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与旋转微课心得体会及收获 微课与翻转课堂培训心得体会(五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平行与旋转微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已经有了“利用数方格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这一活动经验。但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三年级的时候学的,四年级没有涉及到图形面积的计算,只是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如果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引入新课教学,学生很难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去求面积。所以学生已经淡忘了“数方格求面积”的这种方法。再加上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这都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造成一定的困难。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复习旧知---大胆猜想---推理判断---动手实践---直观验证”的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动手操作,推导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充分发挥直观教具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体会到知识的由来,引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布卢姆认为,在影响信息的所有变量中,认知前提占百分之五十。长方形面积计算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生长点,是认知的前提。为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面积是怎么求的。想一想我们三年级的时候是怎么推导出公式来的。然后直接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求,并由此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它难在学生在探究之前对结果一无所知,必须先进行猜想,然后才能实验验证。
1、大胆猜想,展示自己观点。直接向学生呈现问题:展开你的想象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并以此作为展开教学的依据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展下面的探索活动。
2、推理判断,展示真实思维。我采用了先证伪,再证真的过程。(30 20)×2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大部分学生能够判断出这样算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而不是面积。那么30×20也就是底边乘邻边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平行四边形一拉变成长方形,认为30×20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演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观察发现拉成的长方形面积变大了,30×20是拉成的长方形面积,而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接着追问:你从哪里看到面积变了,请你上来画一画,指一指。第二种猜想也被排除了。那30×12也就是底乘高可以吗?为什么?这时学生看出了把右边的三角形剪下来补在左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底乘高对了。为了突破难点,这时我设计了一个疑问:刚才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底乘邻边算出的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也是变成长方形,底乘高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什么就对了呢?至此错误得以澄清,正确算法得以掌握,割补转化意识已形成。下面把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长方形已顺理成章了。
3、动手实践,推导面积公式。 由于前面推理过程,这一环节我完全放手于学生。学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思考引导:(1)、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大了吗?(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接着学生汇报,形成板书,最后介绍字母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了图形的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空间观念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4、凑数方格,直观验证结论。我尊重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经历数方格的方法体验凑数的过程。在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方格直观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底×高。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为了能让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新知,练习设计由基本练习、判断选择、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动手实践组成。
1、基本练习,计算不同形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2、判断选择提升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3、变式练习 ,出示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让学生求出它的面积,学生首先必须把它想象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提出要量出它的底和高,这时我就提供给他们两组数据(底和高不对应)以引起学生的争议,让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最后形成共识: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底和高相乘。
4、拓展练习, 设计同底等高的多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判断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通过猜测、讨论、交流、验证得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不管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它们的面积总是相等的。
5、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平行四边形并求出其面积。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理解, 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习题设计,虽然题量不大,但涵盖了本节课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思考、发展了学生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有学会不断的反思,才能够不断的进步,在课末我组织学生畅谈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体会?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本节课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回去后尝试着去探究三角形或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总之,本节课立足 “基本”,注重“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感受、体验、探索、交流和应用数学的过程。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推荐平行与旋转微课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说课人:滑县枣村乡第一中心小学邓琳
一、说课题:
二、说教材: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的计算公式。
五、说设计理念
针对以上的教材说明以及《课标》中指出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要充分拓展学生自学、质疑、讨论和训练的时间与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了“洋思”教学方法,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先进行自学,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归纳能力,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六、说教学环节:
根据上面的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的六个环节:
(1)直接导入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结合老师出示的自学指导进行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交流反馈。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当堂训练。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所以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设计了闯关游戏,从易到难,从基础知识到拓展训练,让不同的孩子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6)全课小结。通过整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七、说学法:采用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亲自去经历获得知识的成功体验,并且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平行与旋转微课心得体会及收获 微课与翻转课堂培训心得体会(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