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重修申请书 修复寺院倡议书(七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寺院重修申请书一
青海白马寺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在于她历史悠久和重要的寺院地位,是周围汉,藏,土等各民族群众求吉祥保平安的圣地,同时还特别在于它精美奇特的建筑,令人观叹。
远望该寺,依山而建,凿孔架梁,似凌空而起。走进她的身边,玲珑精巧的门楼使你眼前一亮。门楼为三层横木方斗拱歇山顶式阁楼,每层四周皆以斗拱托起屋顶,简瓦铺面,四角高挑,横脊竖脊以镂空雕花青砖砌成,上饰龙头砖雕。最高层横脊上塑有镏金双鹿灵芝,光彩夺目。门楼木结构以矿物颜料绘以金龙金凤,浮云花卉,色彩艳丽,经久不褪。门楼整体巍峨险峻,雍容华贵。据说像这种建筑的门楼在青海再无第二。不仅 如此,其门楼尚有玄妙之处,大风刮来,整个楼体颤颤悠悠,左右摇摆,但自建成已有200多年结构还完好如初。
经过门楼走进寺院,便是平整宽大的经堂院。东,西,南三面建有两层回廊式楼房,中间是跳“官经”的场所。
踏上正北十多层青砖台阶寺院建筑的第二层大经堂。大经堂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的歇山顶式二层空心楼。面阔九间,进深九间,屋顶重檐叠堆,雕花砖砌。
大经堂正门两侧为彩色壁画,上绘《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将。打开经堂正门,里面幽暗深造,朦朦胧胧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百根方形红漆大柱,纵向望去,一排排走向深处,真不知经堂深有几许。正中数根通天屋柱,真有顶天立地之势。
大经堂中,共有各种珍贵佛像及两部《甘珠尔》,胜乐金刚佛像,班禅大法台,吉祥天女,乃穹护法等,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大经堂后是大佛殿,为白马寺的第三层,内塑大佛一座,高约10米。走进大殿须仰视才能见到佛面。大佛堂西侧有一尊石雕大佛像,藏语称“弥勒望河”。古朴浑厚,线条粗犷,佛像背依险峰,面临潢水,左手托钵,右手前伸,似推挡潢水冲击,以保山寺安然。石雕佛像背后有一石窟,窟内有宋代壁画,约有8平方米,依稀可辨,为佛本身故事。
相传九世班禅从西藏回青海塔尔寺传经说法,白马寺活佛曾派遣使者牵白马去塔尔寺邀请班禅。白马寺距塔尔寺约百十里路程,途中还要穿过乱石堆积的峡谷,翻越白雪皑皑海拔3400米的拉鸡山,但这白马往返只用了一天时间,因此被视为神马,白马寺也因此而得名。
白马寺在藏传给佛教格鲁派的寺院中,由于一世至五世的“关嘉活佛”均任塔尔寺密宗学院的堪布,大发台,并在塔尔寺建有自己的府邸,所以白马寺很早就是塔尔寺的属寺。现任七世关嘉洛桑协主彭措尖活佛是白马寺管委会主任,为塔尔寺的四大排位活佛。目前寺里仍设有显宗学院,僧侣经40余人。每年正月十五,端午节及佛教纪念日,方圆几百里,甚至西藏,甘肃等地的各民族佛教徒都来此顶礼膜拜。该寺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影响却远及国内藏区,沐泽青藏高原。
有关寺院重修申请书二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有关寺院重修申请书三
各位团友: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喀什市市中心,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它是中国最大的一座清真寺,位于中国四大清真寺之首,是我国古代维吾尔民族创建的历史瑰宝之一。它以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和绚丽的色彩等特点,闻名于中外,在中亚地区与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的著名大清真寺,同样地受到穆斯林的注目。坐落在艾提尔尕广场西面的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带有阿拉伯风格的伊斯兰教寺院建筑。“艾提尕尔”一词,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做礼拜的大清真寺的通称。也有人把它按阿拉伯语的“尔德”(变音为“艾提”,意思是节日)和波斯语的“尕尔”(意思是广场),解释为“节日场所”,但此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虽然在伊斯兰的各种节日里,清真寺是主要的活动场所,而在平时,穆斯林们也同样在这里进行日常的宗教活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清真寺,一般可分为五种类型:艾提卡尔清真寺、加曼清真寺、小巷清真寺、麻扎清真寺、耶提木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是节日欢聚的场所的意思。也有等级最高的清真寺的意思。全新疆共有四座艾提尕尔清真寺,除了喀什的之外,于田有一座“艾提尕清真寺”,哈密有一座“艾提卡尔清真寺”,和田市也有一座“艾提尕尔清真寺”,它们都是当地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前后,以后逐渐修建,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建筑风格融汇了维吾尔、中西亚伊斯兰以及中原文化(莲花柱头、万字符、藻井)。艾提尕尔清真寺在国际上也有影响,伊朗的总统也向艾提尕尔清真寺赠送了丝毯。
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的穆斯林标志性建筑,是新疆乃至中亚穆斯林的“麦加”,不仅是新疆地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喀什的著名旅游观光景点。“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服”之意。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阿拉伯语是“顺从者”的意思。信奉唯一神“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最后一位使者。坐落于新疆喀什市解放路的艾提尕尔广场西侧,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这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兰教古建筑群,坐西朝东。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总面积为1.68万平方米(大约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分为“正殿”、“外殿”、“教经堂”、“院落”、“拱拜孜(大穹隆顶)”、“宣礼塔”、“大门”等七个主要部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正是东察合台汗国的杜格拉特家族赛亦德·阿里在喀什统治的时期(1435—1457),相当于明正统(1436~1449)年间,喀什噶尔统治者沙克色孜·米尔扎(也译为萨克斯.米尔扎)葬于此,其后裔建造了一座小清真寺,用以祭祷亲友亡灵,即艾提尕尔清真寺之前身。1798年,英吉莎的一位名叫古丽热娜的维吾尔族女穆斯林,在前往巴基斯坦途中病故于喀什噶尔,根据她的遗愿,人们以其所遗旅费扩建该寺,并取名“艾提尕尔”。
(刚才已经提到,艾提尕尔大寺从建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据文献记载,早期的艾提尕尔大寺的规模,并不是今天这个样子。这里原来是一片埋葬死人的荒坡,数百年前的一些喀什噶尔著名人物(如喀什王沙克色孜·米尔扎及其亲属,察合台后裔莎车王赛义德汗之弟米尔扎·艾则孜外里苏丹等),以及一些当时服务于宫廷的达官贵人,也埋葬在这块地方。而在当时,这里只有一座并不起眼的小清真寺,它是公元1442年左右,由喀什王沙克色孜·米尔扎的后裔所建。到了公元1537年前后,当时喀什的统治者乌不里哈德尔·米尔扎阿尔伯克,为纪念葬于此地的叔父米尔扎·艾则孜外里,又将原有的小寺扩大为能做主麻聚礼(每周的主麻日礼拜)的大寺。
真正地为艾提尕尔大寺奠定基础的,据传统的说法是18世纪后期,一个名叫古丽热拉的有钱妇女,在她去巴基斯坦途经喀什时病故于此地,根据她的遗愿,人们将她遗留下来的大笔钱财,用来兴建了一座清真寺,这便是艾提尕尔大寺的前身。但那时的规模甚小,其四
周仍是一片坟地。以后,艾提尕尔大寺进行了多次的修缮和扩充。1872年的一次大修建,使艾提尕尔大寺达到了今天这样的规模。这次修建,把大寺的范围分为两个部分:东面是清真寺,西面是教经堂。其中教经堂有近百间房间,还修建了蒸汽浴室,供人取暖的暖室,增辟了人工水池。对于整个建筑,还修建了高塔、拱北孜、殿堂、门楼等建筑物,从而形成了现在艾提尕尔大寺的基本规模。经过历次的修建和扩充,并在大寺院内广植花草树木,使它不仅成为当地宗教活动的中心,而且也成了喀什城内一个景色宜人的胜地。) 整个艾提尕尔大寺是由寺门塔楼、庭园、经堂、礼拜殿四大部分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的,总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寺的大门为浅蓝色,高约4.7米,门的上方刻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文,周围衬托着具有维吾尔艺术风格的精美图案和花纹。大门楼高约17米,它的两边各竖有一个半镶嵌在门楼中的18米高的宣礼塔,塔顶端各有一召唤楼,楼顶立有一弯象征伊斯兰的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訇要5次登上塔,高声呼唤穆斯林前来礼拜。门楼的后面是一个大拱北孜,其顶端亦托着—小尖塔,塔顶也有一弯用黄铜做成的新月。大家从整个门楼、尖塔、大门及拱北孜这一组建筑来看,不仅会感到它建筑雄美,同时更感到庄严肃穆。
各位团友,现在请跟随我一起进入大寺两侧的圆形拱门。
穿过八角形的门厅后,我们来到寺内的庭院。我们可以看到,庭院的北部并排有两个水池,南北两侧各有一排讲经堂,一共36间,主要是供阿訇讲经之用。顺着用砖铺成的小道往前走,便来到礼拜寺的台阶前。
现在我们即将进入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核心部分——礼拜殿,请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可以大声喧哗吵闹。请注意遵守的当地习俗,如不能从做礼拜的人面前走过,更不能踩礼拜地毯,别人做礼拜时不能喧闹,诵读祈祷经文时不能说话等等,谢谢大家的配合。
礼拜寺分成内寺、外寺和棚檐几部分,总面积约2600平方米。寺顶是由158根浅蓝色的立柱托着,成方格状。立柱四角为几何图形,上面刻有民族风格凸形花纹。在内殿的门口,我们抬头可以看到一幅画,画面上的地方就是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是所有穆斯林们朝拜和向往的地方。主殿内正中墙
寺院重修申请书 修复寺院倡议书(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