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实用 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实用版(9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实用一
1、学会用bet法测定活性碳的比表面的方法。
2、了解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的基本假设和bet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基本原理。
3、掌握bet法固体比表面的测定方法及掌握比表面测定仪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测定软件的操作。
气相色谱法是建立在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测定多孔物质比表面的方式,常用bet公式为:)-1 p(c-1)/p0vmc上式表述恒温条件下,吸附量与吸附质相对压力之间的关系.式中v是平衡压力为p时的吸附量,p0为实验温度时的气体饱和蒸汽压,vm是第一层盖满时的吸附量,c为常数.因此式包含vm和c两个常数,也称bet二常数方程.它将欲求量vm与可测量的参数c,p联系起来.上式是一个一般的直线方程,如果服从这一方程,则以p/[v(p0-p)]对p/p0作图应得一条直线,而由直线得斜率(c-1)/vmc和直线在纵轴上得截据1/vmc就可求得vm.则待测样品得比表面积为:s=vmnaσa/(22400m)其中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为样品质量(单位:g)。σm为每一个被吸附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所占有得面积,σm的值可以从在液态是的密堆积(每1分子有12个紧邻分子)计算得到.计算时假定在表面上被吸附的分子以六方密堆积的方式排列,对整个吸附层空间来说,其重复单位为正六面体,据此计算出常用的吸附质n2的σm=0.162nm2.现在在液氮温度下测定氮气的吸附量的方法是最普遍的方法,国际公认的σm的值是0.162nm2.本实验通过计算机控制色谱法测出待测样品所具有的表面积。
比表面测定仪,液氮,高纯氮,氢气.皂膜流量计,保温杯。
(一)准备工作
1、按逆时针方向将比表面测定仪面板上氮气稳压阀和氢气稳压阀旋至放松位置(此时气路处于关闭状态)。
2、将氮气钢瓶上的减压阀按逆时针方向旋至放松位置(此时处于关闭状态),打开钢瓶主阀,然后按顺时针方向缓慢打开减压阀至减压表压力为0.2mpa,同法打开氢气钢瓶(注意钢瓶表头的正面不许站人,以免万一表盘冲出伤人)。
3、按顺时针方向缓慢打开比表面仪面板上氮气稳压阀和氢气稳压阀至气体压力为0.1mpa。
4、将皂膜流量计与仪器面板上放空1口连接,将氮气阻力阀下方的1号拉杆拉出,测量氮气的流速,用氮气阻力阀调节氮气的流速为9ml/min,然后将1号拉杆推入。
5、将皂膜流量计与仪器面板上放空2口连接,将氢气阻力阀下方的2号拉杆拉出,测量氢气的流速,用氢气阻力阀调节氢气的流速为36ml/min,然后将2号拉杆推入。
6、打开比表面测定仪主机面板上的电源开关,调节电流调节旋钮至桥路电流为120ma,启电脑,双击桌面上pioneer图标启动软件.观察基线。
(二)测量工作
1、将液氮从液氮钢瓶中到入保温杯中(液面距杯口约2cm,并严格注意安全),待样品管冷却后,用装有液氮的保温杯套上样品管,并将保温杯固定好.观察基线走势,当出现吸附峰,然后记录曲线返回基线后,击调零按钮和测量按钮,然后将保温杯从样品管上取下,观察脱附曲线.当桌面弹出报告时,选择与之比较的标准参数,然后记录(打印)结果(若不能自动弹出报告,则击手切按钮,在然后在谱图上选取积分区间,得到报告结果).重复该步骤平行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为样品的比表面积。
2、实验完成后,按顺序。
(1)关闭测量软件。
(2)电脑。
(3)将比表面仪面板上电流调节旋钮调节至电流为80ma后,关闭电源开关。
(4)关闭氢气钢瓶和氮气钢瓶上的主阀门(注意勿将各减压阀和稳压阀关闭)。
(5)将插线板电源关闭.
操作注意事项
1、比表面测定仪主机板上的粗调,细调和调池旋钮已固定,不要再动。
2、打开钢瓶时,表头正面不要站人,以免气体将表盘冲出伤人。
3、使用液氮时要十分小心,不可剧烈震荡保温杯,也不要将保温杯盖子盖紧。
4、将保温杯放入样品管或者取下时动作要缓慢,以免温度变化太快使样品管炸裂。
5、关闭钢瓶主阀时,不可将各减压阀关闭。
样品序号重量(mg)
表面积(m2/g)
峰面积(m2/g)
标准样品702001660630
样品170199.2411626622
样品270198.6461621763
样品均值70198.9441624192.5
样品表面积的平均值为(199.241 198.646)/2=198.944m2/g
相对误差为:(198.944-200.00)/200.00=-0.0078)
1、调零时出现问题,出峰时,基线没有从零开始,然后处理不当。
2、取出装有液氮的保温杯时,基线还未开始扫描。
3、脱附时温度较低,出现拖尾.通常认为滞后现象是由多孔结构造成,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脱附的热力学平衡更完全。
1、打开钢瓶时钢瓶表头的正面不许站人,以免表盘冲出伤人。
2、液氮时要十分小心,切不可剧烈震荡保温杯也不可将保温杯盖子盖紧,注意开关阀门,旋纽的转动方向。
3、钢瓶主阀时,注意勿将各减压阀和稳压阀关闭。
4、测量时注意计算机操作:在吸附时不点测量按纽,当吸附完毕拿下液氮准备脱附时再点调零,测量,进入测量吸附量的阶段。
5、严格按照顺序关闭仪器。
6、et公式只适用于比压约在所不惜.0.05-0.35之间,这是因为在推导公式时,假定是多层的物理吸附,当比压小于0.05时,压力太小,建立不起多层物理吸附,甚至连单分子层吸附也未形成,表面的不均匀性就显得突出。在比压大于0.35时,由于毛细凝聚变得显著起来,因而破坏了多层物理吸附平衡。
推荐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实用二
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是指“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认知水平、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教学心理的自我监控”。本学期我担任我校九年级物理科教学,我发现这一届的学生中,九(1)、九(2)班的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且有三分之二学生根本就不愿动手。而九(3)班的学生基础有好有差,参差不齐,九(4)班学生基础较好但优秀生很少。三月份,我们物理科就进入全面复习阶段,我进行系统而又有针对性的复习,对九(1)、九(2)班的学生主要以基础知识复习为主,对九(3)班、九(4)的学生在注重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还加强了对中等难度题目综合练习,课后还对重点培养对象辅导,现第一轮复习即将结束进入第二轮的单元测试,专题和综合练习。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模拟考试的情况来分析,虽然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并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但也进步了不少。结合前段时间的`复习,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看法。
我们总觉得课本上的知识点都是学生平时已学过的,应该会了,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在课堂上复习了。因此,总喜欢找一些新颖的,平时没见过的习题来让学生练习,然后评讲。认为这样复习效果会显著,会提高学生应试水平。可是,当学生对已讲过的基础考点、习题还做不起来时,我们总是埋怨学生:“我都教了好几遍了,你怎么还不会?!”,言下之意,我老师没法子了,是你学生的责任!其实不然,我们想一想,如果说:教过等于教会,学生不都是满分了?还有复习的必要吗?无论什么样的班级,也不论学生的学情怎样,都会存在一定的薄弱点。虽然要求老师对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了如指掌且对症下药不太容易,但作为老师平时应做个有心人,勤于记载,把大多数同学平时学习时存在的普遍问题,记载下来,复习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我一直提醒自己:教过不等于教会了,复习时重点问题重点讲,常错问题反复练,这样复习的针对性有了,效果才会好。
在总复习时,我们总认为总复习是为少数学生升学服务的,更有甚者,认为是为考重点中学的学生服务的。于是,复习之初,就高要求、高起点,大部分学生对复习内容都听不懂,上课迷惑不解,昏沉欲睡。还有极少数教师在改作业、阅卷时,眼中也只有尖子生!这样的复习能怪学生不懂事,不认真听课?我认为:中考首先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其次才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所以,命题面向的是全体考生,试题一定不会很难,基于此,在复习与训练过程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同学,对考点不必抠得太深,要不遗余力地夯实学生的基础,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求课堂结构是:低起步、慢坡度、高收尾、留思考,同平时讲课一样,一以贯之地注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我总是认为:部分大于全部!
常见现象:我们九年级老师进出教室手上拿的都是试卷,没有课本,没有备课笔记。其实,九年级中考复习,主要还是用好课本,其次才是用好一本复习资料。比如说《中考指南》,但决不能本末倒置!只要用好了课本,选择好复习教材,才能让学生远离题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还有一个多月的就要中考了,在加强对全体九年级学生进行中考复习的同时,我还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和辅导,争取让他们赶上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将继续对他们进行精准培优,争取他们在20xx年中考中考取优异的成绩。
推荐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实用三
物理复习课教学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学习的钥匙,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而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物理复习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习的机会。 例如在复习浮力分析题时,可以根据解答浮力分析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
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实用 物理实验课短篇心得体会实用版(9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