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网 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设计(优质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人教版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网篇一
本课面向五年级学生关于数学科的学习。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有关的体积单位的模型。还要准备一些相关的物品。
教学课题: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教材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悟物体占用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的概念。教材通过迁移类推引出物体的单位来的。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活动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方法:
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可以通过模型观察,再建立表象。通过做一做进行区分。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
1.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
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插图)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实验证明。
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生1: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揭示体积。
师:对,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请大家用手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摸并说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摸一摸,现在又有什么感觉?
生1:手在抽屉里活动起来不方便了。
生2:手要从书包缝里才能放进去。
师:这是为什么?
生3: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生4:书包占的空间比石头大,因为书包大,石头小。
师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学生回答。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生:我是看出来的。
二、引出体积单位
生:不好比较。
生1: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引导学生说出: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正方形来表示的。
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用正方体来表示。
师:对,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三、认识体积单位
师:请你们猜一猜1 cm3、1 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想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
师: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 cm3的正方体。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 cm3。师:请你们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 cm3。
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 cm3。
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 cm3。
生3: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 dm3。
生4: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 dm3。
师:1 m3有多大?
生:是棱长1 m的正方体。
生1:6个。
生2:10个。
验证(前排的12个同学钻到了正方体里。)
生:4 cm3。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生:大约是2 dm3。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你从这个纸盒里拿出了两盒粉笔,而每盒粉笔大约是1 dm3,2盒粉笔就是2 dm3。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第4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五、小结(略)
六、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反思: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发展,要通过表象建立深化认识,变抽象为形象。
人教版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网篇二
一、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2、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3、单位大小的感知。
举例:1立方厘米的物体;1立方分米的物体;
1立方米的物体。
一个花圃的面积约是10();一瓶药水重60();
一个仓库的体积是125();一间教室的.面积约是48();
一堆沙的体积是1.98();一瓶墨水体积是约60();
微波炉的体积约是45()。
二、下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数出它们的体积是多少,填在()里。
()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网篇三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学生上网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师准备好教学软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习,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教学例题。
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网 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设计(优质10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