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内谋知识网--内谋文库,文书,范文下载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历史安阳心得体会范本 参观安阳博物馆心得体会(五篇)

来源:互联网作者:editor2024-02-022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历史安阳心得体会范本一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殷墟参观游览。

这里曾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中晚期的一处都城遗址。距今天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的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现在山东的曲阜,古称奄,迁到了我们安阳小屯村,当时这里称为殷。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商王朝的都城,历时255年,共传位8代12王。所以盘庚迁殷以后的商朝又称为殷朝或殷商。直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帅军伐纣灭商。这座曾经辉煌了二百多年的商王朝的都城,逐渐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到了近代,一个偶然的发现,引出了“一片甲骨惊世界”的恢宏乐章。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的教科书上,都这样无可争议地记载着:公元1899年秋,在中国河南安阳西郊一个被称为“小屯”的村子里,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的文字——甲骨文。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这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都城重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为我们今天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殷墟,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甲骨文发现地:殷墟首先是以出土甲骨文而闻名于世的。可以说没有甲骨文的发现,就没有殷墟的发现。那么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呢?这就要从奇怪的“龙骨”谈起了。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小屯村民在田里耕作,时常有一些龟甲和兽骨之类的东西从土中冒出来。起初,人们并不太在意,也就随手丢弃了。不过有时候会有大批的甲骨出土,有的村民就会把它们整车拉回家中,填塞枯井。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中有一味药叫做“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或牙齿的化石,实际上从哪儿能弄这么多的龙骨用来入药呢?于是药铺大都以古骨充之,不论人骨还是兽骨,统统拿来冒充。研成粉末,作刀创药用。当时像这样的兽骨卖到几文钱一斤。于是,村民就开始将甲骨带到中药铺里出售了。当时,谁也不知道这几文钱一斤的“龙骨”,就是殷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由于人们不认识它,不知道有多少甲骨片就这样被当作 “龙骨”毁掉了。直至光绪24年(1899年),当时任清王朝国子监祭酒的内阁学士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在北京武门外菜市场的达仁堂药铺抓药,在中药“龙骨”上面发现刻有字迹,并认定甲骨是殷商遗物。这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光和甲骨的复见天日。这也是郭沫若先生的诗句“一片甲骨惊世界”的由来。

大门:我们看到的这扇大门,是根据甲骨文中的“门”字仿建设计的。整扇大门是由甲骨文中的3个“门”字组成的。门额题名“殷墟博物苑”5个大字,是由著名的历史学家周谷城老先生题写的。门两侧的浮雕图案,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形玉玦,放大仿制而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叫做夔龙。好,下面就让我们穿过这道甲骨之门,走进历史,走进殷墟。

司母戊鼎:这就是1939年在王陵区出土的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世界青铜器之最。这是司母戊鼎放大一倍的复制件。堪称青铜时代的巨无霸,不仅造型美观,花纹绚丽,他所隐含的政治意义更耐人寻味。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故被世人称为:“司母戊大鼎”。专家认为,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亲 “戊”而铸造的。真品现存放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大鼎重875公斤,这么大的铜鼎,不仅在我国首次见到,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鼎在商代是做什么用的呢?早期的鼎呢是用来烹煮食物的,是一种食器。各位朋友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吧,说大禹时期把天下分为九个州,每州铸一只鼎来象征,这就是历史上说的“禹制九鼎以安天下,”拥有九鼎标志着拥有天下的意思。自从大禹铸九鼎以后的夏商周三代,就都以此为传国重器。鼎呢?也就成为了王权和地位的象征。成为国之重器。所谓一言九鼎,也是源出于此。在《左传》上有一段关于楚庄王问鼎的记载。同学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吧,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有一次周定王派王孙满去犒赏楚庄王,他别的什么也不问,就问周王室那些鼎的大小轻重,幸好王孙满很是机智,回答他说:“在德不在鼎,周室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一场危机才算化解。但楚庄王觊觎王权图霸中原的野心却暴露无疑。从此以后,我们就有了“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好,鼎的故事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随我参观商代的宫殿建筑。

殷墟地下博物馆外观介绍:这座博物馆是建在地下,它是由中国建筑研究设计院的崔恺先生设计的,他是中国建筑学界中生代的领军人物。他的方案为什么能够胜出,是因为他的设计符合现在世界上保护遗址的理念。同时尽可能地与整个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这个青铜结构,象征殷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一样都是世界一流的。的确,这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展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在离家59年后回安阳“省亲”,和这些珍藏多年的500多件同样堪称国宝的文物一同展出。

正前方大家看到的这个图案是我们博物馆的馆标,它是从青铜器上直接复制下来的。是儿子的“子”字,在商朝是王族的姓。字形看起来很有生命力的样子,就好像在引导我们向前走一样。

时间走廊:现在我们进入时间走廊,从民国开始,让我们一起穿越三千年时空隧道走进历史,走进殷墟。

青铜板上的是“乳钉”纹,在商朝的青铜器特别是铜鼎上常常可以见到,也是商代最常见的青铜纹饰之一。

大家看到青铜板内壁的图案吗?它也是从青铜器上直接摹刻下来的,它的边框是个“亚”字,在商朝它代表有一定职位的人,通常这样的人是拥有兵权或军权的人。

主题水院:大家看水底是一个用青石板拼成的一个龟腹甲。上面有董作宾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诗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太阳照在树林的树梢上,时间进入黄昏,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很有一番诗情画意吧!董作宾先生是第一个主持殷墟科学发掘的专家,也是迄今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这个主题水院也在告诉我们甲骨文和青铜器将是我们接下来要参观的精彩部分。

门口这个图案也是青铜器的铭文,仿佛是3000年前的商人右手拿戈,左手持盾,守卫着他们创造的文化。在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博物馆内请不要拍照,谢谢合作!

序厅:殷墟和商王朝的关系,这个时候要告诉大家商朝的基本情况……。商朝最后两个半世纪多不再迁都。《竹书纪年》记载273年不迁都,但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是殷墟年代应是250多年。这个都城的定位是商朝后期的都邑。

商王世袭表、商朝文化图(不等于商朝的政治疆域图),可能是以今天的河南为中心,北——河北,东——山东、江苏,西——山西、陕西,南——湖南、湖北。

玻璃上的甲骨文:高祖王亥。商朝人心目中认为他们的民族跟鸟有关系。这些铭文反映了商朝人心目中有关自己民族起源的想法。

盘庚迁殷图:这个画面表现的是浩浩荡荡的迁都大军从今天的山东曲阜长途跋涉来到殷墟的场景。上面的图示都是有证可考的:酉、鬲、狗、马车、不同的帽子。 大邑商:是当时商朝人对自己都城的概念。讲的是都邑。整个展厅是参照世界上著名的学者对“文明”一词的解释来布置的:1.有城市;2.有成套的礼制;3.铸造术。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陶器厅、青铜厅、文字厅和玉器厅来诠释3000多年前中国商代的文明。。。。。

陶器厅: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商代的建筑,殷墟作为商朝的都城,它那庞大的建筑群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呢?大家看这里,通过这里展示的商代出土的残墙,一幅景观画和建筑实物、生活用具来表现当时商朝的生活情况。西边是太行山,河流的源头,商朝的宫殿就建在这个河湾里。这里有制作的实景和画在墙上的房子,都是四合院式的,这是经过考证的。商朝高等级的房子都是四合院,这应该是被商人广泛采用的。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一节用来排水的三通,它是用灰陶烧制而成的。从它的制作就可窥见当时的地下排水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建筑房屋时的夯土墙,墙壁是用两块木块作盒,夹泥土夯实而成,叫板筑墙,商朝的房屋台基是以黄土夯实而成,房子的骨架是以木柱和木梁为主的。那时还没有出现砖瓦,一根根立起的柱子再架上梁,形成房子的骨干,它浑然一体,严谨结实,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以后历代建筑基本沿用这种结构,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遥遥领先的。接着引导看生活用具:陶器(不同用途),再看青铜柱上的人像。

气候:3000年前的年降水量要比现在的多,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的要高3度左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商人迁到殷墟。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吃什么呢?

食物:羊、猪、切刀、小麦。

饮酒:除了吃以外商人还得喝。商人喝酒在文献上是有记载的。周人认为商朝亡国的原因:饮酒过度。展示一壶酒。

装饰:骨笄。使用示意图。

商朝社会生产很发达,那么他们之间怎么样交换物品,那他们需要钱,需要货币,商朝人的货币就是钱。大量随葬海贝表示有钱,生前荣华富贵,死后也要享受。

文化交流:原始瓷,硬陶是长江中下游的,可能是当时由长江中游生产通过交流到殷墟。右边的两件陶器可能是山西陕西那边生产的。

青铜甗:大家看这里面放着两个人头。先讲它的作用。蒸人头是非常残忍的,只有在安阳殷墟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标本。为什么说人头被蒸过,这种头骨掰开后是齐的,一般的头骨掰开是锯齿状的。这有可能是当时敌对国家首领的人头,商王朝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用很有地位的方国首领的人头来祭祀神灵告庙祖先。在殷墟出土的近17万片甲骨中,有两片是头骨,上面刻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都是有关战争的,比如:“祖乙伐方国”。

除了人头,还有祭祀用的狗,他们当时很喜欢狗。也会把狗殉葬,放在墓葬底部的腰坑里。至于为什么这样,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但在中国唐朝时提到,他们会在墓葬下放铁牛……也许是为了防止地下鬼神的滋扰。

商朝是奴隶社会,大规模的祭祀是商文化的特征。这种祭祀在商王朝灭亡之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绝迹。西周人认为太残忍。面具:用安阳话讲:我的名字叫子商……人面范是商朝人用艺术的方式对自己形象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描述。他们的形象应该代表商朝人的形象。

(过渡)

农业:据学者们研究,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较好,动物资源丰富。在殷墟发现的生产工具上有斧、凿、铲、锛、镰、刀、钻、磨石、纺轮、网坠和杵等。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出土的青铜农具很少,从这个意义上看,石器在当时的生产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青铜则主要服务于统治阶层。

畜牧业:在商朝大量的发现牛。

制骨业:同学们,商朝的人们也是很爱美的,原本无多大用处的兽骨,被商朝的工匠们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和器物,兽骨的作用可以说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与利用。从获得的甲骨刻辞看,商人的狩猎活动非常频繁,猎获量也很大,其中有一次记载仅猎获的鹿就有500头之多,获得的骨制品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饰物。殷墟甲骨文中还有一次捕到7头大象的记载,发掘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记载。自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已出土了大约25000件以上的各类骨器,丰富了人们对这方面情况的了解和认识。与之相对应的是,考古工作者还在殷墟范围内发现了几处殷人制作骨器的手工作坊,出土了大量的骨料,骨器的半成品、成品和生产骨器的青铜工具,如铜锯,铜刀,铜钻等,还有蚌刀、蚌镰;另外还有石刀、石钻、磨石等物,表明殷代当时已经存在着专门制

历史安阳心得体会范本 参观安阳博物馆心得体会(五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