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历史学科的心得体会如何写 历史学科总结怎么写(四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1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描写历史学科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新中国外交方针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绝不是对现成的历史既定事实的记忆过程,而是借助教师指导,通过类型多样的史料对过往历史的不断追问过程,是自身对历史结论的理解与解释过程。下面,将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为例,谈谈如何实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1.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时空观念素养要求学生学会从特定时间和空间联系中体察事物,还原特定的时空框架,尽可能接近史实。

(1)从课程导入入手运用。从旧中国外交导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就可以充分运用时空观念,历数近代进来的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以及蒋介石国民政府“跪着”办外交的史实,并以表格形式呈现,这样就把近代外交至于历史发展长河中,历次政府办外交的时间节点与特点显而易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外交也“站”起来了,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向世界抛出了橄榄枝,引导学生预习课本,找出新中国“站”着办外交的史实。一“跪”一“站”,给学生以强烈的冲突,这样旧、新中国的历代政府办外交的史实都在历史长河中客观存在着,特点鲜明。

(2)从分析背景入手运用。分析新中国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需全面考虑,国内如何,国际上又发生那些事影响国内时间发展。在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背景时,展示世界地图,分用不同的色块标注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以及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空间范围,让学生整体感知此时的世界格局,总形势是冷战,亚洲局部地区热战,出现了一批新兴民族国家可以是朋友。

2.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核心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新中国的外交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既结束了旧民主主义社会的屈辱外交,又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動提供指引。对于新中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与政策的原因,要置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国内背景中去考虑,注意历史的整体性与史实间的因果联系。这就是唯物史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有利于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通过展示材料,学生能够总结出影响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的国内外局势因素,国际上两大阵营对峙、美国等国家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国内百废待兴亟需恢复发展经济。承接引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作为一个独立行使主权的国家,能够根据国家利益制定国家政策。此外,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提出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努力。中共自成立那天始,二十八年来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多年革命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上,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归纳出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将具体政策置于具体历史环境中更是贯彻了唯物史观。

3..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要以史料为依据,因此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这两大素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表现为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但这三大方针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此时需要用史料搭建便于学生认知的桥梁。

出示两段材料,落实三大政策。

1945年斯大林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中,苏联强迫中国同意外蒙古独立,又取得了中东铁路的管理权以及在大连、旅顺两港口的实际控制权……

——摘编自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1950年中共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联对中国长春铁路、大连港和旅顺港的控制,至迟到1952年底将不复存在……中国获得3亿美元低息贷款及苏联适时的军事援助……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根据材料引导学生找到这三大政策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学生通过史料进行解释的过程。清除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的特权,则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在此基础上,中苏签订条约成为盟友体现了“一边倒”政策;中共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蒋介石政府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则是实践了“另起炉灶”政策。实施者三大政策,最终是为了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四、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归属感,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更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在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贯彻不能生拉硬拽,要寻找恰当时机,准确切入。

陆征祥说:“弱国无权利,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一百多年前,我们“跪”着办外交,我们被迫划出供外国人肆意歌舞升平的“国中之国”——租界,我们不断地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我们的海关由外国人把控,关税与外国商定,屈辱一词贯穿整个近代史。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主权国家,我们开始“站”着办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建国第一年冲破帝国主义封锁,与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发展与周边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并与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话语权也越来越多。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奋斗,少年强则国强,吾辈当自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努力奋斗。

历史教育往往是于无形中带给学生深远影响,因此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个复杂又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更多类型史料的支撑及学生的有效配合,更多方式与途径需要我们慢慢探索,培育普职融通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琴羽.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m].新华出版社,2007.

描写历史学科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新课程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

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

历史学科的心得体会如何写 历史学科总结怎么写(四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