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 比例尺教研记录(五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比例尺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第66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理解相关联的两个量及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会解决按比例分配的简单数学问题。
2.有一些朴素的正、反比例概念。学生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比如坐车时间越长,行走的距离就越远等。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二、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三、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描写比例尺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本级学生已经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了,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特别是经过每学期几次大型考试的锻炼和磨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2、学生的严谨、上进的学风比较缺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下游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本学期教学中做好转后递进工作,缩小两头差距,充实中间力量。
3、本学期由于学校统筹安排,所教班级将有进一步调整,新分配的班级间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情况比较陌生,本学期在熟悉学生的重点上应特别予以倾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不同学生的,使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学期教材是上册教材的延续,主要研究三个主题,那就是:
(1)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2)依法治国;
(3)承担社会责任。
2、本学期主要学习的是下册教材,共有三单元,六课内容,分别研究热爱科技、崇尚科学;走创新之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六个主题。
3、本册教材内容难度相对上学期有所增强,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更加紧密,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和渗透觉悟。
(一)教学重点:
1、创新与科技发展。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3、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和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
(二)教学难点:
1、搭起创新的桥梁。
2、宪法是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
3、公平、正义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自身潜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积极宣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3、树立公平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增强公平意识,勇于承担自已负有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4、增强法律意识,勇于承担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四)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2、增强区别科学与迷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参加各种迷信活动。
3、维护宪法尊严,自觉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培养守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4、在社会生活中,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已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
比例尺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和感想 比例尺教研记录(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