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 博物馆展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四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博物馆展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一
现在我们正前方的是博物馆的三座主要建筑,如果从高空俯瞰,他们呈现一个品字形的格局,一主两翼,中轴对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建筑风格。位于我们左手边的是楚文化馆,中间的是综合陈列馆,右边的是编钟演奏馆,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楚文化馆参观。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楚文化馆,馆内的这面墙展示的是楚国特色的漆器文化,大家看到了中间的那个符号了么?可以猜一下它是什么字,它是一个“水”字,周围的是四个字是“太一生水”,出自荆州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简上,其大意讲述的是宇宙生成的先秦道家理论。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是在荆州出土的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越国的国王佩剑为什么会在楚国呢?目前历史学家有两种观点,一说是作为楚越两国连姻的嫁妆带到楚国来的,另一说是楚国发兵攻打越国时作为战利品带到楚国来的,这把剑因为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春秋时期越国高超的铸剑技术。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第二件镇馆之宝,位于综合陈列馆的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文字材料说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编钟是1978年于随州出土的,随州在古文献记载中属随国,为什么在这里会有一位曾国国君的墓出现呢?历史学家们考证出曾国和随国的姓氏、疆域、年代等均相吻合,所以得出了曾和随为“一国两名”的判断,但是因为没有直接证据而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曾侯乙编钟已经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每件铜钟敲打正面和侧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被称为“一钟双音”,也许是铸造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第三件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大家可以先看一下这个梅瓶的形状,肚子很大口很小,这就好比我们做人要想成功,第一肚量要大,就是我们常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第二守口如瓶,俗话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是一件在湖北钟祥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梅瓶早期是用来装酒的容器,后来因为体形似“窈窕淑女”的身姿,而渐渐转变为陈设观赏用的艺术瓷。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第四件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郧县人的年代非常古老,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与蓝田人的年代相当,但郧县人化石在体质上却显示出许多早期智人的特征,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传说,也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各位游客,今天下午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在参观浏览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和配合,也欢迎大家对我的导游服务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以后能有缘和大家再次相逢。最后,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谢谢!
2022博物馆展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看荆楚风云,听古曲清音,与古人对话。
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是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点)。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有《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等十多个展览。
馆藏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举世闻名,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馆区内绿荫掩映,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临时展览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采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是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也是武汉市一座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开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观。
今天我们主要参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曾侯乙编钟和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在到博物馆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曾侯乙墓发现的经过和出土文物的情况。
曾侯乙墓。所谓曾,就是曾国,侯,就是诸侯国的国君,乙是他的名字,连起来讲,就是曾国国君乙的坟墓。这座木椁墓,木椁保存完好、墓坑呈不规则多边形、面积达22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在当时乃全国之最。它比1972年在长沙发掘出土西汉女尸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大了整整五倍。踞后来考证,这就是距当时发掘已有2411年,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墓经过发掘、整理,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其中有规模巨大的乐器、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及造型美观的漆木器等,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
下面我们专门来看看墓中出土的各种器具古玩。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包括兵器和乐器)共有6千多件,都是实用器,总重量2340多公斤。它们大多数出自东室。成组成套,排列有序,显然是根据墓主人生前宴乐的情景特意安排的。像这样完整的陈放场面,在古墓的发掘中是罕见的。曾侯乙墓的青铜礼器中,食器、酒器、水器三大器类齐备,器物组合大体沿袭了周代传统的“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组,豆成对,盘、匜匹配”的格局。不过在器形、器物纹饰、铸造工艺等方面则呈现许多新的特征和文化。
鼎是中国古代食器中最多的一种。大家对“鼎”了解吗?先秦时人们对鼎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祀、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食粮,是最重要的祭器。曾侯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镬鼎、盖鼎多种。在曾侯乙墓所出土的食器中,最重要的是能反映礼制和曾侯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们制作精巧,完好如初,十分珍贵。簋在祭祀、宴享等仪式和活动中与鼎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诸侯用九鼎八簋,曾侯乙墓出土九件正鼎、八件铜簋,这便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一言九鼎”的渊源,正好和其身份相符。这套“九鼎八簋”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金玉料器,数量之多,实在罕见。中国古代有所谓君子佩玉之说,所以玉器是身份的象征。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最精美的玉器要算十六节龙凤玉挂饰。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
应该说,曾侯乙墓出土的最大收获就是乐器,墓中出土的乐器有钟、磬、鼓、瑟、琴、
笙、排萧等,乐器中最重要的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共65件,全部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钟架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以蟠龙纹青铜套加固,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 全套编钟有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律如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的乐曲。这套编钟以其造型美观,铸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备齐全,音域宽广,音色优美,音频准确而成为我国古代编钟之最。
讲了这么多,大家对曾侯乙出土的丰富精美的文物一定已有所了解,对神奇的曾侯乙编钟一定心驰神往,我们可以在这里稍作逗留,看看漆器字画、车马兵器。一会儿我们将参观博物馆里的另一件宝贝——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大家看,这柄剑,就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兵器之王”的越王勾践剑。该剑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号楚墓。剑全长5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型挺拔、庄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剑身上面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一面由绿松石镶嵌,组成美丽的图案,另一面则镶嵌着蓝色琉璃,整个装饰显得典雅、华贵。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错金鸟篆铭文,内容为“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就是“勾践”,这八字铭文准确无误地标明了剑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们知道面对的是一件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越王勾践剑出土时插在木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剑刃薄而锋利,令人赞叹不已。平时我们只是在电视里看到闪着寒光的剑,今天大家可以一饱眼福了。迄今为止,越王青铜兵器先后出土已达近二十件,但越王勾践剑的工艺之精美,造型之奇特,制作之精良,则首屈一指,无与伦比。越王勾践剑作为建国以来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当之无愧的原因,不仅在于剑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绝伦的工艺价值,还由于剑主人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显赫的经历,那便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剑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无可辩驳地展示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好了,朋友们,湖北省博物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这次历史之旅能在您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后能等到大家的再次来临。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2022博物馆展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三
各位游客、各位朋友:
欢迎大家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游览!
就在西安市的三学街,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博物馆,它就是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它利用西安文庙扩建而成,苍松翠柏掩映着它,巍巍城墙护卫着它。千百年来,它经历了重重的硝烟战火,跨越了慢慢的岁月长河,3万多平方米的深深庭院中,已有藏品1万多件,碑刻3千多方,更有国家级文物134件,它以萃为经典的东方传统文化和独具魅力的东方石刻艺术,成为我国最大的碑石博物馆和最为丰富的艺术宝库。
西安文庙
来到碑林博物馆,你会被这恢宏壮观的文化丛林所感染,更会被一座座精美绝伦的书法名碑所吸引,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此丰富的碑石和动人的雕刻,是怎样穿过历史的云烟,与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呢?那就让我们从碑林的形成说起吧。
公元874年,爆发了黄巢起义。战火的硝烟,国力的衰弱,使大唐帝京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战争的灾难也殃及到文化。矗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的《开成石经》濒临战争的毁坏。公元920xx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此时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将长安城区缩小到皇城之内,国子监便处在了城外,《开城石经》等碑石就被遗弃在露天荒野之中。在许多文人学士、政府官员的竭力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鄩在公元920xx年,陆续将《开城石经》等碑石搬移到城内唐尚书省的西隅,位置在今天西大街广场一带。可是这里地势低洼潮湿,经常受到雨水侵蚀,碑石容易陷落倾倒。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在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的精心组织下,又将《开城石经》迁徒到府学的北墉,即西安碑林现址,当然与《开城石经》一同迁入的还有《石台孝经》等一批著名的唐代碑石。所以,当我们说到碑林的形成时,就会想到《开城石经》,它是碑林的基础,因为它才形成西安碑林今天蔚为大观的3000多方碑石。
了解了碑林这些曲折而艰辛的迁移过程后,我们再看看这里的孔庙旧址。
孔庙,是封建社会祭祀孔子的专门地方。古人的心中,孔子是圣人,祭孔是天下大事,各地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孔庙。
西安的孔庙,则是唐代武德二年(619),在国家诏令之下所设立,位置在尚书省西隅的国子监附近。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曾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孔庙又称文庙。西安孔庙经历了五代、北宋的几次迁徒,在宋崇宁二年(1103)最终将孔庙和府学迁于现址--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在地,从而使孔庙、府学和碑林融为一体。今天的西安孔庙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时的建筑,它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群中轴贯穿、左右对称的原则,整体和谐统一,布局严谨大方,庭院重重,古雅深邃。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斗拱繁复、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太和,是指阴阳会合;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力的本源。这里既有祈求万福的意思,又是对孔子地位受到人们敬重和尊崇的体现,它是在明万历年间由皇族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而成。
牌坊的南面是照壁,也称"塞门"。塞门外有清朝末年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题写的"孔庙"二字,字体醒目,结构稳健,运笔舒展。孔庙没有南门,因为南面正对明代城墙,所以只能在东西门两侧开门,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义路,其意是指供君子出入之门。
牌坊之下则是明净清澈的泮池,它形如半璧,中间以泮桥连接。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为泮宫。泮宫是学校的前身,春秋时孔子在鲁国讲学,地点就在泮水之滨,后来在这里建立学校,所以叫泮宫。并且成为后世学府的代称,科举时代称生员入学为入泮。
与牌坊相对而呼应的是棂星门。棂星为天田星,主稼穑,凡是古代君王祭天,都先祭棂星,有祈年报功之义。宋代开始将棂星门设于文庙中,棂星成为"主管取士"之神,喻意祭孔如同祭天。元代为两门,清代为三门,中门额刻"文庙"二字,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额刻"道冠古今",用以形容孔子才华学识和道德品行与天地齐平,古今永辉。门头两端雕刻的蹲兽叫做麒麟,神圣威严,寓意福瑞吉祥。
走过棂星门,便可看到处在中轴线上出檐翘角、肃穆庄重的戟门,为典型的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因为古代祭孔时门两侧陈列仪仗性的兵器而得名。按照礼仪制度,古时宗庙、陵墓门前设立戟门及列戟的多少是衡量主人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
穿过戟门,就是东西两庑和相互对称的六座清代碑亭。两庑过去陈列孔子七十二弟子的塑像。碑亭为八角攒尖顶,是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评定一些边患叛乱的战争记录碑石。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是一座最雄伟、最典型的庑殿式建筑,它位于孔庙最后一重庭院中,里面供奉着孔子像。《孟子·万章下》曰:"孔子之谓集大成"。古乐中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成,称为大成。这里的大成就指孔子能够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孔子曾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然而遗憾的是西安孔庙的大成殿已在1959年9月毁于雷火之中,如今这里已成为碑林广场。
大夏石马
屹立戟门西北处的是"大夏石马"。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匈奴人建立的国家,他们拥有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公元420xx年,大夏国的创立者赫连勃勃率军攻占了长安,任命他的长子赫连璝为大将军,镇守在长安,石马就是在长安县查家寨赫连璝的墓旁发现的。
石马采用圆雕的技法,线条简洁自然,风格粗犷古朴,我们至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前腿刻有"大夏真兴六年"、"大将军"等字样。大夏国仅有20xx年的历史,而这匹石马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有大夏纪年的文物。石马体态匀称,四蹄健壮,为承担
博物馆展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 博物馆展览培训心得体会精选篇(四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