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心得体会及感悟 体现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事例(三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推荐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当年朱元璋在修筑明城墙的时候,共用了黄金600万两,如此巨大的造城经费一部分是由国库所拨款,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江南的富户摊派的。据说仅江南首富沈万三一人就认领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建城费用。
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垣,动用了江南五省152个府县大约20多万工匠,城墙共用城砖大约3.5亿块。这些城砖来自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五省。之所以向这些省份征集城砖,是因为五省都属长江流域,运输城砖比较方便。大家请看,这些城砖的规格大致为长40cm、宽20cm、厚10cm、重约20kg。每块砖的侧面都刻有烧砖工匠、制砖地点、提调官等人的名字以及烧制时间等字样。为什么要在砖上烧制如此多的信息呢,其实,是为了实行责任追究机制,防止用不合格的城砖影响造城的质量。在明朝建城时,这些城砖运来要经过重重的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城砖,可以按照名字退回重烧,数次检验不合格,不仅要追究烧砖人的责任,还要对监造官员、提调官员加以治罪。正是因为采取了如此严格的责任制,才使南京明城墙历经600多年的战火依然保留完好。今天我们在已经出土的城砖上发现了多种字体、城砖上的字数最少的只有一个“万”字,最多的达69字。
南京城墙的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都城建设时期,主要是对六朝和南唐以来遗留下来的部分旧城加以整修和扩建,疏浚河道;第二阶段是与凤阳中都并建时期,对旧城垣维修加固,并向北拓宽到江边;第三阶段是集中力量大规模建造阶段,在此期间改造聚宝、三山、通济等城门;第四阶段是南京城墙建造的后期,这时开始修建了外廓,夯土筑城,周长百里,有外城门十八座,是南京城的又一座屏障,1393年外廓才全部竣工。
朱元璋从1366年开始兴建南京城,城墙直到1386年才完全合拢。中国古代的城池一般是“棋盘式”四方形的格局,而南京城垣打破了传统建筑中轴方位对称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负山绕水;利用天然河湖,挖土方填充城墙形成高城深壕,从军事实战的需要建造明城墙。明城墙形状“非方、非圆”成不规则多边形,也称为“葫芦形”。
南京城由四座城池组合在一起,即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早已毁坏,唯有高大的京城任然屹立不倒,所以人们便把京城称为南京城,明代南京城周长33.676公里,现存长度大约为24公里。城墙的高度一般为14-21米,城基宽度约10—24米,顶部宽约4-9米;城墙上分别建有200多座屯兵的窝棚和13616个垛口,这些排列如齿状的矮墙,它是作战时的掩体,也称为箭垛。
城墙修建时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采取沿“岗陇之脊”筑城,利用山体,将制高点掌握在手中,既利于防守和攻击,还可以省时省料,缩短工期。
城墙构筑了坚固的城基与墙基,由于南京地质比较松软,承担不了城墙的压力,就在城基底部采用井字形木构架桥转移法处理地基松软地段,城基的下部大量采用巨型条石为基础,
上部砌城砖,砖与砖之间用糯米汁、蓼草浆、石灰、细沙、桐油拌成的夹浆粘合。这种夹浆砌墙坚固无比,明城墙之所以600多年不倒,这也是其中重
中华民族不屈精神心得体会及感悟 体现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事例(三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