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七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一
首先,墙上。
在进入风景秀丽的文化公园之前,被誉为“中国第一堵墙”的灵山大昭碑,首先会给您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昭比大约40米长,它的最高点是8米。它是宏伟的,宏伟的。赵朴初,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题写于昭比正反两面。
朴老与灵山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给灵山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昭比面朝太湖,一面刻有“万亩湖光清釉”七个字,是佛经上常提及的“七宝”之一。公园的古诗暗示,与太湖相交的灵山风景区,就像一面纯净美丽的琉璃世界。面对风景名胜区的诗词《小灵山》,是朴老对灵山的赞美和殷切期待。“去天竺观雕,留念法华”是指他到印度(原名“天竺”)和释迦牟尼的“灵珠山”(简称“灵山”、“九峰”)的旅行,但印度佛教已经衰落。灵九山呈现出一幅“空荒”的景象,回想起当年佛经的盛况,朴感到十分难过。“没想到,久风飞来了,天花把我的家都散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他1994年去无锡灵山,亲眼目睹了灵山大佛景区香客们佛教的兴盛。他仿佛觉得印度的鹰山“飞”到了无锡山,“天花散在我家”寓意着佛教的传播。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赵朴饶对佛教文化和佛教圣地灵山的殷切希望。
二世。了武鸣桥
在昭比对面,柔软的“吴明桥”横跨玉戴河。韩白玉大桥优美的桥身,彰显了古朴典雅。“五明”是古代印度对人类文化的总结,是对人类知识和知识的分类。“明”是指知识和学科,“五明”是指人类文化的五大学科。它们分别是1。内在明:认识自己的知识和生命的真理。2.声明:音韵学和语言学;3.殷明:逻辑论证4. 医疗处方:医药、体育、养生;5.公侨明:农业、商业、工业、建筑、音乐、文学、军事、管理等各行各业的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每座桥都以“五名”中的一名命名,桥栏杆由来自北京房山的韩白玉制作。这些都体现了灵山打造“一流景区”、“一流工程”的坚定目标。通过“五明桥”进入灵山风景区,我们才意识到佛教不仅倡导寺庙与山林之间的禅修,而且不关心社会现实和广大人民群众。相反,虔诚的佛教积极倡导开发和利用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技术,造福于一切众生。“五明桥”反映了灵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游客朋友可以选择不同的桥梁来满足你不同的愿望。
3.灵山风景区门户
通过五明桥,你可以看到一个宏伟、庄严、精致的“风景门”。门户结合了原始而凝重的徽派建筑、北方皇家建筑的宏伟氛围和西藏建筑独特而活跃的风格。大门口悬挂的“灵山风景区”牌匾上也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题词。灵山景区作为中国第一批4a级景区,不仅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还拥有优秀的旅游软件服务,包括导游、小块存储、广播、医疗等。游客手中独一无二的明信片票,体现了灵山“服务家园”的匠心。当你享受游览灵山的乐趣时,你可以把明信片上的票连同你的祝福送给亲朋好友,也可以把灵山独特的精神和财富送给千千万万的家庭。
通过灵山景区大门建筑,让我们了解丰富的佛教历史,体验灵山独特的文化。
对于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二
冕宁灵山寺距冕宁县城8公里,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67公里,距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80公里的省级自然风景区,是凉山州重点整合的彝海—灵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灵山寺是凉山州境内最为有名的一座寺庙,和赫赫有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同属冕宁县,位于该县县城20公里之外的东部小相岭西麓深山老林之中,因背后紧靠着的那坐 山门大殿
高耸的大山叫灵山,所以叫灵山寺。
冕宁灵山以灵山寺为中心,规划保护面积40平方公里。灵山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冕宁县如今规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宽敞宏大,结构庄严,前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两边是十八罗汉,后殿供奉灵山寺开山祖师梧真和尚杨学信木刻偶像。面对大佛是坐着的韦陀0神像。据说,天下的韦陀都是站立姿势,唯有灵山寺的韦陀是坐像,因为灵山寺本来清净,不劳韦陀虎视眈眈地站着0。寺庙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门,以正殿天井为中心,两侧有众多的房舍堂廊,前后左右纵横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一片古建筑群。山门外边有6棵苍劲挺拔的参天古松,粗有三四人合抱者,树龄至少在两百年以上,它是灵山寺最主要的标志。
在灵山寺的背后,是一座美丽的自然公园。那里生长着古老的参天大树。还有一个在当地很有名的地方,不过还不为外人所知———连三海。在一座山上,静静的淌着三条湖。据说山上还长有灵芝,并有细细的泉流,还有前人留下的石洞。在湖中还有据说会爬树“鱼”,湖海比较深,当地对湖还没有做过考察,仅是
从当地一些年迈着那里得知。
灵山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冕宁县如今规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宽敞宏大,结构庄严,前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两边是十八罗汉,后殿供奉灵山寺开山祖师梧真和尚杨学信木刻偶像。面对大佛是坐着的韦陀0神像。据说,天下的韦陀都是站立姿式,唯有灵山寺的韦陀是坐像,因为灵山寺本来清净,不劳韦陀虎视耽耽地站着0。寺庙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门,以正殿天井为中心,两侧有众多的房舍堂廊,前后左右纵横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一片古建筑群。
关于灵山寺的历史,在志书和碑石上已早有记载。杨祖师俗名杨学信,法号悟真,佛号普渡,湖南省常德府龙阳县人。清乾隆四十七年,游历来到冕宁,听说灯台山是燃灯古佛修行的地方,“遂策杖往观,直至峰顶,果然胜迹犹存,故址显在”。杨祖师便在青龙潭就水结茅而居,一面继续修行,一面筹建寺院,当时门下有冕宁弟子约百人。灵山寺大约在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知县辛大成为寺院题名“西灵”,民间则称“灵山寺” 香火鼎盛
。杨祖师在冕宁20xx年,灵山寺建成后在寺内修行9年。于清嘉庆九年二月端坐而寂(逝世)。经七日后,其弟子启龛视之,但见满面红光,宛然如生,即将肉身移置佛堂,长期供奉,其肉身则完全干固,不再腐朽。在灵山寺右1公里的岩壑之中,有天然巨石座,呈八卦形,顶面平整,传说那就是杨祖师“坐化圆寂”的禅石。
昌海和尚灵塔位于灵山寺大殿后数十米的坡林地内,灵塔用青石板镶嵌而成,高2米多。建于清咸丰丙辰年(1856年)。为曹洞宗三十二世昌海达和尚塔。
高和尚修行处在灵山寺大雄宝殿之西,过青龙河沟,在林木杂生的山坡上,有寺庙遗址,遗址后有10平方米左右的岩房和大石板井。传说此处是与杨祖师同来灵山修行的高和尚建庙处。在此可俯瞰灵山寺建筑群。
火炭堡藏文石刻位于苏州坝西北端宁源乡巴甫村火炭堡。一高约1米,长逾米的棱形大石,右刻藏传佛教格鲁派教义,标题为“六字真言”,左刻献宝祈福人像。估计为明末清初刊刻。
本波教石碑位于城厢镇大垭口村。碑体为花岗石,高约1米,宽0.4米,厚0.15米。略风化,文字图象清晰可辩。石碑上部可卷云纹,下部为一雄狮浮雕,中刻三行藏文(转写梵文体),书写古朴工整,其中第一行为藏区本波教派的“八字咒语”。
墨玉海即黑海。位于灵山河正沟源头,海拔约3500米,形似葫芦。海的南北山峰 连三海
终年积雪,绝壁之上有稀疏的云杉和丛生的杜鹃,东面山坡缓缓延伸,嶲山山脊银色板块冰川延伸进林中;西边出水处,草坪之上有矮小成簇的杜鹃,有嶙峋的山石点缀其间。海水远观为黑色,近观则清澈见底,洁净无尘。
金海又名红海。海区为红色火成岩,远观海水成红色,固有此名。位于灵山主峰东麓,灵山河南支涧水沟的源头。海拔约4000米,形似腰子,由上下两个海子相连而成,每个海子面积约百馀亩。环湖雪峰耸立,状如城碟,淡云飘过,上下金黄,天水一色。
连三海位于灵山寺所在的西山中段分水岭西侧。是三个保存完好的第四世纪冰川冰斗地貌群所构成的三处冰川湖泊群,每个海子均由独立山峰所包围。连三海子三个湖泊形态各异,湖水清澈,天光云影,蔚然生秀。其中一湖,有一道冰川通向湖心,将湖面一分为二,景象颇似太极图,尤为奇观
对于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三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灵山寺景区位于九龙溪中上部,为风景区中心景区,其面积约2.8平方公里,景点丰富、密集,内容齐全,特点是寺古、林奇、湖秀、峰翠,以朝圣为主要内容,主要景点5个,即元璋湖、灵山寺、九龙瀑布、白马洞、春归叠翠峰。
元璋湖景点包括朱元璋塑像、仿长城、霸山桥、霸桥流水、打儿窝、鲤鱼跳龙门、万人冢、灵山秀目、灵山碑林、百鸟园、灵山宾馆等景观。
[朱元璋圣像]始建于1995年6月6日,1995年8月8日落成,是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曾三上灵山,由涩港乡人民政府投资20万元,湖北省随州园林古建公司承建。
[灵山碑林]主要为佛碑,分为七个部分:诸佛部、菩萨部、观音部、诸天部、天神部、明王部、罗汉部,共计80块凹刻的碑。碑为青石,高1.66米,宽0.66米,厚0.33米,由香港曾氏国际有限公司捐资兴建。
[灵山宾馆]座落在枫树湖畔,建筑风格新颖别致,气势雄伟壮观,于1993年由罗山县人民政府投资建成,内设200张床位,浴池、空调、彩电配套,野味佳肴具有。灵山寺景点含有灵山寺、圣井、百日红、倒栽古柏、千年银杏树等景观。
[灵山寺]始建于北魏孝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为佛教传入中国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唐玄宗时曾被封为国庙。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扩建。元延佑二年(公元1320xx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到此降香,封当时的住持僧陈大用为金碧峰禅师,令其随驾入京,参议朝政,并为寺门题“圣寿禅寺”匾额,又赐半副鸾驾陈于大殿。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20xx年),灵山寺住持僧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学,带回梵石释迦牟尼及二十四罗汉塑像。清道光八年(公元1820xx年),寺院被水冲倒,后经不断修缮,至民国20xx年(1920xx年)恢复旧观。此后兵连祸接,毁多修少,日渐萧条。1995年有僧尼35人。
“文革”时,文物被毁,大部分填埋在一莲池大坝下,僧尼有的还俗,有的被编为董寨林场职工。1978年,灵山寺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遭破坏的文物开始修复,僧尼陆续回归。1985年恢复三月初一庙会。现有大殿七层,分别为天王殿、祖师殿、大雄宝殿、法堂、念佛堂、千手千眼观音殿、祖师堂。大都采用单檐起五、七架,厅出单双步穿堂,中轴建筑两侧有数十间穿短式的厢房。1997年11月,国际佛教协会赠给灵山寺大型汉白玉佛像五尊:卧佛、释迦摩尼、观音菩萨、文珠菩萨、普贤菩萨分别安放在天王殿、祖师殿、大雄宝殿、法堂、念佛堂。灵山寺现有僧尼30余人,每年来此朝拜旅游者达30万人次。
[圣井]灵山寺第三层院里有一口井,深5米,直径约2尺。井水清澈,向下看银光闪闪,波光滟滟。因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曾口衔修竹藏于此井,躲过了官兵的搜捕,后人称之为“圣井”或“潜龙井”。
[百日红]灵山寺大雄宝殿后,慈悲殿前院的南边有一棵古树,叫百日红,人们亦称之为“痒痒树”。如用手在树身上轻轻抓挠,枝叶就会微微颤动。树干直径约30公分,高5米上下,树皮外表呈黄褐色。树干向上生长态势曲弯有致,恰似游龙戏水,枝丫参差交织在一起,茂盛的绿叶互相叠连呈伞状,“伞”面约5平方米。百日红于阴历五月中旬含苞,下旬开放至八月末。花期约为100天。它含苞时,先生长四棱形的嫩枝,长约15厘米。每一枝上长出上下对称的十余个花苞,形成一串。每一花苞有六瓣,瓣与瓣之间长有花茎,茎上方是花。花形如木耳状,色粉红(枯后成紫色),花心是黄色,有数十个花丝,花落结籽有一果。据传,百日红是在清光绪年间,由灵山寺的和尚到外地云游带回的,距今虽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仍枝繁花盛。
[倒栽古柏]又名万年倒栽柏,千头柏,在灵山寺祖师堂门前右边。柏高10多米,身如麻花,从蔸至梢,上下一般粗,树围直径约50公分。树无正头,枝杈只有五股,呈伞状。叶子和当地扁柏相似。树皮竭色,木质非常脆。柏枝长向,有向下的也有向上的。柏枝上长有象针钱一样细的吊线向下垂伸。吊丝的长短不一,长的有1米左右,短的约50公分。他的皮可治肚子疼痛,消炎顺气,常被信徒香客带回家去。据说此树是杲英和尚亲手栽的,杲英云游带回小柏树,将树扭成麻花状,把树头朝下,树蔸向上栽在祖师堂门前。他立誓,若栽下的柏树能活,证明我当和尚今后可以得道。后来果真当了主持,小柏树也一年比一年长得茂盛,直至1966年9月被毁。
[千年银杏树]灵山寺后院南墙根边有一棵银杏树,是灵山寺的一景,据考为唐玄宗之女建宁公女在灵山寺出家时所栽,树高五六十米,树粗需要四人合围,可谓古树参天,绿荫如盖。此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灵山寺的象征。物皆有灵,这棵树随寺盛而盛,寺衰而衰,“文革”时期呈枯萎之状。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四面威风,八方玲珑。九龙瀑布景点的特点是晴雨林奇,九龙瀑布美,大慧塔壮观,九龙沟密。
[释大慧塔院]座落在灵山寺右侧约100米处的山坡上。墓塔共有七层,高20米,飞阁亮顶,檐牙高着,色彩斑澜,是为纪念江大慧和尚而兴建。江大慧,罗山县子路乡江长堰人,幼名“碗”,法名大慧。1920xx年到灵山寺出家,其行为疯疯癫癫,不守规约,人们都称他为“姜疯子”,常在豫南、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一带云游,1920xx年,当上了红安华家河南冲寺的住持。土地革命时期,红安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搞土地革命的活动中心,南冲寺常有红军和地方工作人员出没。
1940年5月8日,伪区长带领国民党广西部队127师,将南冲寺团团围住,把寺里的28个僧尼全部逮捕,逐一审问。最事留下了以姜大慧为首的七位僧尼(姜大慧、黄有林、刘大贵、范青云、龚守之、金开礼、曾大姑)。姜大慧等七位僧尼,被解押至红安县(原黄安县)七里坪,遭严刑拷打逼供,一无所得。后国民党反动军队以所谓通共隐藏新四军的莫须有罪名将他们集体枪杀在七里坪大沙河畔,暴尸于沙滩上。七位僧尼惨死后,由当地的佛门居士余春山等人,将他们草草埋藏。1941年,姜大慧的弟子和王通宝、张通成等人,费时月余,将其原葬棺木辗转运回灵山寺,安葬在灵山寺右侧半山坡上——今释大慧塔院处,著名文学家叶君健之弟叶守道题挽联一副:“继灵山道脉,一殿一溪现昙花;具宗烈丹心,三义三贤成正果”。
[晴雨林]位于灵山寺大门对面300米处,因这一片树林里终日飘洒着细微的雨珠,人们称这雨为相思泪,这树林为相思林、挥泪林,面积约2500平方米,多为枫树,树高林密,林下清爽,是人们避暑的好地方。
[九龙瀑布]在九龙沟口的断崖处,高20米,上窄下宽,成喇叭状,上口宽5米。山水从金顶顺九龙沟一路飞奔,在此断崖处纵身跳下,形成瀑布,溅起无数的珍珠。瀑布下是一不大的浅水池,池底是干净光润的石头。九龙瀑布的水来自人迹罕至的九龙沟,没有丝毫的污染。夏天站在瀑布下的池中,接受她的沐浴,有无穷的惬意。又因此处路平坦,距灵山寺近,为历来的游者必到之处。
灵山寺历史
灵山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距今有1500余年历史,为佛教传入中国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其地山势奇伟,林木葱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刹灵山寺旁依少华山,唐朝起寺院改为“灵山”。该寺地处豫鄂两省之间,是官营建的寺院之一。信阳灵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20xx年)皇姑故后,圣上前往降香,封为“国庙”。相传唐朝有一县令弃官出家,长途跋涉,到印度学习佛法,学成后返回灵山寺传经讲法。唐玄宗时曾被封为国庙。北宋·仁宗年间,有灵然禅师上奏圣上,国母信仰佛教,批该寺三年公粮(每年两万七千两银子)重新进行修建,宋元祐二年(1087年)复修,明朝人张仲简有碑记。元朝仁宗,延佑二年(1320xx年)又建。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增建佛殿及钟鼓楼台。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塑造白石佛像三尊、罗汉一堂,至武宗正德二年冬(1520xx年)落成。
据有关资料记载,灵山寺僧属临济正宗支派。这座寺院由金鼎(又名少华山)、大寺、中、南、北、马放沟等六部分组成,原有殿宇一百六十多间。朝拜、降香鼎盛之年可达三十多万人。灵山寺建筑布局结构严整,六座大殿依山势呈梯形由低到高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现有六间前大殿、三间祖师殿、五间大佛殿、三间法堂、五间祭仙宫、五间五星殿、共计三十间。六座大殿分别供有各种仙佛造像:欢乐殿供关公,祖师殿供达摩,大佛殿供释迦,法堂供罗汉,祭仙宫供上、下八仙,五星殿供玉皇大帝和魁星。显示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清道光八年(公元1820xx年),寺院被水冲倒,后经不断修缮,至民国20xx年(1920xx年)恢复旧观。此后兵连祸接,毁多修少,日渐萧条。
“文革”期间,各种佛像砸毁贻尽,金鼎殿宇全部拆毁,唯“圣寿禅寺”四字保存至今。山门匾额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笔所写。1995年有僧尼35人。“文革”时,文物被毁,大部分填埋在一莲池大坝下,僧尼有的还俗,有的被编为董寨林场职工。1978年,灵山寺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遭破坏的文物开始修复,僧尼陆续回归。1985年恢复三月初一庙会。
灵山寺佛缘
位于信阳市罗山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山上共有七寺三庵,包括灵山寺、金顶寺、中佛寺、白佛寺、白云寺、龙牙寺、险石寺、圆通庵、福全庵、延寿庵。灵山寺是一座颇为奇特的寺院,院内既有僧又有尼,唐代的建宁公主就曾在灵山寺出家为尼,这一制度也是我国佛教界的一大奇观。到了宋、明两代,皇帝曾多次亲临灵山,足见灵山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 灵山旧有“七寺三庵”,其中灵山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灵山自古香火繁盛,高僧辈出,名播海外。千百年来,“灵山三奇”——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佛教界独树一帜。
唐明皇之女建宁公主曾在此出家为尼。
朱元璋与灵山寺的渊源——3上灵山寺
灵山寺至正八年元朝仁宗,延佑二年(1320xx年)又重建。1349年由陈大用任主持。公元1320xx年8月8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风阳县东北)太平乡孤庄村一个佃户家里。因8月8日生,又名朱重八。公元1344年,淮南大旱,瘟疫四起,朱元璋父母及兄弟姊妹5人相继辞世,只剩下他一人孤苦伶仃,幸亏邻居汪大娘认识皇觉寺的高彬长老,便把他介绍到皇觉寺出家,当了个光干活儿不念经的小行童。时隔不久,寺里断粮,朱元璋被迫到河南淮西(今信阳)一带云游乞讨,成为一名游方僧。公元1348年夏,天气异常炎热,朱元璋来到灵山寺,行至距寺院不远的狮象口,因饥饿、炎热交加,昏倒路旁。灵山寺小和尚陈大用下山买米,将其救回寺院。这是朱元璋第一次上灵山寺。朱元璋自结识灵山寺僧陈大用,在他的帮助下,文化知识日益丰富,思想日趋成熟,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他以灵山为据点,四处宣传明教教义,传播反元思想。公元1351年秋。罗山县尹李思齐(元代末年群雄之一后降明)派元兵包围了灵山寺,前来捉拿朱元璋。紧急之中,陈大用打通竹竿,让朱元璋口含竹管跳进院内深井,躲过元兵搜捕,幸免一场劫难。这是朱元璋二上灵山寺。
现如今灵山寺还有一口井,取名叫藏龙井,这是朱元璋曾经躲过的井。前来朝拜的人们,都会取井中水,用来冲洗一下自已的双手。把自已的霉运冲掉,留下好运连连。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往该寺降香,此为第3次上灵山寺,敕封住僧为金碧禅师,改名“圣寿禅寺”,并亲题匾额。同时还赐给这座寺院“半副銮驾”、金瓜、钺斧等仪杖,寺脊上装有龙头凤尾,称为“皇庙”。
清康熙51年(公元1720xx年),灵山寺住持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学,带回梵石释迦牟尼造像及十八罗汉造像等,并对该寺再次重修。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专程拜谒灵山寺杲英墓。[2]灵山寺在印度和东南亚国家中颇有声望。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期间,曾提出往该寺瞻仰,因当时交通不便,末能成行。
对于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四
冕宁灵山寺距冕宁县城8公里,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67公里,距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80公里的省级自然风景区,是凉山州重点整合的彝海—灵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灵山寺是凉山州境内最为有名的一座寺庙,和赫赫有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同属冕宁县,位于该县县城20公里之外的东部小相岭西麓深山老林之中,因背后紧靠着的那坐 山门大殿
高耸的大山叫灵山,所以叫灵山寺。
冕宁灵山以灵山寺为中心,规划保护面积40平方公里。灵山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冕宁县如今规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宽敞宏大,结构庄严,前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两边是十八罗汉,后殿供奉灵山寺开山祖师梧真和尚杨学信木刻偶像。面对大佛是坐着的韦陀0神像。据说,天下的韦陀都是站立姿势,唯有灵山寺的韦陀是坐像,因为灵山寺本来清净,不劳韦陀虎视眈眈地站着0。寺庙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门,以正殿天井为中心,两侧有众多的房舍堂廊,前后左右纵横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一片古建筑群。山门外边有6棵苍劲挺拔的参天古松,粗有三四人合抱者,树龄至少在两百年以上,它是灵山寺最主要的标志。
在灵山寺的背后,是一座美丽的自然公园。那里生长着古老的参天大树。还有一个在当地很有名的地方,不过还不为外人所知———连三海。在一座山上,静静的淌着三条湖。据说山上还长有灵芝,并有细细的泉流,还有前人留下的石洞。在湖中还有据说会爬树“鱼”,湖海比较深,当地对湖还没有做过考察,仅是
从当地一些年迈着那里得知。
灵山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冕宁县如今规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宽敞宏大,结构庄严,前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两边是十八罗汉,后殿供奉灵山寺开山祖师梧真和尚杨学信木刻偶像。面对大佛是坐着的韦陀0神像。据说,天下的韦陀都是站立姿式,唯有灵山寺的韦陀是坐像,因为灵山寺本来清净,不劳韦陀虎视耽耽地站着0。寺庙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门,以正殿天井为中心,两侧有众多的房舍堂廊,前后左右纵横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一片古建筑群。
关于灵山寺的历史,在志书和碑石上已早有记载。杨祖师俗名杨学信,法号悟真,佛号普渡,湖南省常德府龙阳县人。清乾隆四十七年,游历来到冕宁,听说灯台山是燃灯古佛修行的地方,“遂策杖往观,直至峰顶,果然胜迹犹存,故址显在”。杨祖师便在青龙潭就水结茅而居,一面继续修行,一面筹建寺院,当时门下有冕宁弟子约百人。灵山寺大约在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知县辛大成为寺院题名“西灵”,民间则称“灵山寺” 香火鼎盛
。杨祖师在冕宁20xx年,灵山寺建成后在寺内修行9年。于清嘉庆九年二月端坐而寂(逝世)。经七日后,其弟子启龛视之,但见满面红光,宛然如生,即将肉身移置佛堂,长期供奉,其肉身则完全干固,不再腐朽。在灵山寺右1公里的岩壑之中,有天然巨石座,呈八卦形,顶面平整,传说那就是杨祖师“坐化圆寂”的禅石。
昌海和尚灵塔位于灵山寺大殿后数十米的坡林地内,灵塔用青石板镶嵌而成,高2米多。建于清咸丰丙辰年(1856年)。为曹洞宗三十二世昌海达和尚塔。
高和尚修行处在灵山寺大雄宝殿之西,过青龙河沟,在林木杂生的山坡上,有寺庙遗址,遗址后有10平方米左右的岩房和大石板井。传说此处是与杨祖师同来灵山修行的高和尚建庙处。在此可俯瞰灵山寺建筑群。
火炭堡藏文石刻位于苏州坝西北端宁源乡巴甫村火炭堡。一高约1米,长逾米的棱形大石,右刻藏传佛教格鲁派教义,标题为“六字真言”,左刻献宝祈福人像。估计为明末清初刊刻。
本波教石碑位于城厢镇大垭口村。碑体为花岗石,高约1米,宽0.4米,厚0.15米。略风化,文字图象清晰可辩。石碑上部可卷云纹,下部为一雄狮浮雕,中刻三行藏文(转写梵文体),书写古朴工整,其中第一行为藏区本波教派的“八字咒语”。
墨玉海即黑海。位于灵山河正沟源头,海拔约3500米,形似葫芦。海的南北山峰 连三海
终年积雪,绝壁之上有稀疏的云杉和丛生的杜鹃,东面山坡缓缓延伸,嶲山山脊银色板块冰川延伸进林中;西边出水处,草坪之上有矮小成簇的杜鹃,有嶙峋的山石点缀其间。海水远观为黑色,近观则清澈见底,洁净无尘。
金海又名红海。海区为红色火成岩,远观海水成红色,固有此名。位于灵山主峰东麓,灵山河南支涧水沟的源头。海拔约4000米,形似腰子,由上下两个海子相连而成,每个海子面积约百馀亩。环湖雪峰耸立,状如城碟,淡云飘过,上下金黄,天水一色。
连三海位于灵山寺所在的西山中段分水岭西侧。是三个保存完好的第四世纪冰川冰斗地貌群所构成的三处冰川湖泊群,每个海子均由独立山峰所包围。连三海子三个湖泊形态各异,湖水清澈,天光云影,蔚然生秀。其中一湖,有一道冰川通向湖心,将湖面一分为二,景象颇似太极图,尤为奇观
对于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五
亲爱的来宾们,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黔灵山公园。来到黔灵山,不得不说的是赤松和尚。相传,赤松和尚把一棵松树倒栽在山上。没想到,这棵松树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于是,他就在倒栽松树前创建了弘福寺,并把这山命名为“黔灵山”,以黔之山灵的意思来表示该处是贵州人杰地灵之处。
仰望黔灵山公园的大门,我们看到的是“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10个闪闪发光的大字。这里,于20xx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在入口,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热闹气氛了。放眼望去,男女老少,随处可见。这是贵阳人民悠闲的好去处,也是异地游客的必到之处。因为人多,所以大家要跟着我走,不要乱跑,以免丢失了。
九曲径是一条蜿蜒而上的石级小道,有380多级石阶。各位游客不要急不要慌,身边有老人小孩的,特别照顾一下。请小心台阶。跟着我,慢慢走。环顾四周,都是陡峭的石山,石山上,古树林立。仔细听的话,还可以听到百鸟鸣啾。在这里,回首眺望。但见远山峰峦叠嶂,绿丛点点,微风吹过,顿觉心旷神怡。沿着九曲径走,我们将看到不少古迹。这是清代黄宗源的题壁————“第一山”。“九佛洞”,为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记。
穿过山丫口,在拐弯处,听到的钟声告诉我们这里便是弘福禅林了。眼前,我们看到的是著名的“九龙治佛”壁画。喜欢拍照的游客可以在这里拍照留念。弘福寺坐西朝东,分南、中、北三轴,又分前、中、后三进。这样的布局有没有让我们想到哪个形似的汉字呢?大家可以尽情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大胆猜想。其实,弘佛寺这样的布局就犹如一个巨大的“甲”字。高大的牌坊式寺门立于“甲”字下端,上面镌刻着“黔南第一山”5个镏金大字。这是赤松和尚的道场。钟楼是人们祈求通过撞击大钟来减轻烦恼,增长智慧,远离痛苦,希望能得到佛祖的保佑,快乐地度过一生的去处。信佛的游客们,不妨一试。抬头仰望钟楼的屋檐,看到的是一块关于人生感悟的石牌。这石牌也是对撞钟意义的阐释。景区内游客量常年稳定,其中,慕名来这里上香祈福的占了不少,年轻人占的分量也不少。大雄宝殿里,陆陆续续的游客,无一不认真上香,默默祈福。香火旺盛,从未断绝。游客们,大家跟着我,过来这里摸一下这两块带镌刻的石板。为什么要摸一下呢?因为传说,摸了这两块石板,就会带来好运哦。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来到这寺,怎么能不见一下其创建人的庐山真面目呢?大家不要误会,我指的是画像而非真人。这里便是赤松和尚的画像和他的生平介绍。
佛经数量浩大,包括“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总称为“三藏”。我们路过的就是藏经楼。玉佛殿位于藏经佛的楼下。寺内建筑群布局严谨、工艺精巧,充分体现了贵州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屋檐微微上翘,调皮的双龙在嬉戏,无不显示生气活力。现在我们要进去参观了。巧妙的四合院结构建筑围起来的小池塘中,红色的,黄色的,银色的鱼儿在池中游来游去,自由玩耍。纯金铸造的观音菩萨立于池中,用慈祥的笑容和温善的神情在和我们打招呼。池里面的硬币都是游客投进去的。你们也可以往池中的小洞投掷硬币。如果投中了,说明你的运气还不错哦。
看到这么多大小不一的宝塔,大家是不是很好奇我们到底到了哪里呢?这里是弘福寺开山祖师赤松纪念塔,塔背上刻了关于赤松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弘福寺的功劳。
在海拔1300多米的象王岭上,我们可以在瞰筑亭放眼眺望,把贵阳全城尽收眼底。若在秋夏两季晴朗的清晨,可透过那薄如轻纱的雾霭,看到那参差错差、鳞次栉比的房屋,繁忙的人流,新修的大厦。党和国家已故领导人朱德欣游于此,曾题词到:“黔灵山上望贵阳,十年建设换新装。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
看到这么可爱的小猴子,大家是不是心动了呢?是不是也想跟他们亲近亲近呢?黔灵山的猴子很顽皮的,一点儿都不怕人,反而会主动的向你们奔来,甚至跳到你的背上。你们在逗他们的时候,可是要注意安全哦。
黔灵湖位于公园的西面,20世纪50年代,曾是贵阳市人民的饮用水源。 还没到动物园,我们就在门口看到很多动物了。大家跟上,到动物园去。
参观了那么多景点,游客们是不是觉得意犹未尽呢?放心,还有一个典型的溶洞洞穴——麒麟洞等着我们。因洞口处有一钟乳巨石,形似麒麟,故称“麒麟洞”。洞口崖壁陡峭,杂树丛生。洞前有繁茂的紫薇和石榴。这里常是游人驻足留影的好去处。你们是不是也要来一张呢?其实,人们之所以在这里驻足,还不完全在于它的景致美,更在于这里曾一度作为蒋囚禁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场所。张、杨二将军的不幸遭遇,给这个古迹和这里的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历史忧思和思考。
对于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六
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罗山县西南部境内,西南分别与信阳县、湖北省大悟县交界,东连鸡笼山,西邻鸡公山。它含六大景区:灵山寺景区、逍遥洞景区、金顶景区、龙凤祥林景区、龙牙寺景区、丸里落雁湖景区。景区总面积约61平方公里。景区西距京广铁路和107国道40公里,东至京九铁路50公里,北到南信(阳)叶(集)路10公里,京(北)珠(海)高速公路从灵山脚下通过;有罗山—灵山、伍家坡—灵山、鸡公山—灵山、大悟—灵山四条公路交汇于此。
灵山,最早叫八山,源于八座主要山峰。其最高峰叫霸山,古人误以为此峰为县境最高峰之故。因“八”“霸”音近,后八山被混称为霸山。此山“每有云气覆顶必雨,验之信然”,其中一次高峰叫小灵山,自然与山名吻合,“灵”“霸”二字又同一“雨”头,故霸山之名渐被灵山取代。
灵山,形成于中生代白辈纪(1。5一0。7亿年前),为花岗岩基。这里山体连绵,层峦叠障,沟豁纵横,年平均气温13-15℃。夏季山上山下日温差7℃,夜温差15℃。山中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植物类有1000多种。最值得一挺的是灵山云雾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中的精品;其次是板栗、中华弥猴桃,为高营养食品,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杜仲、桔梗、七叶一枝花等是名贵中草药。动物类有1067种190科之多,仅鸟类就达169种,景区为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董寨林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冠和二级保护动物自冠长尾妈等。哺乳类动物主要有野猪、野山羊、狼、金钱豹、大灵猫等。
自然景观遍布山林。奇石陡崖、千姿百态、相应成趣;幽谷密林长流水,瀑潭高悬天地惊,青天繁星风无尘;落雁九里渊鱼深,唉乃一声山水绿。据不完全统计,灵山共有大小瀑布36条,大小山洞72个,有名的奇石怪壁108处。其中,智慧姑娘像西方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女神;险石造形神秘,体积巨大,惊险赫人,为天下第一奇石;“骆驼”仰首向天,巨大逼真,生动有趣;逍遥洞是洞连洞、洞叠洞神奇奥妙;仙人洞地处险峻,洞顶造型奇特,世所罕见;银洞飞瀑,集壮观、神秘、奇特、险峻为一体,堪称天下一绝九里落雁湖群山环抱,湖岸曲折有致,湖光山色相映生辉,灵蝴阴云,飘飘逸逸,仙气荡荡产八山神笔峰为天公造字,字分阴阳,笔划规整,结构神妙,令人不可思议……人山谷昕潺潺流水,登山顶着乱云飞渡,整个灵山仿若一个神奇的世界。
灵山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灵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旧时有大小寺院13所,现存2所,其中灵山寺已有两千年历史,为佛教传入中国最早所建寺院之一。唐玄宗时曾被封为国庙;明太祖朱元璋曾到此降香,封当时的主持陈大用为金碧禅师,并亲笔为大寺题写“圣寿禅寺”匾额。现有大殿7层,僧民30余人。农历三月初一庙会,进山朝拜旅游者络绎不绝。
险耍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风光酿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古时,因其山东南的九里关与今信阳境内的平靖关、武胜关合称冥或嘟〈meng〉塞,为天下九塞之一,北进中原商人楚,唯此三关可通,其东面山脚下就是著名的楚豫古道,故而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占山为王,落草为寇者有之;避兵匪,躲宫害者有之。
灵山秀丽的山色,奇异的景观,又产生了丰富的与之相关的风物文化,几乎景景有传说,石石有典故。这些传说和典故与景观相映生辉,将本来就秀丽、神奇的自然景观装点得更加秀丽和神奇。灵山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远近风传它有求必应,非常灵验,虽无科学道理,但信者甚众,有求必应的传闻颇多,有的求财求运者竟不惜跋涉数千里之遥。
灵山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含量及很高的潜在旅游价值吸引着天下游人,每年来此旅游者达30万人次。1994年6月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并即将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今该景区已处在加速开发建设之中。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灵山旅游开发建设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不久的将来,灵山定能挤身于世界名山之列。
对于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七
冕宁灵山寺距冕宁县城8公里,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67公里,距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80公里的省级自然风景区,是凉山州重点整合的彝海—灵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灵山寺是凉山州境内最为有名的一座寺庙,和赫赫有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同属冕宁县,位于该县县城20公里之外的东部小相岭西麓深山老林之中,因背后紧靠着的那坐 山门大殿
高耸的大山叫灵山,所以叫灵山寺。
冕宁灵山以灵山寺为中心,规划保护面积40平方公里。灵山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冕宁县如今规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宽敞宏大,结构庄严,前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两边是十八罗汉,后殿供奉灵山寺开山祖师梧真和尚杨学信木刻偶像。面对大佛是坐着的韦陀0神像。据说,天下的韦陀都是站立姿势,唯有灵山寺的韦陀是坐像,因为灵山寺本来清净,不劳韦陀虎视眈眈地站着0。寺庙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门,以正殿天井为中心,两侧有众多的房舍堂廊,前后左右纵横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一片古建筑群。山门外边有6棵苍劲挺拔的参天古松,粗有三四人合抱者,树龄至少在两百年以上,它是灵山寺最主要的标志。
在灵山寺的背后,是一座美丽的自然公园。那里生长着古老的参天大树。还有一个在当地很有名的地方,不过还不为外人所知———连三海。在一座山上,静静的淌着三条湖。据说山上还长有灵芝,并有细细的泉流,还有前人留下的石洞。在湖中还有据说会爬树“鱼”,湖海比较深,当地对湖还没有做过考察,仅是
从当地一些年迈着那里得知。
灵山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冕宁县如今规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宽敞宏大,结构庄严,前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两边是十八罗汉,后殿供奉灵山寺开山祖师梧真和尚杨学信木刻偶像。面对大佛是坐着的韦陀0神像。据说,天下的韦陀都是站立姿式,唯有灵山寺的韦陀是坐像,因为灵山寺本来清净,不劳韦陀虎视耽耽地站着0。寺庙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门,以正殿天井为中心,两侧有众多的房舍堂廊,前后左右纵横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一片古建筑群。
关于灵山寺的历史,在志书和碑石上已早有记载。杨祖师俗名杨学信,法号悟真,佛号普渡,湖南省常德府龙阳县人。清乾隆四十七年,游历来到冕宁,听说灯台山是燃灯古佛修行的地方,“遂策杖往观,直至峰顶,果然胜迹犹存,故址显在”。杨祖师便在青龙潭就水结茅而居,一面继续修行,一面筹建寺院,当时门下有冕宁弟子约百人。灵山寺大约在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知县辛大成为寺院题名“西灵”,民间则称“灵山寺” 香火鼎盛
。杨祖师在冕宁20xx年,灵山寺建成后在寺内修行9年。于清嘉庆九年二月端坐而寂(逝世)。经七日后,其弟子启龛视之,但见满面红光,宛然如生,即将肉身移置佛堂,长期供奉,其肉身则完全干固,不再腐朽。在灵山寺右1公里的岩壑之中,有天然巨石座,呈八卦形,顶面平整,传说那就是杨祖师“坐化圆寂”的禅石。
昌海和尚灵塔位于灵山寺大殿后数十米的坡林地内,灵塔用青石板镶嵌而成,高2米多。建于清咸丰丙辰年(1856年)。为曹洞宗三十二世昌海达和尚塔。
高和尚修行处在灵山寺大雄宝殿之西,过青龙河沟,在林木杂生的山坡上,有寺庙遗址,遗址后有10平方米左右的岩房和大石板井。传说此处是与杨祖师同来灵山修行的高和尚建庙处。在此可俯瞰灵山寺建筑群。
火炭堡藏文石刻位于苏州坝西北端宁源乡巴甫村火炭堡。一高约1米,长逾米的棱形大石,右刻藏传佛教格鲁派教义,标题为“六字真言”,左刻献宝祈福人像。估计为明末清初刊刻。
本波教石碑位于城厢镇大垭口村。碑体为花岗石,高约1米,宽0.4米,厚0.15米。略风化,文字图象清晰可辩。石碑上部可卷云纹,下部为一雄狮浮雕,中刻三行藏文(转写梵文体),书写古朴工整,其中第一行为藏区本波教派的“八字咒语”。
墨玉海即黑海。位于灵山河正沟源头,海拔约3500米,形似葫芦。海的南北山峰 连三海
终年积雪,绝壁之上有稀疏的云杉和丛生的杜鹃,东面山坡缓缓延伸,嶲山山脊银色板块冰川延伸进林中;西边出水处,草坪之上有矮小成簇的杜鹃,有嶙峋的山石点缀其间。海水远观为黑色,近观则清澈见底,洁净无尘。
金海又名红海。海区为红色火成岩,远观海水成红色,固有此名。位于灵山主峰东麓,灵山河南支涧水沟的源头。海拔约4000米,形似腰子,由上下两个海子相连而成,每个海子面积约百馀亩。环湖雪峰耸立,状如城碟,淡云飘过,上下金黄,天水一色。
连三海位于灵山寺所在的西山中段分水岭西侧。是三个保存完好的第四世纪冰川冰斗地貌群所构成的三处冰川湖泊群,每个海子均由独立山峰所包围。连三海子三个湖泊形态各异,湖水清澈,天光云影,蔚然生秀。其中一湖,有一道冰川通向湖心,将湖面一分为二,景象颇似太极图,尤为奇观
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 灵山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七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