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心得体会六年级总结 戏曲进校园心得体会600字(八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戏曲进校园心得体会六年级总结一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非遗(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以更大力度、更多举措促使非遗(戏曲)进校园,进一步推进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蚌山区文化首善之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精心遴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戏曲曲目和葫芦工艺雕刻、蛋雕、万胜苗刀、心意六合拳、陈式太极拳等具有蚌山特色的非遗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让社会各界人士、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
2020年,全面展开“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继续深入推进非遗(戏曲)进小学、进中学工作。在抓好中小学校“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基础上,要突出抓好我区乡(镇)、街道(社区)及农村中小学“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推进戏曲文化学习的课程化、普及化、常态化、特色化,扩大覆盖范围,力争到实现全区大中小学全覆盖,确保所有学生能欣赏到一场优秀的非遗(戏曲)演出。
(一)整合蚌山区地方资源,以泗州戏、花鼓灯为重点,组织戏曲专家和各专业剧团,创作、制作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合学生欣赏、易于学唱的戏曲曲目音像资料,供学校在主题班会、课间及课余时间播放与欣赏。
(二)聘请和组织戏曲名家、戏曲工作者、戏曲志愿者、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深入学校开展非遗(戏曲)知识普及讲座或结对辅导。确保每个学校至少能听一次非遗(戏曲)知识讲座。
(三)组织全区各戏曲院团配合教育部门通过校园大舞台、流动舞台车、校园文化周等方式,把优秀戏曲剧目送进学校、送到学生身边。同时采取请上来的方法,组织全区各学校戏曲爱好者进剧场观摩演出,确保观看效果和艺术质量。
(四)举办戏曲夏令营,以“讲授”“演出”和“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戏曲基础知识,通过艺术家们简明扼要、通俗明了的讲解,让孩子们对戏曲有更深入的了解。教授戏曲表演时采用体验式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老师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在游戏和示范之中,手把手地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
(五)举办中小学校戏曲展演活动,不断推出新人新作,繁荣校园戏曲艺术,将优秀人才纳入“艺术小人才”选拔范围,全面展示全区学校戏曲教育教学成果。
区委宣传部负责活动的牵头组织和指导协调,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组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等。
区教育体育局负责与学校做好对接,把戏曲艺术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按要求开齐开足课程,排出日程计划,做好组织保障、安全保障工作。
区文广旅游局负责做好演出院团的资格认证、拟定剧目清单、审查剧目内容,加强戏曲专家培训,制定实施方案;根据教育体育局提供的日程计划,安排演出场次,做好演出保障工作。
区财政局按照送戏进校园每场次2000元的标准,将全区20所中小学校戏曲进校园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区文明办负责将“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情况纳入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考评指标体系,对相关单位和学习进行考核。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文明办、区文广旅游局、区教体局、区财政局等区直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区“戏曲进校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通报情况,指导和推进“非遗(戏曲)进校园”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文广旅游局,负责日常“非遗(戏曲)进校园”的具体工作。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在各级主要媒体、单位网站上积极宣传戏曲知识和资讯;印制宣传材料,在演出、培训活动地进行现场宣传;利用文化场馆宣传栏、电子屏等进行专题宣传,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推送“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相关信息。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督查考评,强化管理。区委宣传部牵头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建立通报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教学和管理办法,形成科学、系统的学校戏曲文化课程体系,推动“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最新戏曲进校园心得体会六年级总结二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全县戏曲振兴发展,完成戏曲进校园,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根据xx县“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对戏剧曲艺文化的工作进行阶段总结如下:
(一)配合县壮剧团,加大宣传民族文化力度。
201x年5月27日,xx县壮剧团到我校“戏曲进校园”活动演出。拉开了我校戏曲进校园的帷幕。
(二)制定好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
7月5日领导班子召开讨论关于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会议。7月12日制定一小“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假期在文博楼每层楼的走廊上打造民族文化特色,贴上北路壮剧文化,瑶族铜鼓舞及高山汉族山歌等民族文化。楼道文化就是在楼道醒目地方悬挂乡土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惜怜时间,努力学习,立志报效家乡和祖国的雄心斗志。
(三)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x年7――9月
学校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入手开展调研,对已有的办学宗旨、办学精神、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学校的主要问题点和发展点,科学定位确立美丽校园建设目标。
(四)存在的问题: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图音教师大多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还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对壮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校的黄一格等四位同学曾代表xx县到北京参加“壮家有戏 有情—壮剧艺术与壮族马骨胡音乐展示会”演出,孩子们表演的行当获得了一致好评。随着马骨胡声响起,生、旦、武、丑等四大壮剧行当轮番上台,步伐、表情、唱腔根据行当角色或诙谐幽默,或泼辣滑舌,或威武志气,或乖巧温柔,引得观众阵阵掌声和笑声。壮剧文化的传承从孩子抓起俨然已成为民族文化艺术复兴的新常态。
去年到北京参加“壮家有戏有情——壮族马骨胡与北路壮剧音乐展示会”演出的六年级学生罗舒尹说道:“从一开始接触壮剧我就对它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在学习排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这不仅仅是兴趣,其实它的每每一出戏的背后都蕴含一个故事,而且我越来越被这些故事吸引,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壮剧将其发扬光大。”
(五)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戏剧曲艺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戏剧曲艺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戏剧曲艺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将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让壮剧走进音乐课堂,增加壮剧的一些唱段与基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壮剧,让更多的孩子们喜爱自己民族的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孩子家长认识到壮剧传承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应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将壮剧艺术发扬光大。舞台上传来余韵悠远的马骨胡,孩子们跟随音乐唱起纯正的壮腔曲调……我们坚信,这名声响亮的壮剧文化瑰宝,定会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浪潮中迎来发展的春天。
最新戏曲进校园心得体会
戏曲进校园心得体会六年级总结 戏曲进校园心得体会600字(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