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三下乡志愿者讲座心得体会 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心得(4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2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三下乡志愿者讲座心得体会

一、念恩现状

(1)念恩简介。凌云县下甲乡弄怀念恩小学创建于1952年9月,学校位于下甲乡政府所在地东北面,距乡政府7公里,坐落在下甲乡河洲村弄怀屯,未通公路,从学校步行到村级公路约需30分钟,而步行到下甲乡中心街则需2个小时左右。学校服务河洲村的弄怀、卡所、弄瓦等五个纯背陇瑶自然屯,辖区人口423人,适龄儿童60人。校园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有砖混结构教学用房一栋,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有教室两间,办公室2间(其中一间兼做教师宿舍),有砖瓦结构师生生活用房2间,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学校现在有教师2人,开设四个年级两个教学班,是一个复式教学点,现有在校学生63人,其中女生37人,寄宿生4人,一年级37人(含学前班),二年级15人,三年级1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念小学现已发展成为全县同类学校人数最多,办学效益最好,教学质量最高的全县民族教育窗口学校。

(2)艰苦的条件。作为一个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教学点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1、学校师生生活用房紧缺影响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没有围墙,群众猪马牛羊经常窜入校园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2、交通不便。念恩小学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半山腰上,道路崎岖陡峭。3、学校的设备还不完善。4、用水紧张。在山里,人们的生活用水都是靠雨水,若是在旱季,则要到几公里外的水源处挑水回来,十分不便而且不卫生。

(3)师资短缺。办学以来,先后有十几位老师在这所学校任教,但因环境艰苦,办学条件差而不能坚持。学校也因多方面原因于1991年9月至1995年8月停办。1995年9月,阮文凭到该校任教后,他以一颗火热的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残疾之躯,经过近20xx年的努力拼搏和苦心经营,把这所已经停办了四年, 把学校办成全乡同类学校学生最多、教学质量最高、办学条件最好、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极具典型的瑶山学校。但是,全校只有两个老师,即阮文凭老师和他的妻子。阮老师腿脚不便,他是一个弱者却向的弱者张开了双臂,或许他更需要人们的帮助。

(4)念恩的孩子。这里的孩子虽家境贫寒但都十分懂事,他们活泼热情,尊师守纪,在学习上也表现突出。近年来,学校学生参加全县各类知识竞赛有26人获奖。学校成立有文艺演出队,书法组,绘画组,以及篮球队,乒乓球队等。同学们都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但却存在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据了解,孩子们在念恩读完三年级后,就要到下甲乡中心小学去继续完成小学。可从山里出去的孩子,大都遭受到这样一种遭遇,那就是到中心小学后被当地的同学欺负,被人瞧不起,有些孩子被打得哭着回家,有的被剪掉裤子、烧掉头发,甚至有些孩子害怕再次被欺负而辍学回家。这些情况虽和当地的领导反映,但似乎却没有任何回应。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担忧啊。

二、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 制度性孤儿 。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也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在上他们被看作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的人。当今社会,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结合家访以及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念恩小学读书的63名学生中5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哥哥或姐姐常年爱外打工,一般往南宁、百色、田林等地,只有农忙时才回家,家里只留下老人在家作家务抚养他们。分析其原因,家庭因素占主导地位。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外出打工,使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形成了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留在家里的老人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值得庆幸的是,念恩的孩子在阮老师的细心关怀和精心教育下,不仅懂事而且成绩和生活自理能力都很优秀。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些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农村政策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国务院决定,20xx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这一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不知解决了多少贫困农民的生活问题。但下甲乡弄怀村的村民,却没人知道有这么一个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在家访和了解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些瑶寨人民的生活。他们住的是草房,喝的是雨水,种的是玉米和水稻,但一年下来的粮食根本维持不了他们的生活,生活过的是十分的艰难。但当地的政府并没有给他们切实的帮助,没有给他们宣传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关信息,一年下来除了几床简单的被子,政府没有拨款给他们任何资助。在人人都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的社会里,竟然还有这样的村庄,这样的事情发生,我确实震惊了。对于国家对农村的一些优惠政策,这里的村民似乎都是一问三不知,这里似乎已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山寨。国家政府应给予他们的关注和帮助,只有这样,构建和谐社会,建立新农村,关注民生,这些国家对贫困农村的优惠政策才可以真正实现啊。

这次三下乡活动虽然早已结束,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使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也开始关心窗外事。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生活着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问题,那里的经济还不够发达,那里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健全,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作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

对于三下乡志愿者讲座心得体会

_月_日至_月_日,我随_大学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来到_市镇_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_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村固定资产12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_村长自_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_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柿子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_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果园收益可达每亩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达到了每亩10000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已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

三下乡志愿者讲座心得体会 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心得(4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