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总结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与建议(八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分数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总结一
早上一到校,和同事开了个玩笑:“怎么现在都不紧张了?”同事说:“不紧张很正常,因为麻木了。”回想起来,确实如此,我是昨天才开始准备这节课的,要是在以前,有这样的活动,我可能一周之前就着手准备了。今年是我从教的第七个年头,也许真的麻木了。
我上的是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是一堂概念课,是孩子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等知识的基础,我知道它的重要性。
课上完后,听完专家和同事的评课,现做如下反思:
一、概念课的语言一定要到位,重点一定要突出。比如这节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上,我的表述过于罗嗦,对于后半句“分数的大小不变”,突出的不够,、;为什么是“0除外”,没有让更多的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可能造成孩子对“0除外”理解不够深刻。再比如,在让孩子用正方形纸折出1/2后,我让孩子通过折找出与1/2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由于表述地不够清楚,孩子用等式表示时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
二、备课不够充分。对于教案,我不熟;对于课上发生的种种问题,备课时并没有作深刻的思考,导致课上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不能因势利导,作出有利于孩子掌握知识的合理指导。对教材不能很好把握,吃不透教材的用意。
尽管课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从孩子作业情况来看,似乎还行,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老师的课上的算不上优课,孩子却能掌握好知识?我觉得这与我让孩子长期坚持提前预习、并尝试练习有关。
课已上完,收获这些,也算不错,以后教学,再接再厉吧!
最新分数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总结二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意义
分数与除法
真分数
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
带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
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
最大公因数
约分求最大公因数
最简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分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况,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式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为了搞好木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和的大小,有的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可能比大,也可能比小、,还可能和相等。造成这样错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掌握方法。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课时安排1
1.分数的意义……………………………………………5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6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四单元实力评价…………………………………………1课时
1.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产生
教材第60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三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的产生。
四教具准备
米尺,挂图,几张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还记得我们都学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吗?
最新分数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总结三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说课稿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它是在第十册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以及本册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使学生对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明确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掌握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①提高分析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③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生年纪不大、经验不多,但他们天真、好动,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学法的采用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教师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析问题,从思考中学。
只有思考,才会有所得。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有所想,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3、促进参与,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越来越需要交流与合作。本节课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和讨论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分析问题:
1、现在比原来降价 。
想:这句话把( )看作单位“1”。
( )是( )的 ;
也就是( )是( )的 。
数量关系式:原来的价格×(-)=现在的价格。
2、今年产量比去年增产 。
想:这句话把( )看作单位“1”。
( )是( )的 。
也就是今年产量是( )的( - )。
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产量
学生运用分数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上条件说出是以哪个数量为单位“1”的。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复习了分数及单位“1”的有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组合应用题及进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打下基础。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
二、导入新课
我们复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通过上题发现,有很多题的叙述形式很相似,但解题方法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对比、区别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题。(板书在黑板上)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自己分析解答。
在这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情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条件进行组合,培养他们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集思广义,在组合应用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到各种分数应用题的不同的解题思路。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比较打下基础。
(2)学生汇报。让学生自己说解答过程。
(3)学生观察这些应用题,小组讨论:哪些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应用题的不同解题思路。
(二)。分析比较。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2)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时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3、教师小结。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进行对比,学生之间既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于问出心中的疑惑;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就学习而言,已有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每个学生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合作与交流,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并列式或方程。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 ,杨树有多少棵?
3、校园里有杨树25棵,杨树比柳树多 ,柳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杨树有25棵,柳树比杨树少 ,柳树有多少棵?
通过学生对条件的选择,培养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四、小结知识,概括方法。
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通过本节课学习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现时的价值,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有长远的价值。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39页练习十第3~5题。
六、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在例题4小题的贯穿之下,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主动性,密切联系数学与实际的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总结规律,培养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开放,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知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和谐地发展。
德江县青龙镇第五小学 宋琳
10月25日
最新分数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总结四
style="color:#125b86">《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心得1>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75——76页,认识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去年以前的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从去年秋天的教材才安排在四年级第七册75-76页,这也是因为认识到分数的理解较抽象的缘故而做的新调整。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例1——例5借助实物演示(如可能我也准备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老师们常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认为它太简单,简单是我们对
分数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总结 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与建议(八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