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学读后感300字 大学读后感800字(七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1-312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读后感300字 大学读后感800字篇一

曾子在此引用上古之圣人之经典,开始阐述仁学的要义皆来自上古时期的传承,通过孔子刨根问底显示了仁学的本质来源于人之心性,一切神祇之性皆来源于本性既德性,剥离怪力乱神,去除无谓的精神崇拜,回归自然,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彻底的回归,回归无神轮,一切人皆可圣,圣不在什么地方,心性就是圣地。由此可见,无论佛教宣说无神论却再次沦入神祇崇拜,其他所有宗教都没离开有神崇拜。这是我们华夏文明最璀璨的源起。

《尚书。周书》中德《康诰》乃周公封康叔于殷地之时所作的训辞。意为你要克制自我之私欲而昭示仁德之性,慎用刑法,善待孤寡老人等等弱者,才不会如同三监一样为了自己而使社会动荡。能够执守和实现内在心性之德于自己和天下,也只有这样实行圣贤之道于时时刻刻和事事物物中。

《尚书。商书》中《大甲》中说到伊尹放太甲这个事件中来说明“先王顾諟天之明命”的根本性。太甲上位三年而刚愎自用,一味享乐而朝政昏乱,被伊尹放于铜宫而反省,终于明白天子与百姓无别,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国泰民安。告诉大家不管是谁皆应尊重内在心性之本,方本国顾諟天下之命。

《尚书。虞书》至《帝典》阐述上古禪让之礼。“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也就是说通过天子内在生命中高深光明的德性来普照和谐九族百姓,以至于和睦相处,风俗归厚,才使社会处于文明,以至于普天下太平。可见华夏文明上下贯通,从不偏颇,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社会本质以和谐为上。

通过对《尚书》三篇的经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觉、自发、自主、自由地彰显仁义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验的。正如孔子所说“吾欲仁,斯仁至也”。禅宗临济大师一样以人为本,心性自明,可见佛教传入中国,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本善才有了禪总本真,于是禪宗才是真正的汉佛之核心,完全超越原来的佛教框架。

读书明志在于透彻心性,大学之深邃在于此。

大学读后感30中。

《尚书。商书》中《大甲》中说到伊尹放太甲这个事件中来说明“先王顾諟天之明命”的根本性。太甲上位三年而刚愎自用,一味享乐而朝政昏乱,被伊尹放于铜宫而反省,终于明白天子与百姓无别,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国泰民安。告诉大家不管是谁皆应尊重内在心性之本,方本国顾諟天下之命。

《尚书。虞书》至《帝典》阐述上古禪让之礼。“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也就是说通过天子内在生命中高深光明的德性来普照和谐九族百姓,以至于和睦相处,风俗归厚,才使社会处于文明,以至于普天下太平。可见华夏文明上下贯通,从不偏颇,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社会本质以和谐为上。

通过对《尚书》三篇的经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觉、自发、自主、自由地彰显仁义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验的。正如孔子所说“吾欲仁,斯仁至也”。禅宗临济大师一样以人为本,心性自明,可见佛教传入中国,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本善才有了禪总本真,于是禪宗才是真正的汉佛之核心,完全超越原来的佛教框架。

读书明志在于透彻心性,大学之深邃在于此。

大学读后感300字 大学读后感800字篇二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四章读起来太难,开始很多字都不认识更别该文说啥意思啦。文中多次引用《诗经》原文更是让人难以理解其意,如果没有《诗经》功底,再不看注释或翻译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就算知道《诗经》中这几话意思,如果不能把前面几章结合起来进行阅读也不能明白这章说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段关键在于一个“止”字,这个“止”字不是停止而是达到或者到哪里的意思。接着第二段用类比的方式解释“止”的意义,例如“为人君、为人臣、为人子”如何如何等。该章必须结合开篇“止于至善”四字进行阅读理解,唯有这样才能明了本章的意思就是告诉明德要“止于至善”的意思。止于至善不是达到某点而是不断地追求直至最高境界就是至善,或者说至善才是最高层次。

本章第三段指出明德的过程要不断的琢磨,格物才能致知。也是告诉后人要想明德唯有格物穷理,不断琢磨才能不断地进步,于是才能逐步提高对“德”的认识。

大学乃大人之学,小学学“事”,大学明“理”,即“明德”后“明明德”。怎么明德?格物、琢磨,再格物、再琢磨,唯有如此。朱熹曾说成人即大学的学习方法有二,一是自学二是交流。自学中不断的研究,交流中相互借鉴才能不断地提高对“德”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止于至善。

可惜现在的学生一是自学能力差二是不相互交流,大量的时间用于如何应对考试。如从这方面看如今的教育真的是不如古时,从方法上应向古人学习,这也或许是没有“大师”的原因吧。《诗》云:“於戏,前王不忘!”这句话更值得做教育的人深入反思啊。

大学读后感300字 大学读后感800字篇三

《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是四书五经当中最短的一篇,共十一章,仅有1700字左右。虽然很短,但却讲出了一个人由凡转圣的途径,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修德行、钻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生受益无穷。退可善其身,进可报天下。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是给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寒窗苦读十几年多数是为了金榜题名。但上了大学我又不免迷茫,我们要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呢?再没有老师象以前那样时刻监督自己了,我们只能靠自觉。所以我们要去认识事物,接触事物。只有彻底研究事物的原理我们才可能获得有用的知识。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我们可以不求自己有多高尚,但在待人接物方面至少要做到真诚吧。以心换心才能走得更远。

把《大学》读了之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希望此类的国学经典能让更多人受到教育启发。

大学读后感300字 大学读后感800字篇四

“有教无类,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句话出自《礼记》。“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对现代而言,它的意义就是:身为师者,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要教育他。不能因为一个人过去不好的经历就在学习上放弃他。“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是讲的学习方法,指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不要一味学习书本上的死知识。正如谚语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教师来说,要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合理运用学习中的正迁移。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勤于学习。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教育家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强化控制理论,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班在一年级时,有几个小朋友作业很是潦草。针对此,我采取了鼓励为主的强化教育: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朵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这种积极强化的方式,这种连续的强化刺激,矫正了他们原有的作业潦草的习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与孔子提出的“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善教者,虽逸而功倍,不善教者,虽勤而功半。”

我班邵阳小朋友有着极强的暴力心理问题。经过两年来的观察了解,我认为原因在于幼年时的攻击毛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以至成为一种不良的习惯。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打架成为其发泄过剩精力的一个方面。由于缺乏道德意志,他虽然知道不好,但却控制不了自己。对于这个孩子,我也有过想放弃的念头。但看到大家都不睬他,甚至有些轻视他的时候,我感觉到这个孩子的可怜和可惜,我也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尽心尽力教导每个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我静下心来首先分析了家长的问题:对孩子早期教育是失败的。可能是没有加以重视,认为孩子之打架无所谓;亦可能方法简单,引起孩子的对抗心理。所以工作作了,效果不理想。

于是我与家长联系并引导他们对孩子要有信心,要配合学校教师继续做工作,毕竟孩子打架的次数在减少,要给予巩固;同时找建议他们求助心理医生,给予矫治;多鼓励邵阳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或公益劳动,使其过剩的精力有正确的渠道排除,同时也可以进行意志力训练。

令人欣慰的是,进入三年级的邵阳有了很大的进步,成绩也有所提高了。

大学读后感300字 大学读后感800字篇五

我这个人不喜欢看书,特别是那种很厚的书,看几页就不想看了。可是,现在在大学就靠自己给自己充电,所以,只能强逼着自己看。最近老师要求我们看一些古代蒙学的教材,我看了《大学》,我觉得看过之后我整个人都变得有知识的气质了。真是应了那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书不仅对古代的学者影响深远,而且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今单独抽出印行,说明它们有独特的价值。《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题就深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称赞;“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论述,反映了作者先进的经济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很好地体会。所以命名为《大学》者,正如郑玄所说,“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下面就介绍我读《大学》的感想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第一章里的句子。意思是《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 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大学读后感300字 大学读后感800字篇六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吴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大学读后感300字 大学读后感800字篇七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这是它的核心。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员因贪污受贿纷纷下台。其实他们缺钱而贪,而是没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盲目追求名利,脸面。认为受贿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权力的体现。再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少皆沉迷于网络,或是游戏,或是小说,或是不良影片。这显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现。

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当然仍是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为人处事,而不是学习如何花着父母的钱娱乐,消遣。其余次之。其次做人要讲诚意。“所谓诚意,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心慎独也。”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而对大学生而言,诚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如果连大学生都不讲诚意,那么整个国家还谈什么未来呢?最后,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学问。做学问讲究致知,格物。“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诚其意,正其心”诚意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

最后我们简单谈谈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我们要齐家。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连自己家族都管理不好,怎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作为大学生,我们为自己的目标,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应由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必能实现你的伟大目标。

《大学》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话来讲,“《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学读后感300字 大学读后感800字(七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