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心得体会如何写 写给安德烈的信的经典(8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安德烈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从第一封信读起,我们不难感受到___对自己儿子许久未见得陌生,品尝到弥漫在书信里安德烈的天真与青春的自由。从前可爱的安安、躺在她怀里依偎的安安、金灿灿毛茸茸的安安如今也要展开翅膀单飞去了;从前而二十岁的焕发容颜,如今的鬓发苍苍,蹒跚而来又扬长而去。那些站在远处的曾经,都随时间而去了。
父母终究是父母,会时时刻刻牵挂,会嘘寒问暖慰问,会和声细语教育,会把孩子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会倾尽自己所有,只为成全更好的他;孩子也终究是孩子,会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会鞭策自己努力奋斗,会愿意用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
父母没法强求成为我们的知己,就像我们没办法强求任何一个人成为我们的知己一样。因为年龄,我们热衷于不同的事情;因为经历,他们所走过的路我们还没有起步;因为时代,我们选择表达爱的方式都大不相同。所以,我们会选择越来越靠近志同道合的伙伴,渐渐脱离了全心依赖的父母;我们会学着自己独立的去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事务,不再让父母手把手教我们完成我们生命里的每一件事;我们会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所喜欢的事情中,不花一点点的时间敷衍任何人。我们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爱的港湾,一个人在海上独立的航行,尽管我们会经历一波又一波的困难,我们也愿意用自己力量乘风破浪。
走过崎岖坎坷的路,尝过辛勤劳碌的汗水,听过肆意而起的流言,呵护我们成长的父母更愿意用他们凤凰涅盘般的宝贵经历告诉我们,指导我们在人生路上走的一帆风顺。生怕我们没有在他们给我们铺好的路上走,否则我们就会遭受挫折,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这样哪能让他们不担心?
但是已经有了独立思想的我们,却是渴望一种可以自凭做主的愉悦。自由分很多种,而父母所给我们的自由却是最复杂的。这样的自由是父母想给又不想给的,而我们却又十分的渴想与期待。在这给予与企望的来回道路上,夹杂着来自不同方向、不计其数的情愫。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也许会辗转反复,也许会一波三折,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来自生活的乐趣,体会它带给我们最独特的感受,才能经历到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父母给我们的爱,不计代价的付出,他们愿意用最无私的方式来铸就更好的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心里,父母的位置永远独一无二、无可替代,他们对我们的付出,我们终会回报,尽我们最大的爱与孝顺。我们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产儿,请允许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尽我们为子女最大的孝心。我愿意将来把我的第一份工资交到他们的手上,愿意用自己挣的钱让他们过上宽裕、美好的生活,让他们尽可能的享受精神与物质欢愉。也许,这是我读完他们的信最大的收获。
___和安德烈原来也可以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她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她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日后的人生旅程,淡然还是要浮萍离散——人生哪有恒长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记刻下此生永远不会忘记的生活岁月。
最新安德烈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这句话真是让我感触很深。___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她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儿子安德烈的内心深处,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他们之间如此坦诚的交流。他们母子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心灵和世界。这是一种很好的寻求母子沟通的方式,同时反映了当代青年与母亲之间的代沟,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读后不由我想起来我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沟通的关键,一味强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败,对于成长中特别是逆反期的学生如何因循诱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老师的压力,家长的攀比,就业的压力,我也曾经为学生饱受煎熬与不安,在面对面交流产生抵触情绪时也采用过书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孩子,没有特权让学生听自己的,让学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 "成长只是在独立与放手之间" 。
与学生个体的课外交流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本上有的还是没有的,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其它方面的,无论是答疑还是教师的有意引导,一般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都能为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的发展服务。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协调地融人到社会群体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总是很敏感的,教师渗透在交流中的真心与关爱,会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对其内心产生震撼:既然教师在课外都那么关心、爱护与帮助自己,没有理由把教师拒之于心灵的门外。学生认同了教师,就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亲其师,信其道。"现在一些学生厌学、偏学,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良好的师生关系、适当的师生交流,都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把他们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待人处世的良好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历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中发现,那些善于交流、善于鼓励又具有爱心 、责任心的教师,其教出的学生较受社会的欢迎, 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对较高。其实,国外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早已表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行为表现,对健全学生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随着交流量的增大,交流的面也自然会扩大,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有助于遏制"高分低能"的现象。
有人曾疑惑,成长真的只是在在独立与放手之间吗?让我们尝试着缩短心与心的距离,让我们师生靠得近些,再近些。
最新安德烈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也就是说,你到今日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十分奇怪:一个儿子对自我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悲痛么?之后我才明白,安德烈可是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理解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我的中国母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所以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应当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可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我的?我觉得应当不多吧。毕竟自控本事可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我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我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职责心的人必须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我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我觉得随着我的成长,我拥有的自由也在不断增多。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总是要限制我看电视的时间,所以在那时我是不敢随便碰电视遥控器的。当我上了初中后,爸妈对我在看电视方面就很少管了,因为我已经能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本事控制自我,才放心地这样做的。在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也从来可是问我用手机的情景,我对此也很满意。所以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可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认为父母就应当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这般的生活,我必须会十分满足的。可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我觉得安德烈似乎对自由的要求过高了一些,或许也没有,只可是又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自由其实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复杂的自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这自由是父母想给却又不想给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所以我也很推荐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来看看这本书,必须会获益匪浅的。
最终,我还想说,我真的羡慕安德烈,他能在一个如此精彩的人生环境中不到三十岁的他已经跑遍了差不多半个地球,拥有一群不一样肤色不一样语言但却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遇事能独立思考,有自我的见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满挑战,充满色彩。我期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国门,去感受外国世界的精彩,进而拓展自我的视野,丰富自我的思想。
最新安德烈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寒假,读了___与儿子安德烈合作写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受益匪浅。整本书我读出了两个词,尊重和自由。
___对儿子的尊重和儿子与母亲交谈的自由,颇让我们感动与羡慕。我们常说,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可是能做到的家长又有多少?___女士在这36封家书中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记得书中这样叙述到,___非常讨厌自己的儿子吸烟,每当他吸烟的时候,都想狠狠地训斥安德烈,但终于还是忍住了,理智告诉他,安德烈已是成年人,他有选择的权利。而我们做家长的和龙女士所区别的,就是我们面对这样的行为,常常忍不住训斥孩子,甚至对他们大打出手。因为我们恐惧,恐惧孩子走弯路,恐惧孩子走向我们所不希望的道路。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甚至亚洲的传统教育方法。《独立宣言》一文中写道:
一天,一些中国大陆记者来采访___,她的二儿子菲利普恰好在跟前。朋友刚离开,菲利普便说道:“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女的华人朋友的特征?”
他说,“就是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
从这可以看出,在我们中国,甚至亚洲传统思想中,孩子无论多大,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常常不尊重孩子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___女士对于孩子的尊重还表现在,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平庸”。作为中国的家长,我们常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形当中,便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孩子和安德烈一样,害怕自己的平庸,害怕自己所获得的成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这里,很喜欢___女士给安德烈的这样一段话与家长们共勉: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
这两句话使我醍醐灌顶,因为我也是一名家长,我也渴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不平庸,但是对于不平庸的意义,我理解的很狭隘,能上一流的大学,能有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其实,正如___女士对安德烈说的“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其次,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冲击就是安德烈在母亲面前是自由的。从书中可以看出来,安德烈,想谈什么就谈什么,毫无顾忌,就像对待自己的同伴。这才是真正意义
安德烈心得体会如何写 写给安德烈的信的经典(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