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改革教学心得体会简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七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对于数学课堂改革教学心得体会简短一
从执教老师的课前思考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如何利用教参、把握教材的。特别是x老师、x老师谈的课前思考,给我印象最深刻。他们既思考了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找准学生的实际的知识起点,又站在学生的位置思考教材是不是适合学生生活实际,如x老师在执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因为教材中“八分之三张饼的说法不符合生活实际,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加之一块饼与八分之一张饼模糊,难以区分,就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大胆取舍了教学情境。正所谓:情境是知识的外衣,算理是算法的拐棍。
计算课教学本身就乏味,教师不乐意上,学生不喜欢学。x老师为我们指明了上计算课的方向:“有情、有趣、有法、有效。”用数的组成、直观图形,当拐棍,理解算理;用分层练习、小组竞赛、容易沟通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复习导入,重视口算;
2、尝试解决问题,加强估算,探索交流归纳过程、理解算理;
3、巩固应用,分层练习。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几位名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有力,富有鼓舞性和亲和力,给我们的课堂指明了方向。
名师的课堂引领我们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细到每个环节的预设、学生回答问题的每一句话,名师们都用敏锐洞察力,机智的教学方法引导着学生去探索、理解、归纳数学知识。
x科长的每次画龙点睛般的点评,都把会议推向高潮,她一针见血的指出:课堂教学要找准学生的起点,把握本课的切入点,关注知识的重点,抓住课堂生成点,突破知识的难点,落实学生的终点,不可平均用力,教师不要包办,要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总结归纳算理,优化算法。
x科长还语重心长地劝勉老师们:要总结梳理数与代数中的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在各册的分布情况及规律,这正是指引教师增加深厚的知识储备,在课堂的深度和宽度上下功夫,可谓用心良苦啊!我的心灵又一次被震撼了,王善宏老师的“学校而不叫教校”的富有哲理性的话语,令人深思;吕慎光老师的幽默机智的点评,催我们思考;x老师说的:“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就都拥有了两种思想。”我愿意带着专家们给我们的这些思想,踏踏实实走好教学教研之路。
对于数学课堂改革教学心得体会简短二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刘爽教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创设生动趣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周教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简便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我的想法,进取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周教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 2 2 2 2表示5个2相加,周教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 2 2 2 ……这时周教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比较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到达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本事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教师也颇费苦心,经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能够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贴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构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课的伊始,刘爽教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教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明白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可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教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明白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能够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对于数学课堂改革教学心得体会简短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及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并掌握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的关系,掌握半径与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及其空间观念的建立。
3.情感目标: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出示ppt),如硬币的面、有些钟表的面及有些桌子的面、十五的月亮、向日葵都是圆形的。
3.ppt出示一个圆:教师介绍圆上(红线)、圆内(红线内)、圆外(红线外)、圆心(蓝点)。
4.请你说出下面各图形的名称。
5.(ppt比较)圆和学过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平面图形;不同点: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6.谁能说一说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二)学习新课
1.借助工具画圆,进一步认识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
(1)用你准备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圆。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沿着它的周边画一圈。)请你用剪子把这个圆剪下来
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认识圆心。
①把你剪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可以发现什么?小组讨论讨论。
②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就叫做圆心。
(2)认识半径。
①请学生在圆上找一点。学生动手:以圆心和圆上找的一点为端点画一条线段。
师介绍: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r表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半径必须具备哪些特征?(半径是一条线段,两个端点分别在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
(3)认识直径
①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讨论。(折痕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②我们就把这样的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用字母d表
③追问:直径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判断圆的半径和直径并说说为什么。(ppt)
(5)动手画半径(ppt)
请学生在10秒钟内画半径,看谁画得多。还能画吗?这说明了什么?(半径有无数条。)
用尺子量一量这些半径,你发现了什么?(圆半径相等。)
追问:如果一个圆与该圆相等,它们的半径相等吗?(等圆或同圆半径相等)
②想一想:直径有多少条?你是怎样发现的?让学生画出几条直径,并且量一量,你又发现了什么?(直径有无数条,同圆或等圆的直径相等。)
(6)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通过刚才的画一画,量一量。你除了发现半径、直径的特征外,还发现了什么?(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或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
②用字母表示上述关系:
③老师拿出一个直径是40厘米的圆,这个圆大不大?它的半径与你手中的那个
数学课堂改革教学心得体会简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