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资料管理办法心得体会精选 资料管理的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创新资料管理办法心得体会精选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新的经济组织不断产生,党员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大量党员下海经商、进城务工,党员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结构的变迁,导致基层党组织所能主导的社会领域的范围不断被挤压、缩减,依托“单位党建”形成的社会认同度和整合力日渐减弱。最明显的表现是基层党组织动员能力下降,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之前,组织生活会到会率偏低,有的不到50%。即使在机关内部,党组织的实际运作也由于过于行政化而出现缺乏活力、工作力不从心等问题。因此,为适应社会转型要求,鹿城区委组织部以鹿城区党群服务中心作用发挥为切入点,主动对党建工作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鹿城区党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党群中心)坐落于温州市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朔门老街70号,面积800多平方米,设有志愿者服务中心、百姓剧场、党员政治生活馆、志愿服务展览区、问渠交流中心、书记学院等功能室。20xx年11月,鹿城区委组织部创造性地引进了鹿城区和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和乐),主持党群中心的运营工作。这是鹿城区乃至温州市第一次将基层党建项目委托给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旨在运用专业化、社会化和项目化的运作机制,吸收社会领域的价值理念、沟通方式和组织技巧等,搭建了党建资源共享互补共用平台,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群众功能的发挥。
二、主要做法
(一)通过打造基层组织生活范式,设定特色“标准”输出,增强党组织内部凝聚力及党员活力,形成覆盖全区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1、输出特色组织生活。党员“每月固定活动日”基本上是读报纸、念文件、领导讲话,组织生活吸引力不强、难以长期坚持,已非常明显。为此,党群中心推出特色组织生活,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党组织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组织生活方式,实现1对1的定制服务。如对年轻党员多的支部,注重增加团队协作、政治教育等内容,开展青春问政、户外拓展等活动;对老党员较多的支部则开展送课活动,着重设置红色观影、畅谈入党心路等内容。特色组织生活程序上设置了重温入党誓词、以身边模范为镜等党性体检环节,突显政治属性;内容上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把组织生活的特殊成效延续到工作、生活中来。通过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使党员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增进交流,深化感情,以互动和体验来加强其参加组织生活的意愿。
2、推行党员发展管理积分制。对入党积极分子,设置服务指数与积分达标要求,即设学习指数、服务指数、激励指数三项指数,除激励指数设限外,学习指数、服务指数不设上限,以激发其学习服务主动性与积极性。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在培养期内参加一定次数的公益活动,并将其参与的表现列为成为发展对象的重要参考。通过强化其为民服务意识,确保把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也为广大群众搭建入党的公平竞争平台。对党员,实行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引导党员积极参与邻里互助、志愿服务,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让群众看得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党群中心累计征集了7000余个微心愿,在职党员已认领实现6000余个,受到了群众的支持与好评。
3、构建党建 网络 社会服务示范基地。注册微信公众号平台,充分运用“鹿城党群服务中心”微信号,实现信息实时公开,实时互动。截至20xx年10月,官方微信号粉丝量已达4万人,共计图文信息232条,总计送达191.9万多人次,总计阅读量27.4万人次,被转发58247人次。建立健全区街组工干部、村(社区)书记和支部党员三级微信群,实现了手机网上办公互联互通,使日常党建工作变得方便快捷。目前,已创建三级微信群280余个,覆盖近8000名党员。立足于便民服务,以党员志愿者队伍为标杆,通过为公益活动提供场地、技术指导,引领其他有益的社会组织孵化、成长,集聚社会各方资源,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党建 网络 社会服务体系。
(二)通过党员引领、群众参与、社会协同,倾力建成志愿服务总基地。
以社区党员义工队伍为根本力量,带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团组织成员、热心群众充实到红色义工队伍,打造志愿信息交互枢纽、志愿者活动之家,形成志愿服务“党员引领、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新常态。
1、引入系列专业公益课程。为提升志愿队伍服务力,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正规化、专业化水平,党群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孵化培育党员志愿者队伍。一方面加强综合技能培训,如每周针对党员举办一期公益培训之职场加油站系列课程,提供心理学、组织学、宣传等线下课程,让党员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面切实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志愿服务群众活动,让党员在实践中锤炼能力。如党员公益系列课程,已有来自基层、机关、高校的15名党员加入讲师团,授课内容涵盖演讲、外语、葫芦丝、读经、电子产品扫盲等,密切了党群关系。此外,建立党员在线学习资料库——线上课程“鹿城红云库”,由党员志愿者上传、分享、管理学习资料,供党员进行自学,提升服务水平。
2、实施志愿服务对口派遣。许多党员表示有志愿服务意愿但没有合适的参与平台,而社区则反映在职党员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党群中心推行党员志愿派遣计划,即依托党建云平台、微信公众号、开通服务求助热线等,定期发布公益活动、微心愿征集通知,对群众的需求、心愿进行征集、梳理,录入心愿库。以村民中心和社区需求为导向,根据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成效进行匹配、深度融合,实行常态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派遣服务机制。常态化派遣服务,已在全区103个村和66个社区铺开,以油画党旗、书法党章、科学实验等为内容的“快乐星期天”派遣活动1046场次,服务覆盖党员群众达5万多人次,切实寓政治教育于趣味活动之中。个性化派遣,如针对藤桥镇、山福镇空巢老人多、留守儿童多的实际,重点派遣党员医生上门服务、“留守儿童兴趣班”等服务活动,有效防止宗教活动向弱势群体渗透。
3、建立科学有效管理评估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管理评估机制,规范党员志愿者队伍管理。实施党员志愿者考核准入制度,经过两次考核,遴选出400余名专业性强、忠诚度高的党员志愿者,作为核心团队。实施志愿者激励机制,根据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将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其星级评定的重要内容。设立志愿服务达人榜,每月对志愿者服务时间、成效进行评估,将当月服务之星进行上墙公示。定期举办志愿者聚会和各类团体活动,将党群中心打造成志愿者之家,凝聚、回报服务志愿者。
(三)对基层带头人实现常态化、长效化教育,全力升级基层书记学院。
书记学院采取小班化教学、开放性办学、高密度集中学习、互动式研讨,使其成为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和队伍素质能力整体提升的培训场所,提升基层带头人能力。
1、设置针对性课程。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调研基层书记队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如在党务教育方面,将党员发展列为必修课,使书记掌握党员发展的规范化流程,把好党员入口关,又如在提高执行力方面设置“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中村干部应该发挥哪些作用、书记如何执行“五议两公开”制度等课程,提高其整体工作能力。
2、创新培训方式。高频率轮训,书记学院每周开课一期,每期二天。自20xx年探索运行以来,目前已开办了12期培训,对全区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实现了2轮次的覆盖。小班制教学,开班前书记学院确定听课人员的范围、结构及数量,人数均不超过4
创新资料管理办法心得体会精选 资料管理的心得体会(五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