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公益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 校友会讲座心得体会(8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2022校友会公益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上海财经大学95周年校庆日,也是上海财经大学第六次校友代表年会召开的日子。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各位参会的校友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且通过大家转达我们对海内外十余万名校友的亲切问候!
今天的会议在95 周年校庆日召开,在校园里召开,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刚才各位校友、校内部门同志的发言从不同侧面回顾了我校95年的办学历程,总结了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并且从另一方面,我们大家已经着眼财大百年来展望我们的发展,为学校下一步发展献计献策。因此,可以说,今天的会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今天的会议内容特别丰富。一上午听下来,我相信我们有共同的感受:第一,这是一个总结表彰会。刚才张彦波同志认真回顾了一年多来的校友工作,包括各地校友会的工作情况,隆重表彰了一批先进的地方校友会和15位心系母校、贡献母校的校友代表。第二,这是一个经验分享会。刚才中国台湾校友会、香港校友会、北京校友会和广东校友会的代表先后发言,交流了如何服务校友、服务母校,如何共同发展方面的经验,引发了我们的共鸣和对校友工作的思考,由衷地想学习、交流和效仿。第三,这是一个信息沟通会。刚才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招生办的同志给大家谈了一些信息,这些很好地体现了我们校友会的宗旨----服务校友发展。因此,这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会议。与大家一起参加此次会议,我感到非常高兴、颇有收获。
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主要有三点:一是我们的母校;二是对校友的认识;三是对校友会的期待。
先谈第一点,我们的母校。坦率地讲,我来谈这个问题为时尚早,因为大家知道我来上财工作到今天一共是四个月零十天。但经过近期的学习,今天我可以向大家汇报的是,对母校的认识至少有三点:
第一,历史光荣。 说到我们的母校,心里油然而生的是敬佩、敬仰之情。大家知道,我们的学校所走过的95年,尽管历经坎坷,起起伏伏,但它至少创造了三次辉煌,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第一次辉煌是1917 年到新中国建立。 我们的学校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商科大学而创立、发展。1917年,南京国立师范学校的商科也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是由杨杏佛先生领衔的,他在美国哈佛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为报效祖国而回到国家,在南京国立师范学校担任商科主任。伴随中国工商业的发展,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1921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年,商科东迁上海,创设上海商科大学。郭秉文先生,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位获得教育学博士的中国人,回到祖国,担任我们学校的第一任校长。马寅初先生,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回到祖国,担任我们学校的第一任教务主任。尽管学校迁沪之初由东南大学和暨南大学两所大学合办,此后也曾几易校名、几易校址,1932年改称国立上海商学院,但因它得天时地利人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商科人才发展急需,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次辉煌是从建国之初到50 年代末。 主要体现在1952年国家高等院系调整,我们学校是一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学。整个华东地区的财经类学科,包括上海的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等的经济管理学科,还有南至厦大、浙财,北到山东财经学院的一些学科,几乎全部并到我校,使我校成为当时华东地区唯一的高等财经院校,一大批各有专长、学贯中西的教师集中到我们学校,学校上个世纪50年代有12 位二级教授,可以说是人才荟萃,学术兴旺。
第三次辉煌就是1978 年复校之后。 我很高兴地得知,今天参加会议的就有78 级的校友代表,在您入校之年我们学校揭开了历史的新的一页。复校30多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了数万名高质量财经人才,调整了本科生、研究生、外国留学生的结构以及学术性应用型研究生的结构,使之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定位相匹配,通过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科建设方面,新增经济学创新平台985重点建设项目和数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数量明显增加;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方面,我们在国内财经类院校中名列前茅;我们的校园面积已从中山北一路369校区的80 亩拓展到今天的近800 亩。回顾我校95 年的光荣历史,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有这样的母校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二,目标崇高。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很有抱负的学校,创校伊始,我们的创办人就有着宏伟志向。最近我学习了郭秉文先生的一些著述,翻阅了一些史料,看到当时的《申报》上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我们学校的办学信息,真是很受鼓舞。我特别钦佩那一代教育家,那一代为数不多的财经教育家,他们一开始办这个学校,开启我国高等教育商科的先河,就是走国际化的道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满足上海地区需求,树立经济匡时的育人理念……这些都通过当时一件件工作体现出来。当时的实践很好地回答了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就是中国人独立办一所社会急需的高等商科大学。怎么办这所大学?至少有如下几点。一是注重德育教育,二是走国际化的道路,三是密切结合本土实际,四是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当时的课程计划、师资配备和教学管理,不少部分是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马寅初先生在1921年初秋的两次开学典礼上分别讲话,第一天是面向全日制学生,第二天则是面向夜校学生。他把授课教师一一介绍给学生,绝大部分教师是从欧美留学回来的,但其中一部分是在上海金融机构或其他工商部门的工作者,国际化加本土化,结合得非常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办好模拟银行,培养人才及时满足工商业发展需要,正是体现了以厚德博学的育人理念和要求实现经济匡时的办学目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学校也是非常有雄心壮志的。现阶段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创建国际知名的、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所以第二个认识是我们的学校是一个目标高远的学校。
第三,业绩辉煌。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给大家列举几个数据。首先,从人才培养来说。我们的mba 学院、商学院已有21 年历史,有9500多位校友,在办学过程中,我们的质量一直名列国内高校前列。今年暑期公布的福布斯排名中,我们的mba教育排在国内前十位排名不分先后,而且我校是前十位中唯一的财经院校。再说我们的本科教育。本周一下午,我们开了一个中层干部会议。我们的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姚玲珍同志做了专题报告,告诉我们上海财大的本科专业中,有10个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前5% ,有14个专业在全国是前十名,毕业生就业比例高层次高,因此,我校的本科教育质量是过硬的。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优化结构、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原则,在本科生规模稳定在8000人的同时,研究生规模达6000 名人,博士生近千人,专业型硕士达到70%,这个结构应该说是朝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方向在调整。我校培养出的博士生,有4-5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优秀奖或提名奖,经济学院和会计学院培养的博士生刚刚毕业或是在学期间即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文章。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始终是坚持以人为本、本科为基、质量至上,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内涵发展,提高质量。
在科学研究和学科水平方面,仅列举几个数据:一是经济学的研究水平。欧洲经济学科排名前列的学校--荷兰提尔堡大学,它对经济学类的几个顶尖杂志发表的论文有所排名。在它的排名当中,我校20__ 年在中国大陆的高校中名列第二,在亚洲的高校中进入前十位。到20__年,我们在大陆高校中名列第一,在全世界榜上有名,列第122位。所以,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对接国际标准、增加国际发表方面,我们学校是进步迅速、有所建树的。再一个就是我们的主干学科是什么水平?在国家学位办组织的上一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列全国第三,工商管理学科列全国第八,理论经济学列全国第十。
第三个方面是服务社会。服务社会也可以用数据说明。在上海市近两届的决策咨询成果评奖中,我校获奖数在上海市各教育科研单位中均名列第一。这说明我们在服务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应有的参谋咨询作用。当然,我们近期又在加强这方面工作力度,已经初步制订了服务国家财税事业行动计划和服务上海发展行动计划,我们期待在这方面有更大作为。
谈到母校的发展,至少是历史光荣、目标崇高、业绩辉煌,我们有理由为有这样一所母校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接下来谈谈对于校友的认识。 什么是校友?校友就是曾经在一所学校学习和工作过的人。校友对于学校非常重要,怎么说都不过分。我的认识有这么几点:
第一,校友是一所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经常被问到你们学校在哪里,你们学校有多少师生,你们学校学
校友会公益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 校友会讲座心得体会(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