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13大心得体会如何写 贵州省情心得体会3000字范文(7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贵州省13大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舞阳河
舞阳河发源于贵州省瓮安县谷才村。穿山越谷流经黔东南州黄平、施秉、镇远、岑巩和铜仁地区玉屏县出湖南新晃、黔阳等地汇入洞庭湖。全长400多公里,其中下游蜿蜒贯穿整个镇远古城。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由龙王峡、诸葛峡、西峡组成,有小三峡之美称。舞阳河三峡是该景区的精华,主水道长35千米,以峡奇、峰险、水绿为主要特点。云台山位于舞阳河上游,地形起伏明显,峰峦重叠,组成千山万壑的岩溶奇观,其间还有不少庙宇遗址和摩崖石刻。铁溪为舞阳河支流,两岸原生植被丰富,奇峰异石耸立与河谷之中。1988年即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舞阳河风景区,除干流峡谷外,还有诸条风光特别优美的支流峡谷,有梯级跌泉瀑布的高枯溪;有九寨沟式钙华景观的小塘河;有著名风景区云台山的杉木河等。与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相距不远的铁溪,山水特别清幽,早在520xx年前的明代中叶就成了旅游区。
祝圣桥
为七孔青石拱桥。桥中央有一个三层三檐八角攒尖顶楼阁建筑,被称为"状元楼"、"魁星阁"。据说此楼建成十年后,贵州果然破天荒地出了两个状元。
青龙洞
镇远既能接纳八方的客商,也自然能包容不同的教派与文化。各方文化在小城的交汇,就打造出了融佛教经殿、道教庙堂、儒家书院为一体、大名鼎鼎的青龙洞。
青龙洞是我国古建筑洞窟群落中距离城市最近、同时又保持了山水园林本色的一处古建筑群。建在悬崖陡壁之上,与甘肃麦积山、山西悬空寺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古建筑",还有"贵州古建博物馆"之称。青龙洞始建于明代,建造在镇远城东中和山上的悬崖地带,南与卫城相接、西与府城隔河相望。整个古建筑群由祝圣桥、中元禅院、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香炉岩等6个古建筑群、35个单体建筑组成。中原的建筑形制与苗村侗寨的吊脚楼干栏式建筑在这里巧妙结合在一起,并且与周围的石崖、古木、青藤相互映衬,显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整个建筑群美不胜收。至于具体的建筑工艺,完全可以令人拍岸叫绝。
府卫城遗址
贵州素有"安顺的牌坊,镇宁的城墙"一说。实际上,镇远的明代古城墙与镇宁古城墙毫不逊色。
府城、卫城都建于明代,并且都是顺山势而建。府城屹立于石屏山绝顶处,全长1.5公里;卫城南跨五老山,北临舞阳河,全长3公里,舞阳河则成为府、卫双城的天然护城河,镇远古城更因此显得气魄不凡。即便在今天,当地人仍然习惯将城内舞阳河北称之为"府城",将舞阳河南称之为"卫城"。
河北岸的府城遗址显得比较残破,却是地道的古迹;河南岸的卫城遗址显得比较规整、气派,是后来修复的。
香炉岩
是青龙洞石崖前、舞阳河畔一块突起的巨石,上宽下窄、上大下下,形似香炉,故而得名。早年名将李烈均驻守镇远时,曾经常在这里垂钓。
万寿宫
在紫阳洞下方,又称江西会馆,是镇远八大会馆之一。包括牌楼、石库大门、前院戏楼等。其中有两块砖雕值得一提。在宫门牌坊上"水德灵长"横额两侧有两块砖雕,将近万平方米的青龙洞、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四组古建筑群,微缩雕刻在130×450厘米的砖面上。
紫阳洞
又称"紫阳书院"。为纪念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号紫阳先生)而建,以此传播儒学。紫阳洞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建筑。它们完全没有地基,而是依靠在山石上、以支木架梁作为基础而建造。
中元禅院
传说其中的中元洞曾是道教祖师张三丰的修炼之处,假如确有其事,那么这里许多的特别之处也许就不足为奇:山门由两块巨石斜搭形成;前院的古树"月月桂",至今尚未有专家能确定种属,非常稀有;望星楼、独柱亭都使用了十分巧妙的建筑手法:望星楼没有一尺平地做基址,而是建在锥形崖体上,独柱亭的基础只是一根木柱。
天后宫
依山而建、面朝舞阳河的天后宫是一处耐人寻味的景点。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远离大海、地处内陆,却祭祀海神,而且将闽南建筑风格与苗、侗吊角楼建筑风格结合在一起。天后为海神,是中国沿海省份信仰的神灵。由于舞阳河在历史上曾是楚、黔、滇一带的水上要道,有很多来自福建的商人在镇远居住,他们在远离大海的高原内陆上修建了这座天后宫,也称"福建会馆",是镇远历史上"八大会馆"之一。
四官殿
这里供奉着镇远的镇城之神:分别是战国时期四位声名显赫的战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原本敌对的秦、赵两国名将被供奉在一起,看上去不无滑稽,但在作为军事要冲的镇远,黔地民众敬佩名将、崇尚武功的心态也可见一 斑。整个宫殿用苗族吊脚楼建筑模式修建,以适应建殿的险要地势。
和平村
"和平村"是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第二日军俘虏收容所,设在镇远卫城十字街东侧五云山下,原镇远总兵署中营衙门。前有巷道北通卫城上北门,面临濞阳河,后依五云山,有卫城南门通金堡苗乡,力圆面积50000平方米。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和平村"半圆拱形大门和高高的围墙,并恢复了当年的"新生班"、"研究班"、"训练班"、"哑子室"、"职员室",供游客参观。"和平村"先后关押日军俘虏约六七百人。由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优待敌军俘虏政策的影响和感化,以及重庆的"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总部"负责人、反战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的积极组织,镇远收容所一部分有觉悟的日军俘虏志愿成立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他们的宗旨是:反对侵略战争,打倒日本法西斯政权,建设民主日本,成立人民政府。他们在日本军队中积极进行反战宣传,对瓦解日军起了一定作用。当时在延安、华北、华中等地共建有20多个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支部。
镇远博物馆
博物馆的陈列围绕镇远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内容有小镇的发展、民族风情、民族节日、民居撷萃等。博物馆本身的建筑也非常的有价值:原为邹姓家族祠堂,房子建造的很有特色,三面围墙是高高的封火墙,临街的"大门"建成石牌坊模样。内部布局为两进天井的四合院,分前殿、后殿及两侧厢房。祠内现存的石雕、木雕均为上乘雕刻精品。
对于贵州省13大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四洞沟景区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刘玉,大家可以叫我小刘,我们的旅程即将开始,大家跟我来吧!
接下来我们到达的是 “没有败笔的景区”四洞沟,下面我会沿途给大家介绍一下四洞沟的具体景观和观赏要点。大家以看到这块摩崖石刻,四洞沟景区是赤水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境内,离城区十五公里。景区是由四洞沟一段约四公里的山溪间,按大致相等的距离排列着四级跌水瀑布为主体,包括华平瀑布,构成赤水“千瀑之市”的形象景区。 四洞沟梯级瀑布,是赤水河畔一奇观。从赤水市城沿赤水河溯流而上,两岸万竿翠竹临水而立。一片翠绿从中,忽而闪出点点惺红的土壤与粉壁青瓦的农舍,宛若置身画图之中。至大同河,弃舟登岸,即向四洞沟进发。沿途林木茂密,到处飞帘溅珠,在长约5公里的路上串连着4级形态各异的瀑布,这四级瀑布瀑宽均在四十米左右,落差高者近五十米,它们形态各异,神韵俱佳,有如翠螺沐浴,或似新月流光,或若玉蟾戏蛇,或像云中落锦。有趣的是,每一瀑后都有一洞穴,形成四处“水帘洞”景观。四洞沟也因此而得名。
首先我们的第一站,水帘洞瀑布,瀑布幅宽37.5米、高31米,株帘悬挂,白纱绢绢,声若雷鸣,气势万钧。“水帘洞”三个朱红色大字雕刻崖壁,更显瀑布壮观神奇。
好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月亮潭瀑布,瀑布宽42米、高10米,远看秀美得如一把向下的弯形银梳。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的是飞蛙崖瀑布,瀑布高26米、宽43米。上游有一巨石形如巨象;“象”的前边湖水中有一蝌蚪状石滩。形若游蛇;“蛇”前则是石蛙,仿佛“蛇”正追吃“石蛙”,妙趣横生。构成一幅“蛇蛙戏水图”。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最后一个瀑布,白龙潭瀑布,它四洞沟瀑布群中最大的一个瀑布,瀑布高60米、宽23米,瀑声如雷,雨雾弥漫,飞流直下,气势恢弘,动人心魄。瀑下“白龙潭”龙翻水沸,飞珠溅玉,银光闪烁。瀑下有一巨石形如巨蛙。
从赤水桐梓公路边的闷头溪口沿溪旁石板道缓步而行,大家顺我的手望去,但见那山岩之上挂着大约四、五级瀑布,袅袅娜娜地从楠竹林海中钻了出来,俨然一位刚从碧海中出浴的少女。
景区内峰媚岭秀,景色优美,谷底翠竹繁茂,山间林木葱茏,溪边奇形怪状的丹霞石星罗棋布,水中天然植物盆景和丹霞石铺成的道路旁桫椤,小金花茶等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植物随处可见。景区内尚有两汇水“水乡秀色”和贵州保存完好,雕刻精湛的郑氏石坊,“茶伦造纸坊”等人文景观,以及神奇的石项山,渡仙桥等丹霞奇观。
去四洞沟的途中青山隐隐,碧水悠悠,山光水色,相映成趣。立于瀑下使人几疑为身在仙乡,“此间乐,不思家也!”。好了,我们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请大家注意时间,准时回到我们的车上。
对于贵州省13大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福泉观光游览,我是福泉百事通旅行社的导游,我叫刘玉祥,大家可以叫我阿祥,非常荣幸能为大家做本次旅行的解说服务,如果大家游览中有什么困难或问题,请告诉我,我将竭尽全力为您解决。
福泉因城内的福泉山而得名,在1953年之前都被叫做“平越”,它就像一只船,它装满了故事,装满了沧桑,装满了文化,装满了福泉3020__年的历史。南北呈圆弧状,东西为半圆形的古城垣,无不体现了古代城池的特征。而建在西边沙河上的水城,更是别具匠心,实属罕见。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古城的北城门,大家请跟着我一起参观福泉古城的精华,小西门水城。
明朝年初,苗疆初定,平越卫署无险可守,经常受到敌军侵犯,导致卫署几次失陷,所以文武官员商议后,决定奏报朝廷修建平越卫城,洪武十四年冬(公元1381年)朝廷同意在平越修筑卫城,卫城按府城规制修建,准开四道城门。当年十二月,鸣炮正式开工建设,工期三年,万余军民投入修建施工。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施工从未停止,到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春终于完工,依山而建成土城墙4700余米,城门四座。所以福泉古城垣,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距今六百多年。
贵州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土墙的城垣经不住雨水的浸泡,容易坍塌,不够坚固,所以建文三年(公元1420__年)平越卫指挥李福又将土城改建为石城,在城门洞上再建城楼4座,此时的古城墙更为雄壮坚固,成为重要军事设施。
明正统十四年(1449),兴隆、镇远、翁安草塘苗民起义,苗民义军二十万人围攻城池长达九月之久,而城内无河流,全城仅靠一口小小的福泉井取水,不能解决城内百姓及牲畜的饮水问题,众多的兵士、百姓,以及战马和其他牲畜都被渴死,城池不攻自破。如何解决战争时期城内百姓、兵士、牲畜饮水的问题摆在了平越指挥的面前,成化二年(1466年)平越卫指挥张能在西门外的沙河边建一城墙,城墙抵达河边,长百余米,高、宽按原城墙的规格,依山傍水而建。并在水城内凿一深井,筑堰坝将河中的水从城墙脚引进井中,以便战时城内得到供水。另开一门,也就是我们身后这座城门“小西门”,而将原来四座城门中的西门改称“大西门”。使平越卫城有了水城和五道城门。水城城墙石阶比较陡峭,大家游览城墙一定要注意安全。
过了50年,公元1520__年附近苗民又前来围攻平越卫城,城内将五门关闭防守,但是义军将河水隔断,将小西门水渠堵死,无水流入城内水井,城中缺水,人畜渴死众多。汲取了这两次惨痛
贵州省13大心得体会如何写 贵州省情心得体会3000字范文(7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