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交流心得体会精选 对历史教学的感悟(8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历史教学交流心得体会精选一
1.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精心打造高三历史高效课堂;大幅提高课堂效率;
2.积极参加市教研活动领会教学精神,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精制教学一体案;统一教学的要求、进度等各环节;
3.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动力。
上学期完成一轮复习教学任务。下学期:第一阶段进行专题复习,第二阶段进行综合训练。
1.关注a层次班级优秀学生,提升优生率;注重b层次班级的学困生确保合格率;
2.关注整个年级的历史教学,做到齐头并进,共同提高。
1.依据考纲,主干知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规律化
考纲是高考命题依据和教师指导学生备考依据。尤其注意对增删内容的处理,对考试要求的分析,对出现的新题型的关注。使教学复习内容紧扣考纲。高考中基础知识不会因为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被弱化,能力的培养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因此必须处理好必修模块之间、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和复习中不能主次不分,要强调主干知识,挖掘与主干知识相关的问题。在必修模块中,不能厚此薄彼,片面地强调某一模块重要,某一模块不重要。而是应当注重必修模块之间的知识点联系,充分利用知识网络,来理清知识必修三个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形成对考点的完整把握。
更要依据江苏高考《考试大纲》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有机结合,从多元史观新角度重新整合高中教材。主干知识的整合必须关注系统性,条理性,更要把握规律性。须把握规律性的内容始终贯穿历史教学和复习中。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且经济史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联系密切。
2.注重创新,关注高考,提高能力
近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越来越注重创新,越来越有鲜明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注意摒弃陈旧的历史观,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众多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所谓的历史启示,而是应让学生走近历史。
历史教学和复习中引用新材料新情境,一定要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来使用教材,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材的具体表述,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读懂材料,理解材料,能将材料中反映的知识点与教材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就能不断适应并理解试卷中那些复杂的史料等。
关注高考试卷的导向性,课堂训练中尽量使用高考原题,使学生熟悉高考,褪去高考神秘光环。同时,教学中编制和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新设计的题目,训练学生解题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指导学生正确审题,规范答题,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不规范失分。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用新的历史观,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现象,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在训练时,一定要使学生掌握综合性历史问题的解题技巧,努力提高答题的完整性。 近年的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呈现了探究性的趋势,让学生有“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故在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展示当前历史学界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主张。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
3.向“45分钟”要效率
课堂是选修学科的主要阵地,也是选修学习好与不好的关键。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做到严谨备课,准备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环环紧扣。特别关注重点难点,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分析透彻,讲解清楚。更要讲练结合。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有的放矢。
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特别是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整体知识体系。课堂留有空白,给学生思考和归纳的空间。注意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设问,既要关注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也要关注学有余力的学生。
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材料(文字、图表、图片),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整合,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基础知识的巩固,解题能力的培养,史学观念的形成,学科素养的养成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4.瞄准时政热点
近年高考都隐性考查了许多热点问题。历史学科是社会学科的范畴,这一学科性质决定历史高考必然与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关系的问题密切相关。近几年的各地历史高考试卷中,以当今中国和世界发生的热点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新问题,新情境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高考以能力立意,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特别是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拓宽视野,把在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新信息等和所学知识相结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认识这些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吸纳新史观,关注史学范式
近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比较强调的史学范式和史观有:文明史观,现代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等。教学中可以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构建知识体系。如中国近代史中更多应用近代史观和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可以用现代史观和整体史观。
关注中外的汇通,要把中国放进世界历史中来进行考察,理解中国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 要切实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在江苏历史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总而言之,必须做好四个方面:传统与创新兼顾;基础与能力并重;情感与生活结合;历史与现实相映。
主题历史教学交流心得体会精选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__的“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党的精神,神化学科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习思想,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学习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以“先让学生试一试”为指导,以“先练后讲”为操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全面落实自主学习方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初中二年级共分为六个年级,共有学生400人左右。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优秀生几乎没有,及格生也不多。学生情绪很不稳,根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不感兴趣。
(2)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教科书由主题和课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7个主题,共二十二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学习与探究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重点是中国近代史。教学难点是怎样记住“落后就要挨大”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2)、培养学生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3)、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教学成绩达到的目标:
争取在本学期历史成绩有所上升,及格率达65%。
四、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加强同科类老师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4、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5、使用尝试法教学,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尝试学习,让学生得到尝试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尝试学习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6、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
7、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感。
五、周进度安排:
周次
时 间
主要内容
一
8.15-8.21
第1课. 鸦片战争
二
8.22-8.28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第3课、收复新疆
三
8.29-9.4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
9.5-9.11
第6课洋务运动
第7课戊戌变法
五
9.12-9.18
第8课辛亥革命
政教处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六
9.19-9.25
第10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11课北伐战争
七
9.26—10.2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政教处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八
10.3-10.9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校委会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九
10.10—10.16
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与复习
十
10.17一10.23
复习
十一
10.24—10.30
期中考试
十二
10.31—11.6
第17课内战烽火
十三
11.7—11.13
历史教学交流心得体会精选 对历史教学的感悟(8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