正在开发,有的景区还保留着原始风貌。
游松花湖最好是夏季,这时乘船上行,凉风习习,暑气全消。越往前,周围群山绿意越浓,环境更加宁静,空气更加新鲜,会使你感到特别舒畅。除了夏季以外,在其他季节游湖也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风光。在冬季,四周群山银装素裹,湖水结冰,面平如镜,在这个时节,可以上山打猎或凿水捕鱼。春季,湖岸山崖,野花竟放,充满生机。秋季,层林尽染,火红的枫树,桔红的橡树,金黄的落叶松,米黄的白桦树,使你视线所及,处处彩色斑斓。在松花湖沿岸有森林面积在21万公顷,其中有水曲柳、桦等天然林的红松、白松等人工林。山林中盛产人参、五味子等药材,还有山葡萄、榛子、蘑菇等特产。松花湖的鱼产也很丰富,有白鱼、鳊花、鲤子、白鲢等,其中白鱼,鱼体扁长,肉质鲜美,被誉为松花湖的无上佳品。鳊花肉味鲜美,做鱼汤最好喝。游松花湖吃鱼餐,喝鱼汤,是一大享受。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我们本次的松花湖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杨导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感谢一路上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分别却是必然的,但我相信这次的分离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许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导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也请您千万不要忘了,在河北有一个导游小杨,随时等待着您的到来,最后预祝大家归途愉快,一路平安!
描写吉林省疫情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和白山市抚松县境内,是中朝两国的界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5a级风景区、关东第一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为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中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高度2691米,是东北第一高峰,而长白山最高峰是位于朝鲜境内的将军峰。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境内海拔最高、喷口最大的火山体。长白山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长相守、到白头”。
长白山(changbai mountain),亦作白头山(beakdumountain),是满族的圣山,中华十大名山,位于今日中国吉林省和朝鲜两江道三池渊郡 。
山名源起
“长白山”之名源自满语“goromin sanggiyanalin”意译,“白头山”之名也源自女真人——据朝鲜《李朝肃宗实录》载:“长白山,胡人或称白头山,以长白故也”。今中国将“白头山”惯指其主峰,而韩、朝将“白头山”指代为整个长白山脉。
广义区域
广义的长白山是指长白山脉,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部山地的总称。北起三江平原南侧,南延至辽东半岛与千山相接,包括完达山、老爷岭、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等平行的断块山地山地海拔多在800~1,500米,以中段长白山最高,向南、北逐渐降低。
狭义区域
狭义的长白山指吉林省东部与朝鲜交界的山地,为东北山地最高部分。最高峰为朝鲜境内将军峰,2750米。中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高度2691米,由粗面岩组成,夏季白岩裸露,冬季白雪皑皑,终年常白,系多次火山喷发而成。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发源地。森林茂密,500~1,200米之间以红松、鱼鳞松、沙松、鹅耳枥、枫等为主;1,200~1,800米以云杉、冷杉林为主;1,800米以上有岳桦矮林,是中国重要林区。林间有梅花鹿、貂、东北虎等珍贵动物,以及人参等药材。人参、貂皮、鹿茸为东北“三宝”,长期享誉中外。196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面积21.5万公顷。
地理信息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东经127°40'~128°16',北纬41°35'~42°25'之间的地带。是中、朝两国界山。是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的三江发源地,闻名中外的美景,一望无际的林海,以及栖息其间的珍禽异兽,使它于1980年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历史上有过数次喷发。因此形成的独特的地貌景观神奇秀丽、巍峨壮观、原始自然,风光无限!未来者无不向往,已来者无不留连。1983年夏,领导人同志登上长白山极顶,题写"长白山"、"天池"横幅,并发出赞叹:"人生不上长白山,实为一大憾事!”
主峰海拔2691米,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总面积8000余平方公里。北起吉林省安图县的松江镇,西始于抚松县松江河旅游开发区,东止于和龙县境内的南岗岭,南部一直伸到盖马高原。
在亿万年以来的地质历史上,长白山地区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最初,这里被海水淹没。到处是一片大海大海,后来由于地壳的上升,海水退出,地表重新露出水面,在阳光、雨水和气候变化等外力作用下,地面岩石遭受风化和破坏,最后长白山还经历了火山爆发和冰川的雕塑,形成今天的地貌景观。
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即第三纪的时候,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活动时期,即地质学上所说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大约2500万年的时间里,长白山地区经历了4次火山喷发活动,玄武岩浆从上地幔出发,沿着地壳中的巨大裂隙不断上涌,以巨大的能量喷出地表(地质学上称为裂隙式火山喷发)。携有强大冲击力的岩浆,将原来的岩石及岩浆中先期凝固的岩块及火山灰、水蒸气等喷向空中,然后在重力和风力的作用下降落到火山口周围或一侧,堆积成各种火山地貌。由于玄武岩浆粘度较小,在地表的流动速度较快,流淌的距离较远,所以形成了广阔的玄武岩台地。长白山区沿北西方向分布的南岗山脉,长虹岭及影壁山等长白山主峰的基底均为此期形成的玄武岩台地。
在距今约60万年至1500万年(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期间,长白山区又经历了一个地壳活动的时期,地质上称为白头山期。这个时期发生了4次火山爆发,爆发方式以中心式为特点,地下岩浆沿着深断裂的交汇处形成的筒形通道上涌,在地表构成了火山锥体地貌景观。
第一次火山喷发形成的距今60万年左右的喷出物构成了长白山火山锥体底板;第二次火山喷发在距今40-30万年左右,此次喷发持续时间较长,岩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第三次火山喷发在距今20-10万年左右,最后完成了长白山火山锥体形态;第四次喷发大约在距今8万年左右,以小规模火山活动为主,熔岩流覆盖在火山锥体某些部位之上。至此,长白山主峰形成了。
在以上4次火山活动中,每一次喷出的火山物质都使火山增高200米以上。同时,在主火山口周围,还形成了一些小的寄生火山口。此后,长白山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在距今11000-15020_年(第四纪全新世期间),火山再次复活,喷出了大量的灰白-淡黄色浮岩,局部厚度达60米。这次猛烈的火山爆发,使火山锥顶部崩破塌陷,形成了漏斗状火山口。当火山喷发强度及熔岩温度逐渐降低时,熔浆在火山通道内逐渐冷凝并堵塞火山通道。在火山作用停止后,火山口内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不断补给,逐渐蓄水成湖,形成火山口湖。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火山口湖的周围,群峰屹立,其中超过2500米的山峰就有16座,其他山峰高度均在2300米以上。山顶部几乎全由距今120_年前后喷发的火山灰和淡黄色浮岩所组成。山峰陡峭嵯峨,挺拔峻秀,如莲花、似竹笋,十分壮观,与天池碧水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当长白山主体形成后,该区进入了火山爆发的间歇期,地壳运动相对稳定。但是,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地球形成距今至少有46亿年,长白山区的地壳演化也进行了约32亿年),长白山的地质演化历史只是短短的一瞬间。长白山火山爆发的历史就更加短暂了,但至今还没有死去,只是处于休眠状态,称为休眠火山。据史料记载,自1597年以来,长白山火山曾有过三次小规模的间歇式活动。
第一次喷发是在1597年8月26日(明万历二十五年)。据目击者记载,当时有“放炮之声,仰见则烟气张天,大如数搂之石,随烟折出,飞过大山后不知去处”。
第二次喷发是在1668年(清康熙七年),长白山区下了一场“雨灰”(即火山灰)。
第三次喷发是在1720_年4月14日(清康熙四十一年)。据史料记载:“午时,天地忽然晦螟,时或赤黄,有同烟焰,腥臭满室,若在烘炉中,人不堪重热。四更后消止,而至朝视之,则遍野雨灰,恰似焚蛤壳者”,“同月同日,稍晚后,烟雾云气,忽自西北,地昏暗,腥臭袭人之衣裙”。又据《长白山江冈志略》记载,长白山附近有“炭崖”,“崖底出木炭甚多,猎者每拾以为炊,土人因其出于地中,故以神炭呼之,...过此拾有数块,燃之以烤鹿脯,与寻常木炭无异。但以两丈深之土崖,能产木炭,大者拱把(两手合围-作者注),小者一握。”经地质工作者考证,这些木炭是由于这次火山喷发时高温的熔浆将树木烘烤、燃烧炭化的结果。
长白山火山目前处于休眠期。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山上,有多处温泉不断从地下溢出,这说明,地下仍孕育着巨大的能量。据近代地震观测, 长白山区地壳相对稳定。长白山目前尚无火山喷发的征兆。
《山海经》记载长白山不咸山。《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丽,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貊悉属乐浪。”单单大岭即长白山。这里的“单单”二字,与满语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岭,即白色的大山。
《魏书?勿吉传》载“勿吉国南有徒太山……有虎豹熊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径山者,皆以物盛去”;《北史·列传·勿吉》篇中又有记载与此相似。这是满族先世把长白山披上神秘面纱进行崇拜的最早文字记录。这段话里是讲,靺鞨国南境有座大山,指的就是长白山。在南北朝的其他书籍里(例如《魏书》《齐书》等),也常有“纵太山”、“纵白山”之称出现。后来,又可在《唐书·东夷列传》看到有关的记载:“靺鞨居肃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与高丽接。”可见,当时对长白山的称呼极不统一,有的叫纵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纵白山、太皇山不等。
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早期疆域大部分在长白山地区,其“旧国”即今吉林敦化。满族说部《红罗女》流传千载,是渤海文化遗存,傅英仁传讲本中称长白山“座落在渤海国中部,她是一座圣山。在太白顶上,有一位出世真人,是满族崇拜的祖先神——白山圣母”。
契丹族和女真定鼎中原,建立起辽和金王朝后,对于东北的第一座高山,出现了统一的称呼——长白山。《契丹国志》中记载曰:“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后来在《金史.本纪三十五》中记载曰:“女真地有长白山。”
女真承靺鞨建立金朝,把长白山视为发祥地,对其祭祀以求保佑国运昌隆,帝祚永延,尊其为“东岳长白山”。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十二年(1172)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命翰林院修撰党怀英修撰《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自两仪剖析,山岳神秀各钟于其分野。国将兴者,天实作之。对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迹,有若歧阳,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厥惟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惟我旧邦之镇……列圣蕃衍炽昌,迄于太祖,神武征应,无敌于天下,爰作神主”,概述金兴以来迄于阿骨打之武功,认定长白山为“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文中把长白山称之为神山秀岳,用“载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赞语来形容它,可见对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于大定十五年(1175)在长白山北建立灵应王神庙,命大臣持节备礼并带着这份《册文》前去祭奠。
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又封长白山为“开天弘圣帝”
吉林省疫情心得体会怎么写 疫情心得体会格式,范文(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