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教育孩子心得体会和方法 老师教育孩子的心得简短的(七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小学老师教育孩子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一、怎样把握基本形
小学低年级教材从造型的角度看都是采用的是平面造型,不追求立体感和空间深度,在教材介绍了基本形、圆形、方形、三角形,范画和练习都是由这些基本形所组成的简单形象,教材的宗旨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基本形的概念去观察、理解和表现具体的形象,因此要特别注意把握教学的尺度。
比如,低年级学生画人的动态是很困难的,但是只要学生能运用椭圆形、方形等基本形来画出人物的动态,比例大体上正确就可以了,不能一下子向学生提出形体、结构、衣纹组织等较高的要求,在低年级阶段,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眼光去认识和表现周围的东西,让他们认为看什么都要通过基本形去概括物体外形的习惯。
这种观察方法首先要能看出具体物象是方的、圆的,还是三角形的,进一步就要能观察出这些基本形在比例上的变化,更进一步就要在一个物体由几个基本形组合成的情况下。
能观察出哪部分是方形,哪部份是圆形,哪部份是大的,哪部份是小的,以及这部份与那部份组合的具体方式,在教学中,要把基本形的概念贯穿到每一个练习中去,反复地强调基本形去观察,理解形象的特征,培养起整体观念,这对到中高年级深入学习是很有益的,因此,低年级教材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对基本形的把握,同时每一个同学都应当把基本形看成是绘画观察和表现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二、如何把握色彩的感觉
在低年级教材中的色形是很丰富的,学生可以从教材中接触到五彩斑谰的色彩世界。在第一册向学生介绍了三原色的和三间色,在第二册通过色彩的空间混合和色彩转轮制作,让学生认识原色的并置和混合产生了新的色彩感觉。同时在低年级阶段,学生看色用的材料是彩色笔和油画棒,因此,不容易通过色彩的直接混合去认识色彩的变化。
教材中色彩认识的介绍与手工制作结合起来,这是非常有趣的,只要我们把握住教材的关键,就是利用各种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感觉。比如,原色“红”加上原色“黄”,变成“橙色”,如果在教学中对学生讲,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当色彩轮转动时,转轮上的红色和黄色呈现出橙色的相貌,这才能算完成了数学任务。按教材的要求学生除了将使用原色和间色作画,还多处出现灰色。此外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彩色范画,指导学生去辩别色彩间的差异,扩大色彩感知的面,同时,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把各种颜色和它们的名称对上号,在低段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感觉是与基本功训练并重的一项根本任务。
三、想象创造意识的把握,做好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在低年级教材中也安排了大量的创作课,这些课是同学们进行综合练习,检查对所学的造型、色彩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便是同学们发挥自己想象能力的好机会。
因此,在教材的把握上应当鼓励学生中超出教材范围的好想法。在低年级教材中还设计了大量的手工课。学生们在手工劳动中见到自己手中的材料变成了各种有趣的形象,一定是喜出望外的。这实际上是学生们在手工劳动中获得的创造的喜悦。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教会学生做一件件手工,而忘记了去引导学生获取创造的欢乐,那是非常遗憾的事。
在指导学生制作石头画时,应当启发他们制作出木头画或其它材料的画。如:利用蛋壳让学生画出丰富多彩的小彩蛋。总之,创造性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摆在重要地位,并在教材的把握中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同时低年级学生需要美术,也更爱好美术,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2022小学老师教育孩子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3月23—2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临沂举办的“小学数学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观摩指导活动”的学习。在短短的2天时间里,听了全国名师的4节示范课,4个学术报告。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下面结合我这次的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以前觉得自己教小学生还能应付的来,每天都能认真备课,有时观看名师的录像课,并把精华的部分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但上过课后也有很多的困惑,为什么同样一篇教案,名师们在课堂上是那么的挥洒自如,孩子们学起来也是兴高采烈,而到了我的课堂上却是一塌糊涂呢?听了名师的示范课以后,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其中赵震老师的课和讲座给我的感触最深:赵老师老师说了一个自己‘嘚啵嘚’、‘嘚啵嘚’典故,由此也引起了我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深深思考,借赵震老师的话说:为什么自己平日的辛苦付出学生却不买账?原因很简单,学生喜欢的是给自己更多空间的教师,学生需要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堂。要想创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就必须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空间,从自己的灵魂深处尊重学生的需要。
首先,数学课堂要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赵老师在教学笔算乘法的算理片段:
师:所学过的乘法口诀最多是九九八十一,这个12×4没有现成的口诀可算。(要求学生拿出白菜图,课件用小圈代表白菜,一行有12个圈,有4行)把自己的想法结合这个图,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用算式的形式写下来。(学生独立试算后反馈)
材料二:每行分别圈出10个与2个,分别圈出4组。
生:先把4个10乘起来是40,再把剩下的4个2乘起来是8,加上去。
板书:10×4=402×4=840 8=48
师:面对12×4时,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圈啊?算啊?×
生:10比较好算,再把个位上的数乘起来比较简单了。
生:没学过12的乘法口诀,最多只学过九九八十一,可以先把它的十位乘起来。
师:以前的口诀不太好用了,想到用整十数去乘,把12拆成10和2,你们的方法就叫拆,拆的有没有道理?每个12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10,一部分是2,有4个10,有4个2(引导学生看图)10×4算的是这部分,2×4算的是这部分,明明12×4是一道乘法,为什么后来是40 8,这是什么意思?
生:不加不行,它让我们算总和,没让我们拆散了再算。
生:拆是它的方法,最后还要合起来,这才是它的总数。
师:把12拆成两个部分,把2部分计算后再加起来,这一分一合把12×4给解决了,看似简单,其实里面有故事。
材料三:6个6个圈
师:一共有几个6呢?怎么列式?(6×8=48)在面对12×4不太好算时,他也在拆,拆成6个6个的,就有8个6,结果也得到48。这两种拆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拆法?
(课件出示计数器,动态演示:左边图示2颗珠重复4次,右边计数器个位落下8颗珠;左边图示10颗珠重复4次,右边计数器十位落下4颗珠)
师:借助图圈一圈、画一画,拆成整十数后再算,老师还介绍了计数器,如果没有现成的图示,没有计数器,还能计算12×4的问题。
生:笔算乘法;竖式。
赵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圈一圈,想一想,
小学老师教育孩子心得体会和方法 老师教育孩子的心得简短的(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